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分别静脉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对血浆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影响。方法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PCI术时使用肝素类型分为普通肝素组(49例)和低分子肝素组(25例),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即刻以ELISA法测定外周血HGF的水平。结果两组术前H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术中及术后即刻HGF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术后中与术前比较:普通肝素组为12322.19±3723.31ng/L比1736.09±603.95ng/L,P<0.00001;低分子肝素组为9141.31±2521.91ng/L比1675.28±630.53ng/L,P<0.00001。术后即刻与术前HGF水平比较:普通肝素组为13565.60±3768.99ng/L比1736.09±603.95ng/L,P<0.00001;低分子肝素组为10092.35±2723.00ng/L比1675.28±630.53ng/L,P<0.00001)。低分子肝素组在PCI术中和术后即刻两个不同时段其外周血HGF水平均低于普通肝素组(P均<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PCI术中无论是应用普通肝素还是低分子肝素,均可促进外周血HGF的释放,但在PCI术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升高外周血HGF的作用比低分子肝素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期间,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136例年龄≥65岁、置入IABP的AMI患者,分为普通肝素组66例和低分子肝素组70例。回顾性分析2组IABP期间血色素、血小板变化及血栓、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低分子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血小板下降更明显[(89.8±67.1)×109/L vs(59.6±68.3)×109/L,P<0.05];普通肝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出血事件(22.7%vs 22.9%)、缺血事件(1.5%vs 0%)及病死率(25.8%vs 24.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置入IABP期间,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同样安全,但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7例符合UA诊断标准、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低分子肝素组(26例):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2)普通肝素组(21例):先予肝素5000U静脉推注,然后以1000U/h静脉滴注,调整剂量使APTT维持正常对照的1.5~2倍,持续48小时后改为5000U静脉滴注,每天2次,两药均连用7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最长持续时间;(2)硝酸甘油消耗量;(3)心电图改善程度;(4)不良反应等。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均较治疗前缓解,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8.5%:81.0%,P>0.05),低分子肝素组的出血并发症少于普通肝素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均有效,但低分子肝素出血并发症少,无需监测,使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前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具溶栓适应证患者75例,随机分为2组普通肝素组(36例,普通肝素加rt-PA)和低分子肝素组(39例,低分子肝素加rt-PA)。结果低分子肝素组血管开通率与普通肝素组血管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显著低于普通肝素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具有同样的疗效,而其不良反应显著低于普通肝素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疗效。方法: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32例,一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1次/12h,7天,另一组给予普通肝素7 500 U皮下放射,1次/12h,7天,观察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心肌梗死或死亡、出血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心绞痛、心肌缺血改善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组(P均<0.01),心肌梗死率、出血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具有使用方便,抗凝效果肯定,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已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120例,按术前2周内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4h)分为低分子肝素组、普通肝素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术中初次给肝素后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变化。发现对照组的肝素敏感性指标明湿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及普通肝素组。多变量分析示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是影响肝素反应性的因子。提示术前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降低了肝素的敏感性,容易引起肝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或非Q波心肌梗死(NQ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4例符合入选条件的UAP或NQ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肝素组40例:予肝素5000IU静脉滴注,2次/日;低分子肝素组44例:予立迈青5000IU皮下注射,2次/日,两药均连用7日。所有病例合用阿司匹林150 mg/日,观察30日。主要观察终点:随防30日内发生的AMI、死亡和心绞痛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14天后,低分子肝素组的死亡率、AMI发生率和心绞痛复发率三项指标总和低于肝素组(15.8%:17.5%,P<0.05);观察至30天,这种差异更加显著(20.4%:35.0%,P<0.01)。低分子肝素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肝素组(6.8%:15.0%,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各种心血管事件更多,且出血并发症更少,应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还没有临床试验证实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然而,尽管其疗效还未得到证实,但临床上仍然广泛使用肝素以防止血栓扩大或预防早期卒中复发。过去的肝素试验都采用了过宽的治疗时间窗,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已证实,缺血半暗带的存活具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仅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d后评定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9.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S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10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8例)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B组(35例)及C组(33例)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基础上分别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普通肝素钠。比较3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B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且出血并发症少。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是治疗UAP安全、有效的方法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的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同一时期收住院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TIA患者随机分组,入院后在给予相同的改善脑循环、脑保护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基础上,A组(普通肝素组)给予肝素钠注射液700~1 000 U/h持续静脉泵入,每6 h测定APTT,据此调整剂量,使APTT较正常对照组延长1.5~2.5倍;B组(低分子肝素组)给予速碧林5 000 U经腹部皮下注射,1次/12 h;均连续应用7 d后,改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d维持治疗.观察并记录TIA发作频率的变化、药物不良反应、近期发生脑梗死情况,出院后随访3个月.设治疗1 w、3个月两个观察点.根据临床症状评价疗效.结果 1 w、3个月两个观察点均显示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对于治疗TIA的疗效无差异.结论 在减少TIA临床发作方面,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疗效无差别,出血副作用小,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2.
范晓英 《山东医药》2009,49(17):69-70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与普通肝素治疗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室监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静脉血栓栓塞等广泛领域低分子肝素正在逐步取代普通肝素成为主要主要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监测,近几年已成为争论的焦点。普通的抗凝治疗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活化凝血时间(ACT)来监测。但APTT与ACT对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不敏感而不能用于其剂量的监测。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肥胖、妊娠妇女、婴幼儿等特殊的患者人群的抗栓治疗,低分子肝素给予固定剂量或按公斤体重调整剂量疗效均不可靠,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可提供有关低分子肝素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4.
1998年9月~2000年7月,我们收治3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并就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抗凝作用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年龄65~78岁。初发型10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12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均符合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普通肝素对照组,各15例。方法:治疗组选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宁4000U/0.3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1周。对照组用普通肝素50mg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1周。其它抗心绞痛用药如冠脉扩张剂、心肌营养剂等两组相同。抗心律失常药根据…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4月至2004年7月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257例(共置入支架307个),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LMWH)和普通肝素组(NHP组),观察手术及药物并发症,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急性心梗(AMI)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有条件者在术后平均(7.2±3.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随访率为58%).结果119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38例采用普通肝素治疗.在平均(8.7±4.4)个月随访中低分子肝素在手术及药物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再入院率方面均低于普通肝素组(P<0.05),在心梗及心律失常事件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CAG)结果二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改善冠脉支架术患者的综合疗效,降低多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安全不需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患者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冠脉介入治疗,所有的患者按照100 IU/kg的剂量进行皮下注射肝素,并且在注射后48 h进行动脉造影,在介入治疗前不间断的注射低分子肝素,最后一次的注射时间为术前8 h,在手术之前加注5000 U的普通肝素,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抗-Xa活性,并且进行对比。结果在冠脉介入手术前的抗-Xa活性为(0.341±0.132)IU/m L,注射普通肝素后的抗-Xa活性为(1.424±0.284)IU/m L,活性明显提升,全部患者在注射了普通肝素后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进行冠脉造影显示无血栓的形成。结论在皮下注射低分子后,冠脉介入治疗中加注普通肝素有着较好的治疗疗效,能够明显提升抗-Xa活性,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43例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先静脉滴注普通肝素5000U,然后以1000U/h维持静脉滴注,调整肝素剂量使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至参考值的1.5~2倍,连续使用7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Q12h,连续使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凝血指标,出血情况等.结果 两组均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缺血负荷(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对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而对照组对凝血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相似,但低分子肝素作用更为明显,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以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32例 ,观察其有效性 ,并与常用脑血管病治疗剂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总有效率达 87.5 % ,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 6 6 .7% )高。结论 :与常用脑血管病治疗剂相比 ,低分子肝素具有作用快、使用方便、疗效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因其有与普通肝素相比的抗凝优势,故近年来已用于临床多系统疾病的治疗。低分子肝素的优点:(1)平均分子量是普通肝素的1/2—1/3,由于分子量小,不易被细胞外基质、血浆蛋白和细胞受体结合与灭活,因此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好,生物半衰期长(2.8~4.1h),是普通肝素(1h)的2~4倍,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每日2次或1次给药。(2)抗Ⅹa/Ⅱa活性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如普通肝素为1:1,低分子肝素为2:1~4:1,故抗血栓作用增强。(3)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Ⅹa仍有抑制作用,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比普通肝素更有效。(4)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减少出血并发症。(5)无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方便。现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和临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抗血栓使用强,出血副作用少,半衰期长,分子量小而易于皮下吸收的优点,因此在防治血栓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就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特别是在防治深部静脉血栓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应用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