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颈部血管超声检测2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测定2组血清Hcy及血脂水平,比较2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血清Hcy、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布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高Hcy血症发生率、斑块发生率、IMT、Hcy、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闭塞、重度狭窄患者高Hcy血症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P<0.05);LDL-C(OR=4.323)、IMT(OR=7.145)、Hcy(OR=5.991)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同时血清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同型半胱氨酸中毒(HHcy)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含有颈动脉斑块HHcy患者16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NO和Hcy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cy水平(24.92±2.01)mol/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8.14±2.98)mol/L(P=0.021);而不稳定斑块组血浆NO水平(45.19±8.59)μmol/L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58.24±6.54)μmol/L(P=0.002)。相关分析显示,HHcy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71;P=0.006),血浆N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014;P=0.001)。结论 HHcy患者中,血浆Hcy升高可增加发生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风险,可能与Hcy所导致的NO水平减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并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视网膜病变(RP)的发生与发病因素尤其是糖脂代谢异常之间的临床意义。方法 265例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标准和Toast分型条件,经神经影像学确诊的急性LI住院患者入组,男性187例,女性78例,平均年龄(65.10±14.93)岁。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比例分别为89.40%、42.38%和19.20%,均接受眼底照相、颈动脉超声、血压、血糖、胆固醇三项、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等检查。统计采用SPSS18.0软件完成。结果 LI患者中合并RP发生率为22.64%。LI患者合并RP组或非合并组的梗死灶数没有显著性差别,但血糖水平的高低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大小对合并RP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P=0.005,P=0.029)。并且二者的风险水平远高于其他指标,分别达到OR 6.61(95%CI 3.43~12.72)和OR 4.11(95%CI 1.72~9.82)。其他风险较高指标还有颈动脉狭窄[OR 1.96(95%CI 1.27~4.46)]、年龄[OR 1.61(95%CI 0.99~2.91)]、平均动脉压[OR 1.30(95%CI 0.57~2.96)]和颈动脉中膜增厚[OR 1.27(95%CI 0.55~2.95)]。结论糖尿病和颈动脉斑块大小均是LI和RP的共同高风险因素,而且对RP形成影响度更大。有必要把眼底检查列为常规,对眼底观察所见结合颈动脉斑块和血糖水平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将有利于有效防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同型半胱氨酸血脂与老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VitB12)、血脂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s)程度的关系,探讨其血浓度在预测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74名受试者以血管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血管,按照血管狭窄程度分为A、B、C、D4组和正常对照组。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肌酐、血糖、叶酸、VitB12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正常及A、B、C、D组病人血清Hcy浓度分别为(10.2±3.6)μmol/L,(11.5±4.4)μmol/L,(17.9±4.5)μmol/L,(24.7±10.3)μmol/L,(41.4±22.3)μmol/L。经SNK检验,各组与D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叶酸、VitB12水平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而降低,但只有在A组与D组之间才存在统计学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P=0.035)和ApoAI(P=0.000)显著负相关。各危险因素与CAAs多元回归分析表明ApoAI与CAAs负相关,ApoB、LP(a)、Hcy与CAAs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尤以Hcy相关性显著(P=0.009)。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在评价和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时,Hcy、ApoAI、ApoB、Lp(a)是敏感而可信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CBM、CNKI和VIP数据库,全面搜集国内外发表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复发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及Stat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26 400例脑卒中病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校正OR值合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1.27,95%CI(1.10,1.46),P=0.000 9];未校正OR值合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1.24,95%CI(1.15,1.33),P0.000 01]。不同随访时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复发风险关系:校正OR值合并显示,随访时间1~3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1.30,95%CI(1.04,1.61),P=0.02];随访时间3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1.21,95%C(I1.02,1.44),P=0.03];未校正OR值合并显示,随访时间1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2.45,95%CI(1.20,4.97),P=0.01];随访时间1~3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1.39,95%CI(1.21,1.58),P0.000 01];随访时间3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OR=1.18,95%CI(1.09,1.27),P0.000 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不同脑卒中类型复发风险关系:校正OR值合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增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复发风险[OR=1.09,95%CI(1.03,1.16),P=0.00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会增加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复发风险[OR=0.69,95%C(I0.31,1.53),P=0.37]。未校正OR值合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会增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复发风险[OR=1.33,95%C(I0.92,1.92),P=0.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会增加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复发风险[OR=1.35,95%C(I0.97,1.87),P=0.07]。[结论]当前证据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在脑卒中管理中常规开展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脑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的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病患者156例,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青中年145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指标,分析两组入选者颈动脉超声特点.按超声检测结果将1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率、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在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男性、吸烟史、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同型半脘氨酸血症(Hcy)、高尿酸血症在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846,95% CI =1.293~2.636,P<0.01)、吸烟史(OR=1.277,95% CI=1.221~1.675,P<0.05)、高同型半耽氨酸血症(OR =1.845,95% CI =1.040~3.273,P<0.05)、高尿酸血症(OR=1.033,95%CI=1.010~1.057,P<0.01)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IMT增加、斑决检出、颈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等颈动脉超声特征性改变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有提示意义.年龄、吸烟、高尿酸血症是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 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测量, 确定是否为易损性斑块。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D型人格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 并基于此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8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颈动脉易损斑块。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OR=1.136, 95%CI:1.052~1.226)、D型人格问卷总分(OR=1.170, 95%CI:1.043~1.312)、吸烟史(OR=3.058, 95%CI:1.054~8.875)、同型半胱氨酸(OR=1.400, 95%CI:1.179~1.664)、甘油三酯(OR=2.356, 95%CI:1.534~3.619)是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意义。方法:根据DSA、颈动脉B超及头颅CT检查结果,将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25例、易损斑块组22例及中间组17例,另选择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Hcy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及中间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间组及易损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易损斑块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增加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相似文献   

9.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2例,通过头颈部CTA或全脑DSA检查,测定血管狭笮程度,同时测定学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析其中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组Hcy水平均高于非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Hcy水平低于中度和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中度狭窄Hcy水平低于重度狭窄Hcy水平(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HHcy水平反映了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影响血浆Hcy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325例,根据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A组)和未合并微血管病变组(B组)。采集患者肘静脉空腹血和餐后2h血,分别检测Hcy、血糖指标、肝功能和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Hcy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合并微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血浆Hcy为(12.3±3.7)μmol/L,明显高于未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9.7±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4,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及95%CI为4.120 (1.123-8.424),P0.05],影响T2DM患者Hcy水平的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OR及95%CI为5.047(2.203-9.133),P0.05]、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及95%CI为1.674 (1.102-3.456),P0.05]。高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其保护性因素[OR及95%CI为0.885 (0.802-0.923),P0.05]。结论血浆Hcy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可用于提示T2DM早期微血管并发症的存在,T2DM患者血浆中Hcy水平与合并高血压、HbA1c和GF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现有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控制病情或者患者耐受度较低,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基因治疗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可能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并可能成为未来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同时,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方法、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将就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基因治疗的方法机制、转导载体、启动子及给药途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遗传性朊蛋白病,核心的临床表现为睡眠障碍、进行性智能下降、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等。由于该病罕见且其临床症状的异质性和非特异性,临床医生对其早期临床识别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本病致死率高,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对FFI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特点、诊断标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FFI的认识,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剖析近年来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针刺原络穴的中枢效应机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综述文献可知,脑fMRI研究针刺原络穴主要包括激活脑区的分布、分析其针刺作用机理、任务态及静息态研究等方面。原络穴作为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其配伍应用具有特殊疗效;大量试验证实针刺原络配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而不是针刺两个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针刺原络穴在治疗神志、精神、运动等多种病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安神通络法与口服黛力新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穴取神庭、印堂、水沟、百会、内关、神门、合谷、太冲及近部取穴,1次/d,6次/周;西药组口服黛力新,早晨及中午各1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三个因子)量表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CL-90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SCL单项分(躯体化)降低幅度明显>西药组(P<0.05)。针刺组愈显率为56.67%,西药组愈显率为27.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神通络针刺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躯体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黛力新。  相似文献   

16.
抽动障碍,又名多发性抽动症,是发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点[1]。其中运动性抽动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可发生在颜面部,颈肩部,躯干及四肢,表现有皱眉,眨眼,挤眼,咧嘴,耸肩,面部抽动,仰头,甩头,扭肩,甩手,鼓肚子,踢腿,顿脚等。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是一首古代名方,现代被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文章结合王有鹏教授以温胆汤加减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婴幼儿湿疹为例,深入分析该方治疗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处方化裁精华,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维特点,并进一步说明了导师王有鹏教授运用温胆汤之"分消走泄"法在防治儿科疾病方面的独树一帜,每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失眠是中风患者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风后失眠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近10年的相关文献,分别从针刺治疗、穴位埋线、艾灸、耳压和综合疗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进行细致的讨论,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以往研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具有遗传素质倾向及免疫失衡已引起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些从免疫遗传学角度对该病进行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人类的免疫遗传基因多态性有关,尤其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Ⅱ类基因DR关系密切.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Ⅱ类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免疫遗传的相关性.设计单一样本单因素分析.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实验组为1998-01/2000-12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住院患者31例,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体检健康人30人,两组祖籍三代出生地均为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无血缘关系,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方法实验于2003-06/12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研究中心完成.两组分别留取5 mL外周血,采用以往方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国际互联网在人类基因库中对6号染色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取得的单核苷酸进行检索.选择性地合成所需每一DR和DQ等位基因或亚基因引物及反义引物一对,使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顺序特异性引物仪(4800)及有关试剂进行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特异性地扩增所需检测DNA片断,引物由上海基因研究所协助合成.实验数据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确切概率P.主要观察指标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DRBI及DQBI·等各位基因.结果病例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DRB1·0301相对危险度RR=5.684 2,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差异显著(P<0.05);其他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DRB1·和DQ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结论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DRB1·0301基因位点可能为北方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致病易感基因或与其他基因相连锁共同致病.  相似文献   

20.
李海英  孙珍平  冯凯 《临床荟萃》2019,34(5):423-425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季节变化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入住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的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一个自然年内,每月的患者收治和医院感染情况。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季节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 922例患者总住院日117 229天内发生医院感染225例,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1.89%,日例次感染率为1.92‰。每年2、3、11月份是医院感染高发期,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医院感染高发期患者平均住院日和脑出血占比高于其他月份(P<0.05)。结论 初冬和早春季节是北京地区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高发期,应加强这一时期的医院感染防控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