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丙酮/二乙醚溶液和水方法诱发的C57BL/6小鼠干皮症模型(AEW模型),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受体(GRPR)在颈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AEW诱发的干皮症慢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外用丙酮/二乙醚混合液(1∶1)和水7d建立C57BL/6小鼠的AEW模型,观察小鼠搔抓行为学,皮肤干燥症状,皮肤组织学(HE染色)和肥大细胞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等指标,定量PCR分析GRP在颈部背根神经节(DRG),GRPR在颈部脊髓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EW模型组小鼠的自发性搔抓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AEW模型组小鼠颈背部皮肤表现出明显干燥、脱屑,病理提示表皮增厚、真皮肥大细胞浸润不明显;在颈部DRG的GRP、在颈部脊髓的GRPR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干皮症且伴有强烈搔抓行为的C57BL/6小鼠模型,GRP和GRPR在AEW模型瘙痒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木香烃内酯(Cos)通过抑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5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涂抹等量凡士林,同时灌胃0.2 mL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涂抹60 mg咪喹莫特,同时灌胃0.2 mL的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涂抹60 mg咪喹莫特,同时灌胃0.2 mL的浓度分别为5、10和20μmol/L的Cos。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模型,建模后第6天开始给药,连续7 d,第8天取材。进一步实验,将NLRP3的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NLRP3)转染至建模后的小鼠皮肤细胞,再用Cos或MCC950(10μmol/L)处理细胞,分别作为si-NLRP3组、Cos组和MCC950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C57BI/6小鼠建立过敏性接触性慢性瘙痒模型(ACD).检测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等与瘙痒有关的基因在背根神经节(DRG)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ACD小鼠模型中伴发慢性瘙痒的作用.方法 将8~12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DNFB诱导的实验组和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小鼠皮肤光老化的改善作用及对皮肤角质p5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 49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选取9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34只建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溶媒组(12只)、雌激素组(12只)。溶媒组、雌激素组分别涂抹10 mL/kg花生油、10mL/kg雌激素,模型组、对照组涂抹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在背部用药8周。检测各组小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及皮肤颜色变化;观察小鼠皮肤形态学变化;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小鼠表皮层、角质层厚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与抗氧化防御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皮肤角质中SIRT1-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溶媒组小鼠皮肤明显粗糙、增厚,出现粗大皮肤沟纹;雌激素组皮肤有轻度粗糙、增厚,但无粗大皮肤沟纹。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小鼠角质层含水量较高(P<0.05),皮肤色素指数(M)与红斑指数(E)、小鼠表皮层、角质层厚度较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较低、超氧化物歧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抗环磷酰胺致小鼠精子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低、高治疗组。模型组和姜黄素低、高组小鼠按照40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连续5d,同时姜黄素低、高组小鼠每天给予姜黄素混悬液100mg/kg,200mg/kg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予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共28d。观察小鼠精子低渗膨胀率,小鼠睾丸组织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含量及小鼠精子DNA的完整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睾丸组织SOD与GSH—Px含量等均明显升高(P〈0.05、P〈0.01),MDA、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吖啶橙荧光染色法(AOT)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小鼠精子DNA的完整性明显升高,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磷酰胺可破坏小鼠精子DNA的完整性,导致精子核成熟率下降;姜黄素可以改善环磷酰胺对小鼠精子DNA的氧化作用,提高精子DNA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抗-二硝基苯酚(anti-DNP)IgE单克隆抗体和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模组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DNP IgE单克隆抗体,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DNFB进行激发;单纯IgE组仅注射anti-DNP IgE单克隆抗体,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均在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在14 d内的风团、瘙痒、耳朵肿胀度情况,并检测血清中IgE、IL-4、IFN-γ、组胺水平和皮肤病理。结果:造模组全部小鼠产生风团;与其它两组相比,造模组小鼠搔抓次数、耳朵肿胀度及组胺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1),但三组间IgE、IL-4、IFN-γ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anti-DNP IgE单克隆抗体联合外用DNFB可快速、可靠地建立免疫性接触性小鼠荨麻疹模型。  相似文献   

7.
3种抗组胺药抗花生四烯酸致炎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抗组胺药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1.0 g/L,0.1 mL)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在注射花生四烯酸2 h前分别灌胃给予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3种抗组胺药(0.3 mg/kg),注射后1、2、3、4h,应用体积测量仪分别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咪唑斯汀(0.3 mg/kg)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P<0.05),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0.3 mg/kg的咪唑斯汀在体内具有抗炎作用,相同剂量的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无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硒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样表现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等分为缺硒组(0.01 mg/kg)、正常硒组(0.25 mg/kg)、过量硒组(3.00 mg/kg)和对照组(0.25 mg/kg),4组小鼠先用缺硒饲料饲养4周后,再分别以缺硒、正常硒、过量硒和正常硒饲料喂养4周。此后,3个致敏组(缺硒组、正常硒组、过量硒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样表现。激发期间监测小鼠皮炎表现严重程度。激发3周后检测小鼠血浆总IgE、全血炎症细胞计数,并剪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分析组织中硒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评估多组间IgE、硒水平和细胞计数等检测结果差异, 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IgE等检测指标与硒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致敏6 d后,致敏组小鼠皮肤表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敏第6、8、11、13、15、18天时各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44.897、76.622、114.866、33.352、28.605、11.271,均P < 0.01),第11天过量硒组皮肤表现评分明显高于缺硒组和正常硒组(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致敏小鼠均发生明显的皮炎病理改变,但3个致敏组之间皮损中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致敏小鼠全血炎症细胞和血浆总IgE水平均随膳食硒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过量硒组血浆总IgE水平升高最明显,与缺硒组、正常硒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7.17 ± 8.49) μg/L比(124.78 ± 5.32) μg/L、(132.61 ± 4.71) μg/L、(109.13 ± 0.79) μg/L,t值分别为3.919、3.222、6.485,均P < 0.05]。致敏组小鼠皮肤组织硒含量与小鼠血浆总IgE水平(r = 0.579,P < 0.001)、全血白细胞(r = 0.414,P < 0.05)、中性粒细胞(r = 0.439,P < 0.05)、淋巴细胞(r = 0.417,P < 0.05)和嗜酸性粒细胞(r = 0.505,P < 0.01)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不同硒水平对小鼠皮炎表现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同,过量硒组皮炎表现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荨麻疹诱发或加重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BALB/c小鼠模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变化,以探讨Hp在诱发慢性荨麻疹(CU)或使病情加重过程中的机制。方法 9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1、2两组分别灌胃高毒力株(VacA+CagA+)和低毒力株(VacA-CagA+)Hp菌悬液,对照组灌胃牛血清白蛋白(BAS)。分别采用组胺荧光测定法、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三组标本灌胃前后外周血、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结果实验1、2组小鼠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1、2两组小鼠外周血组胺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1),但实验1组小鼠胃黏膜内组胺含量低于实验2组(P<0.01);实验1、2两组小鼠外周血及胃黏膜类胰蛋白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1组小鼠胃黏膜类胰蛋白酶含量低于实验2组(P<0.01),但外周血类胰蛋白酶含量高于实验2组(P<0.01)。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小鼠模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均增加,这可能是Hp诱发或加重CU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目的:评价抗组胺剂量下咪唑斯汀的抗炎强度,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四烯酸0.1mL(1.0g/L)或1%角叉菜胶0.15mL致炎剂,分别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并在注射致炎剂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0.3mg/kg)和西替利嗪(0.3mg/kg)灌胃,注射致炎剂后1、2、3、4h,应用体积测量仪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咪唑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P<0.05),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P>0.05);西替利嗪(0.3mg/kg)对种致炎剂诱导的鼠爪水肿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抗组胺剂量的咪唑斯汀在动物体内具有较高的抗炎活性,咪唑斯汀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荧光沉积情况,比较不同表皮下水疱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BP患者血清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到荧光物质沿基底膜带线性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可见BP患者荧光线性沉积于表皮侧,EBA和P200类天疱疮线性沉积于真皮侧。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2%、60.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2,P < 0.05),特异性分别为98.0%、10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以盐裂皮肤为底物时诊断的敏感性高于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χ2值分别为8.0、16.7,均P < 0.05)。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优于以猴食管和正常人皮肤为底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皮肤微生物群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形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痤疮是一种微生物感染相关的常见皮肤病。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属及马拉色菌属等是目前发现与痤疮发病最密切相关的3种微生物。本文综述上述3种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不同型别细菌或真菌致病能力、与痤疮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以期为制定痤疮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BP180相关自身免疫性水疱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扁平苔藓样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妊娠类天疱疮和瘢痕性类天疱疮。BP180胞外区含有多个自身抗体反应的位点,目前研究显示,BP180上相关自身免疫性水疱病靶位呈现出异质性,并且同一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也与靶位异质性有关,然而异质性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为人类预防各种传染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也可以产生不利甚至造成损害的不良反应,部分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机制复杂,本文主要阐述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现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随着技术发展,医疗行业正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新纪元。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疗过程,减轻医生的数据分析压力。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图像识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智能诊疗、预测预后等方面,其准确性可接近人类专家水平。其中,图像识别的研究最多,包括皮肤图像识别。在非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研究较少。未来,人工智能可提高诊疗效率,使医患双方共同获益。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疾病有关,尤其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而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众多相似之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也被证实与银屑病有关。本文就银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可能关联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抗体与天疱疮患者临床表型、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天疱疮患者111例,按临床分型,采用ELISA测定患者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血清Dsg1、Dsg3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SPSS22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天疱疮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分别有92例、53例、33例、9例患者完成检测。92例初发患者中,36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和Dsg3抗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00%、2.77%,10例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20%、80%,46例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97.82%、95.65%。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和复发时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37.43 ± 77.74)、(13.94 ± 14.81)、(21.50 ± 58.33)、(121.13 ± 86.89) U/ml;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25.61 ± 94.81)、(34.5 ± 16.26)、0.6、258 U/ml;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15.39 ± 70.62)、(15.74 ± 25.10)、(3.62 ± 12.09)、(78.60 ± 92.25) U/ml;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37.98 ± 81.25)、(58.14 ± 63.46)、(29.26 ± 64.70)、(136.9 ± 101.47) U/ml。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水平和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Dsg3抗体水平在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均低于初发时、复发时(P < 0.0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表位扩展现象,4例患者病情稳定期时出现Dsg抗体高滴度现象。结论 Dsg抗体谱与天疱疮临床表型相关,其ELISA值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并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建立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模式动物,利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卡泊三醇 + 卵清蛋白(OVA)组(6只)两侧耳部外涂卡泊三醇和OVA,卡泊三醇组(6只)耳部外涂卡泊三醇,对照组(3只)耳部外涂75%乙醇,连续12 d。分别在造模前和第14天时拍摄小鼠耳部照片并测量小鼠耳厚度,取小鼠尾静脉血,检测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水平,并在第14天取小鼠耳廓皮肤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第14天时卡泊三醇 + OVA组和 卡泊三醇组小鼠耳部皮肤出现红肿、干燥、脱屑,耳厚度较造模前均明显增加(均P < 0.001),但两组间耳厚度[分别为(0.355 ± 0.03)和(0.370 ± 0.0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674,P = 0.231)。耳部皮肤病理检查显示,与卡泊三醇组和对照组相比,卡泊三醇 + OVA组小鼠表皮增生和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皮肤免疫组化检查显示,3组间表皮炎症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干扰素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IL-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159,P = 0.032),卡泊三醇 + OVA组IL-13表达水平(77.12 ± 5.46)高于对照组(55.49 ± 9.92,q = 3.170,P = 0.021)。第14天时卡泊三醇 + OVA组和卡泊三醇组小鼠血清总IgE与造模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其中卡泊三醇 + OVA组总IgE升高更明显[(8 278.56 ± 3 297.68)比(892.64 ± 82.83) μg/L,t = 4.132,P = 0.026],且卡泊三醇 + OVA组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192.846 ± 15.391) μg/L显著高于卡泊三醇组[(8.492 ± 3.879) μg/L,q = 22.476,P < 0.001]。 结论 连续12 d外涂卡泊三醇和OVA可快速建立过敏原诱发的AD小鼠模型,为进行过敏原相关的AD发病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荧光(CFW)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皮下真菌病的组织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1987—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皮下真菌病患者石蜡包埋皮损组织进行平行试验,每块组织连续切片4张4 μm切片,分别行改良CFW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检查,比较其阳性率及染色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4种染色法在病理诊断真菌感染方面的阳性率。结果 21例皮下真菌感染患者中,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14例(66.67%),HE染色法阳性5例(23.80%),PAS染色法阳性6例(28.57%),GMS染色法阳性11例(52.38%),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率高于HE和PAS染色法(χ2值分别为6.718、5.200,P < 0.05),而与GMS染色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530)。结论 改良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准确的真菌检查方法,在皮下真菌病的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炎症反应有关。仅有皮肤受累者称为皮肤Rosai?Dorfman病。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大量组织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在组织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吞噬的完整淋巴细胞,称为伸入运动。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阳性表达CD68和S100,不表达CD1a。CRDD的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部分患者皮疹可自行消退,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