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高血压左室重构与心律失常(附10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重构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超声心劝图和动态心电图对1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检出左室重构病人35例,占32.4%,其中向心性心室重构5例,离心性肥厚10例,向心性肥厚20例,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的占离心性肥厚、向心性肥厚与正常构型,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高血压时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高血压时左室构型有关,其中离心性肥厚、向心性肥厚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与左室重构和心律失常的关系,摸索最佳的临床治疗高血压方案.方法:观察103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构型及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左室重构中的正常构型(1型)、向心型重构(2型)、向心性肥厚(3型)、离心性肥厚(4型 )的比率依次为49.5%、 4.9%、14.6%、31.1%,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心律失常的发生随左室构型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CVA的发生率,3、4型与1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构型有关,伴有左室肥厚者,可能有心律失常易发性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对1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左心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并与72例正常作对照结果显示:左室正常构型占53%,向心性重构占15%,向心性肥厚占13%,离心性肥厚占19%向心性肥厚组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最重,离心性肥厚组收缩功能较其它组降低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的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但均大于左室正常构型和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的血压均显著高于其它构型组,离心性肥厚组TPR无增高,其余三种构型组均明显升高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LVESS均显著高于左室正常构型和向心性重构组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左室几何形状的改变与其血液动力学异常和心脏的负荷改变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2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左室正常组与左室肥厚组;左室向心性肥厚组与左室内径增大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室正常组;左室内径增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室向心性肥厚组(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左室内径有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应积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室肥厚及左室内径增大,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的改变.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26例原发性高血压与5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心脏结构的测定.结果:正常构型组:左室内径、室壁厚度、LVMI、RWT保持正常,左房内径(LAD)、升主动脉内径(Aos)较对照组增宽.向心性重构组:LVMI虽在正常范围,但明显高于对照组,RWT超过正常范围,左室壁厚度开始增厚并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小于对照组.向心性肥厚组: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WPTD)最厚.离心性肥厚组:IVSTD、LVWPTD增厚虽有所减轻,但LVMI、LVEDD最大.结论: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所占比例较大,能有效控制其构型的发展可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运用超声心动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左室测定及心律监测。结果:左室肥厚组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分别为5116%,1558%,P<0001)。结论: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左室肥厚(LVH)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选择32 例老年男性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ISH—LVH与ISH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80% 和41% ,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50% 和13.6%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老年ISH—L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ISH患者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对126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常规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二维超声(UCG)检查,分析左室扩张性肥厚与非肥厚,对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严重度。结果显示:1)室性心律失常随在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而增加;2)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扩张性肥厚的高血压病人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增高(63.2%对86.6%),频度明显增力(3.28对20.94/人均每小时);3)扩张性肥厚的高血压病人室性早搏的严重度亦高于对照组。提示左室扩张性肥厚的高血压病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心脏形态、结构,认识左心室重构、类型及特点.方法:对240例高血压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按照Ganau的方法判断左心室重构及构型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组中左室正常构型者22.50%,向心性重构者36.25%,向心性肥厚者32.50%,离心性肥厚者8.75%.离心性肥厚者的心指数和每搏指数高于对照组和向心性重构者;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向心性重构者增高,离心性肥厚患者值低;高血压组E/A比值降低,尤其是向心性肥厚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有不同几何构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 方法 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 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几何形态的分型情况及各型特点。方法应用动态三维重建技术结合二维和M型超声方法,研究了82例EH患者的左室几何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EH4个亚组的比例分别为:正常左室形态者(NG)占36.6%,向心性重构者(CCR)占34.2%,离心性肥厚(ECH)和向心性肥厚(CCH)者均占14.6%。EH亚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变化与左室几何形态相关。结论EH左室几何形态改变,CCR、ECH和CCH均占有较高比例。  相似文献   

12.
俞锐敏  朱宁  林丽雅 《广东医学》1999,20(7):503-504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构型与心室晚电位 (VLP)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及信号平均心电图 ,测定 11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构型和心室晚电位阳性率。结果 检出VLP阳性 19例( 17 3 % ) ,高血压伴左室肥大 (LVH)者VLP阳性检出率 3 0 2 % ,显著高于无LVH者 5 3 % (P <0 0 0 1)。其中 2 3例离心性左室肥厚者VLP阳性 8例 ( 3 4 8% ) ,3 0例向心性肥厚者VLP阳性 8例 ( 2 6 7% ) ,12例向心性心室重构者VLP阳性 2例 ( 16 7% ) ,正常构型者VLP阳性 1例 ( 2 2 % )。结论 左室构型与VLP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因子(TIMP-1)表达的改变与不同左室构型及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正常健康查体者1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构型、向心型重构、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4组。测定各组左室内径及容积、射血分数(EF),二尖瓣环舒张期峰值速度Ve’、Va’等超声指标。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ESA)法测量血清MMP-1、MMP-9、TIMP-1含量。结果MMP-1在向心性重构组的含量明显增高。离心性肥厚患者MMP-9的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各组。TIMP—1含量在离心性肥厚组明显增高。TIMP-1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左室射血分数(EF)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左室舒张期、收缩期容积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的MMP及TIMP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高血压不同构型的形成;TIMP-1的升高和左室扩大以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相关,是高血压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徐育红  王建安 《浙江医学》2004,26(6):407-40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CA)与血压及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84名EH患者按24h尿微量白蛋白值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MCA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NMCA组),进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检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值、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左室重塑的特点.结果 MCA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NMCA组(均P<0.01);MCA组LVMI、左室肥厚与向心性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NMCA组(均P<0.01),正常构型率低于NMCA组(P=0.01).LVMI与尿微量白蛋白值、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均P<0.05).结论合并有MCA的EH患者血压较高,LVMI较大,左室肥厚与向心性肥厚的发生率较高.MCA与血压及左室重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不同构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 :Ⅰ组 130例 ,为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119例 ,为对照的正常健康体检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PWT)、左心室内径 (LVD) ,计算左心室重量 (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及左心室壁相对厚度 (RWT)。根据LVMI和RWT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不同构型。结果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D最大 (6 .12± 0 .5 4 )cm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5 .18± 0 .4 8)cm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16 1.12±36 .2 4 ) g/m2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14 2 .0 9± 35 .12 ) g/m2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0 .4 8± 0 .0 8,其次为向心性重构组 0 .4 7± 0 .0 8,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在Ⅰ组中左心室正常型占 4 8.6 % ,离心性肥厚型 30 .4 % ,向心性肥厚型 12 .1% ,向心性重构型 8.9%。结论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正常构型最常见 ,离心性肥厚较向心性肥厚常见 ,向心性重构型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原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4制,对照组30例,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室壁相对厚度(RWT).根据LVMI与RWT把高血压组分成四种构型。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TNF含量.结果:高血压组TNF寺量正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2.正常构型组TNF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向心性重构组及向心性肥厚组显著高于正常构型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别不显著;4.离心性肥厚组TNF显著高于其他构型组;5.TNF与LVMI、左室舒张期末容积(EDV)及收缩期末容积(ESV)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负相关。结论:TNF促进了左室构型向离心性肥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左室重构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60例原发性高血压与7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测定,并依据测定值: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相对室壁厚度(RWT)将高血压病人分为四种构型组: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结果:正常构型组:血压(BP)、总外周阻力(TPR)轻度升高,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轻微受损.心脏结构轻度改变.向心性重构组:LVMI在正常范围,但明显高于对照组,RWT超过正常范围,TPR明显高于其它构型组,左室壁厚度开始增厚并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小于对照组.心肌收缩功能尚正常、舒张功能轻度受损.向心性肥厚组: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WPTD)最厚,E/A和IVRT明显减小和延长,舒张功能明显受损,收缩功能处于亚临床状态.离心性肥厚组:LVMI、LVEDD最大,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室中层短轴缩短率(mFs)最低,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舒张功能明显受损.结论:不同左室构型的高血压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治疗、预后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不同左室型患者QT间期离散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按LVMI和RWT将左分为4种构型,对117例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进行研究,并以45例临床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除正常构型外,其余QT间期离散度均大于对照组,而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大于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重构组大于正常构型组。QT间期离散度与LVMI正相关。结论: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不同,随着LVMI增加QT间期离散度加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检测临床确诊的2 9例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心肌运动速度VE、VA、和VE/VA比值,测定二尖瓣血流频谱快速充盈期(E) ,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和E/A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几乎各节段VE、VA、VE/VA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舒张期功能参数平均VE/VA与二尖瓣E/A比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0 .6 2 ,P <0 .0 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客观定位定量的反映心肌梗死局部心肌组织的舒张功能,又能体现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整体舒张功能,为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心功能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