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患者女,16岁。因口唇、左上肢、腹部、右下肢暗红斑伴瘙痒3 d于2018年1月3日至我科就诊。患者4 d前因感冒自行服用柴胡滴丸每日3次,每次1袋。服药1 d后口唇、左上肢、腹部、右下肢出现暗红斑,皮损中央呈暗紫色,伴轻度瘙痒,未予治疗。追问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曾有两次因感冒口服柴胡滴丸后均出现类似皮损,未治疗,能自行消退,部分皮损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10 d前患者母亲因感冒口服柴胡滴丸后躯干也出现类似皮损。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儿男,65d,因头部、躯干、双上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环形红斑2周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耳旁出现黄豆大小红斑,而后头部、躯干、双上肢出现类似红斑,逐渐扩大增多。专科情况:头部、躯干、双上肢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不规则浸润性环形红斑,上肢、躯干部分红斑融合,中央颜色变浅、萎缩,红斑上有少量鳞屑,边缘轻度隆起有浸润感(见图1)。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2岁.因双上肢红斑伴瘙痒1d,于2020年6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1d前在学校食堂食用烹饪过的未完全煮熟的香菇后双上肢出现红斑伴轻度瘙痒,无发热、头晕、胸闷及疼痛等其他症状.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近期无感冒及其他病史,无化学物品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河南人。因左上肢斑片伴局部感觉减退4年就诊。患者4年前发现左上肢红斑,无痛痒,未引起重视。之后皮疹逐渐增多,于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考虑"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疾病,反复外用药物治疗无改善。因迁至嘉兴工作,逐到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无午后低热,盗汗不适等症状,否认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心肺腹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和浅色斑片,边界清楚。左上肢可见一约15 cm×3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患者女,15岁,汉族。左下肢红斑10年。近月余病情加重、伴渗出来院就诊。患者5岁左右发现其左下肢片状皮损,大小不等,红斑鳞屑,偶自觉瘙痒,曾用过多种办法治疗。自述皮损有时见好转,但未曾完全消退,其他部位也未出现皮损。近日患者口服“化毒丸”并外用药后发现皮损处渗出增多,有结痂。患者起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无其他皮肤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小腿上1/2至大腿散在皮损,呈带状分布;为红丘疹、大小不等红斑,上有渗出性厚痂。左膝胫前一约10cm×5cm椭圆形皮损,基底红,其上渗出较多且…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0岁,因全身红斑脱屑3个月,吞咽困难,四肢无力2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红斑、丘疹,伴有脱屑,未就诊治疗.2个月前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同时自觉皮损加重,且于双上肢前臂出现米粒至钱币大小的水疱.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按湿疹、药疹给予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既往曾于当地医院行左上臂脂肪瘤切除术,无外伤及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8岁,因颈部、双上肢丘疹、红斑伴痒1年余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颈部出现红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治疗。后丘疹逐渐增多,累及双上肢及后背,伴瘙痒。曾多次被诊断“湿疹”,应用抗组胺药物口服,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皮疹无明显好转,且逐渐增多,瘙痒加重,来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诊治。患者从事室内工作,否认长期日光曝晒史。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肝肾疾病、糖尿病及结核等疾病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头面部及背部暗红斑和斑块2年于2016年4月6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头皮及背部逐渐出现绿豆至钱币状大红斑,部分红斑逐渐增厚呈斑块状,无瘙痒及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无光敏史,家族史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无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4岁。下肢皮肤出现红斑20余年,泛发加重2年就诊。患者10余岁时,双小腿皮肤开始出现红斑,无自觉症状,红斑逐渐向上发展。近2年,红斑发展较快,扩展至大腿、臀部、腰部、背部、乳房部、双上肢,无不适感,因影响美观而来我科就诊。既往有10年吸毒史,已戒毒2年半。21岁时曾患急性黄疸性肝炎,已治愈。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结节性硬皮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 65岁。因面部皮肤紧绷感,躯干、上肢皮肤变硬 1年,伴前胸、乳房、肩部、上臂红斑结节半年就诊。患者 1年前无明显诱因渐感面部紧绷,随后双上肢及前胸皮肤红斑肿胀,并逐渐变硬,同时双肘、膝、掌指关节疼痛伴双手指发麻,下冷水后变白、疼痛、手指活动受限,但无发热,当时未予注意。半年前自觉皮肤剧烈瘙痒,搔抓后肩部及胸部乳房皮肤变硬处起红斑,并渐高出皮面,形成瘢痕疙瘩样损害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外科整容及瘢痕疙瘩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皮肤科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山东省潍坊市尖锐湿疣患儿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基因亚型。 方法 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分型技术,对24例患儿疣体的HPV进行检测分型。 结果 24例尖锐湿疣检出23例HPV阳性,阳性率95.8% ,20例单一型HPV感染占87.0%,混合感染型3例占13.0%;感染型别依次是HPV6(9/23),HPV16(6/23),HPV11(5/23),HPV58(3/23),HPV18(2/23),HPV53(1/23)。 结论 该地区尖锐湿疣患儿HPV型别以6、16、11、58、18为主,患儿感染HPV型别与生活中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型别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定1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方法 取2017年12月18日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例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行细菌培养、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药敏试验采用比例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选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产物后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脓肿分枝杆菌序列比较同源性。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分离株。结果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与16S rRNA基因检测均鉴定该分离菌为脓肿分枝杆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利福布汀耐药。诊断为左膝关节皮下软组织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 16S rRNA检测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用于脓肿分枝杆菌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女性群体对皮肤保健的认知情况和行为习惯.方法:以潍坊市三甲医院的女性就诊者及陪同人员、在校女大学生和研究生及商场女性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共628人接受调查,包括青年组(15~29岁)302例,中青年组(30~39岁)217例,中年组(40~49岁)77例,中老年组(50...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检测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方法(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DNA载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电离子去除疣体后HPV6/11阳性患者分为两组,光动力组32例采用ALA-PDT治疗,对照组29例不治疗。3个月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灶局部HPV6/11型DNA载量。结果 3个月后光动力组29例中有26例HPV DNA阴转(89.7%),对照组19例中有13例HPV DNA阴转(68.4%);光动力组HPV DNA载量为(1.70 × 105 ± 7.86 × 105)拷贝/ml,对照组HPVDNA载量为(1.27 × 106 ± 2.21 × 106)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LA-PDT能降低尖锐湿疣患者病灶局部HPV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丙肝与戊肝的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化验结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丙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CT表现特点。结果10例丙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除了具有最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CT表现外,平扫及静脉期增强扫描还可见肝实质弥漫分布的小片状低密度病灶,延迟扫描整个肝脏病灶呈等密度改变,最具特征性。结论CT延迟增强扫描能为丙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提供重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改良连续皮内缝合闭合手术切口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82例手术患者,其中色素痣37例,基底细胞癌10例,皮脂腺囊肿16例,脂肪瘤6例,脂溢性角化8例,皮肤纤维瘤3例,凹陷性瘢痕2例。所有皮损均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后切口长度最短0.8 cm,最长12 cm。术后切口采用改良连续缝合,即将两端带有小三角针的可吸收线,分别按从一侧皮缘真皮内进、出针,然后再从对侧皮缘真皮内进、出针的顺序缝合切口。 结果 82例手术患者,术后均采用改良连续皮内缝合法闭合手术切口,80例Ι期愈合,2例术后2 d开始红肿,疼痛,经对症处理5 d后红肿消失。术后随访3 ~ 6个月,78例切口对合平整、光滑,4例出现瘢痕增生,给予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后明显缓解好转。无切口裂开。 结论 改良连续皮内缝合法用于面颈、躯干、四肢皮肤缺损,术后切口对合好,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2在玫瑰糠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2的水平。 结果 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5 ± 1.36、2.89 ± 0.91和1.91 ± 0.60,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3.61,P < 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t = 3.84,P < 0.05)。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2水平分别为(36.87 ± 10.63)、(21.44 ± 7.33)和(13.22 ± 4.26) ng/L,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5.01,P < 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t = 4.49,P < 0.05)。血清IL-22水平与玫瑰糠疹病程呈正相关(r = 0.883,P < 0.05)。结论 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及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在玫瑰糠疹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42例银屑病患者仅用NB-UVB照射治疗20次,治疗前及治愈患者分别进行标本采集及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和IL-22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20例健康对照比较,同时利用RT-PCR法检测10例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组织中IL-17和IL-22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10例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34.26 ± 10.05 ng/L) 和IL-22(13.72 ± 4.45 ng/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6.34 ± 4.73 ng/L和5.03 ± 1.84 ng/L),均P < 0.01。患者皮损IL-17 mRNA(13.43 ± 2.12)和IL-22 mRNA(16.53 ± 2.6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26 ± 0.87和7.72 ± 2.13),均P < 0.01。银屑病患者PASI与外周血中IL-17和IL-22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和0.70,均P < 0.05),与皮损中IL-17和IL-22水平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和0.68,均P < 0.05)。42例银屑病患者经NB-UVB照射治疗20次后,15例治愈,且治愈后外周血及皮损中IL-17和IL-22 mRNA及蛋白水平、PAS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均P < 0.05。 结论 NB-UVB照射治疗银屑病有效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中IL-17及IL-2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自发性荨麻疹(ASU)转归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178例ASU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发病季节、初发病程、自诉可疑过敏原、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血常规、血清总IgE测定、治疗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ASU转归为CSU的危险因素。结果:178例ASU中42例(23.60%)转归为CSU,单因素分析自诉食物过敏(P<0.001)、 ASST试验阳性(P<0.001)、初发病程(P<0.001)与ASU患者转归为CSU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自诉食物过敏(P=0.029)、ASST试验阳性(P=0.043)、初发病程长(P<0.001)均是影响ASU转归为CS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物过敏、ASST试验阳性、初发病程长是ASU患者转归为CSU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皮肤归巢及杀伤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 方法 15例AD患者和14例健康人,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 T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的CD8+ T细胞(CLA+CD8+ T细胞)的比例。 结果 CD8+ T细胞比例在A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CLA+CD8+ T细胞比例在AD组(3.80% ± 1.46%)高于健康对照组(2.18% ± 0.85%)(t = 3.636,P < 0.01),AD组CLA+CD8+ T细胞比例与SCORAD(SCORing of Atopic Dermatitis)评分呈正相关(r = 0.565,P < 0.05);CCR4在CD8+ T细胞表达在AD组(13.86% ± 4.42%)高于健康对照组(9.50% ± 2.14%)(t = 3.738,P < 0.01),而CCR10和CXCR6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LA+CD8+ T细胞穿孔素的表达在AD组(74.27% ± 15.94%)高于健康对照组(57.20% ± 14.64%)(t = 2.998,P < 0.01),颗粒酶B的表达在AD组(70.90% ± 13.85%)也高于健康对照组(56.41% ± 11.00%)(t = 3.104,P < 0.01),而FasL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LA+CD8+ T细胞CCR4、CCR10和CXCR6的表达在A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AD患者外周血CLA+CD8+ T细胞数量增加,杀伤功能相关蛋白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