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预防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6例拟行输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3例。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比较2组输血前后体温、白细胞、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及血液细菌感染。2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联合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申惠兰  朴英玉  安海莲 《中国药房》2009,(14):1098-109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异丙嗪是否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方法:1746例/次输血随机分为观察组873例/次与对照组873例/次,输血前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异丙嗪肌肉注射;观察组不给任何相关药物。观察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输血前后体温、脉搏、血压及血常规。结果:对照组中,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异丙嗪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8%、11.97%;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2%,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于1988年1月~1989年5月对本院住院病人205例次输血中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其输血反应发生率为9.76%。影响输血反应的因素与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而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同时观察了氟美松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悬液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20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而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输血器.在输血前、后做常规检查并记录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清总胆红素及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但输血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出现NHFTR,观察组中有5例出现NHFT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前后对照组的体温平均变化差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输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HFTR的发生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的发生率升高更加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地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手段在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预防工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手段,实验组则给予综合性护理手段,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s)发生率为28.6%,经物理降温后均不能继续输血,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后,FNHTRs发生率为4.8%,1例经治疗后其体温下降至37.5℃,继续完成输血治疗,实验组FNHTR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各项指标缓解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性护理手段,可对预防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起到积极作用,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栾玲  陈丹  曾澍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275-276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325名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白细胞比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去白红细胞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168例输血者分为观察组(去白红细胞组)和对照组(未去白红细胞组),观察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对照组946例,发热反应56例,占5.91%;过敏反应24例,占2.53%;其他反应12例,占1.26%;总反应率为9.72%(92/946)。观察组:发热反应2例,占0.09%;过敏反应1例,占0.045%;其他反应0例;总反应率为1.35%。结论对于临床二次或二次以上输血患者,选用去白红细胞,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但输血常引起输血反应 ,通常有以下几类 :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发热、过敏反应 ) ;2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血型不合 ) ;3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如血液或输血器材 )。后两者随着血型检验技术的进展和严格的交叉配血 ,因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逐渐减少 ,在使用一次性封闭塑料采血器材后 ,血液污染也十分罕见 ,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却有增多的趋势 ,这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广大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 15 %~ 37% [1 ,2 ] ,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注含有…  相似文献   

9.
作者收集采用西米香丁预防输血反应201例,采用非那根的200例,进行对照观察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西米替丁组201例,年龄16~69岁,平均37岁,病程1~420d,平均65d,危重病人数36例(17.9%),初次输血人数146例(72.1%),均在输血前20min静推生理盐水10ml+西米替丁0.4g。非那根组20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病程1~400d,平均57d,危重病人数38例(19%),初次输血人数150例,(75%),均在输血前30min肌注非那根25mg。输血反应判定: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畏冷、寒战。发热;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无其它原…  相似文献   

10.
输血和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但对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深入研究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减少白细胞的输入,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关键.通过观察国产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效果,以证明其对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对临床输血对象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其预防和处理方式以期提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方法对各种输入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此130例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反应在所有输血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0.97%,主要的两种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占所有反应的28.5%,过敏反应占67.7%,在各类血液制品中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占所有反应的49.3%,白细胞占1.5%红细胞占22.4%,血浆占26.8%,洗涤红细胞几乎为零。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反应为主,运用新的配血技术、血细胞过滤技术以及明确输血反应的对症治疗,科学有效处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2.
心内直视手术节约用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以减少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用血量,从而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1998年11月至2004年11月对322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通过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术后护理等途径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减少围手术期输异体血。结果对照组均有输异体血,均采用异体血预充,每例病人平均输异体血1829 ml。实验组93例未输异体血(28.9%),240例无血预充(74.6%),每例病人平均输异体血308 ml,为对照组的16.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和严格的输血标准,能有效地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异体血用量,减少输血的并发症和血源感染的机会,而且不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茂名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范围内的2家三甲医院和6家二甲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分段统计8家医院临床用血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见,临床输注滤白血液制品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滤除白细胞产品能有效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儿股静脉采血中输液头皮针和注射器的应用效果。方法 160例行股静脉采血的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采用输液头皮针采血,对照组采用注射器直接采血;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1.3%,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8%。结论采用输液器头皮针采血,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55例,随机分为同步换血治疗组25例,非换血治疗组30例.比较同步换血组与非换血组之间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脏器功能受损的程度与病死率间的关系;比较同步换血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值及肝、肾、生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同步换血治疗组病死率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非换血组(P<0.05).同步换血后酸中毒得到纠正,PaO<,2>升高,PaCO<,2>下降,同步换血后胆红素明显下降,尿素氮、肌酐明显下降(P<0.05):而同步换血前后电解质,血糖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败血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11例为首次受血者,16例为多次受血者,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均与NHFTR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次受血者发生NHFTR的概率略高于首次受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TR的发生率较高,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增加,并有效预防NHFT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外伤患者98例,将其按照是否接受大量输血分为输血组与非输血组,对这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钾、血糖以及血pH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比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5),血糖与血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与血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输血组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较非输血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外伤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为受血糖与血pH值的影响,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显著相关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球囊填塞在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宫腔球囊填塞和B-lynch缝合预防或治疗产后出血的患者98例分为两组,填塞组50例:宫腔球囊填塞法止血,缝合组48例:B-lynch缝合法止血。结果填塞组患者产后24h出血量平均为(625.0±4.5)mL,缝合组患者产后24h出血量平均为(759.0±6.8)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均优于缝合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行子宫切除术,所有病例痊愈出院并随访6个月,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球囊填塞术具有操作简单、可靠、能有效预防及控制产后出血、有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