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眼仪在干眼诊断中的价值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干眼仪对干眼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25只眼)正常人和35例(35只眼)干眼患者分别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1)、角膜荧光素染色(FL)、干眼仪检查和泪高度测量五项检查。结果: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检测等级与正常人差异显著(χ^2=32.22,P=0.000)。干眼仪诊断干眼的特异度为80%,灵敏度为83%。干眼仪检查为Ⅲ级脂质层形态图像者患干眼的机率约为。75%(15/25)。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检测等级越高,BUT和Schirmer 1试验越短(r=-0.783,-0.368,P=0.000,0.015),角膜荧光素染色越多(r=0.806,P=0.000),而与泪河高度无相关(P=0.178)。正常人的干眼仪检测等级也与BLrr和SchirmerI试验呈负相关(r=-0.398,-0.656,P=0.024,0.000)。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显示图像的稳定性较正常人差。干眼仪的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结论:干眼仪能较直观地观察角膜中央脂质层的光干涉图像,是一种快速、无创伤、重复性强、操作简单的检查方法。对干眼的诊断及客观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谢艳亭  王丽娅 《眼科研究》2012,30(11):1022-1025
背景 干眼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近年的研究提示,泪液渗透压增高可导致眼表不适症状,2007年国际干眼工作小组(DEWS)将泪液渗透压作为伴随症状写入干眼定义中,因此研究泪液渗透压与干眼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依据DEWS干眼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析泪液渗透压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传统诊断方法诊断为干眼的患眼54例54眼,询问患者的眼部症状,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眼前节表现,同时行Schirmer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试验、泪膜影像学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以及泪液渗透压试验,参照和结合DEWS的标准对干眼表现进行评分,将干眼症状评分与泪液渗透压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的比例为1:2.泪液渗透压与SⅠt、BUT均呈明显负相关(r=-0.456、-0.699,P<0.01),与泪膜影像学检查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膜充血评分、干眼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545、0.686、0.691、0.803,P<0.01),与年龄、性别相关(β1=141.138,P=0.000;β2=1.845,P=0.049). 结论 泪液渗透压检测可客观地反映干眼的严重程度,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干眼严重程度分级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儿童是否存在与成人类似的干眼,并探讨儿童干眼的特点.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诊治的62例儿童干眼患者的资料,分析病史及症状、SchirmerTest(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FL(荧光素染色)、干眼仪检查及疗效.结果 54例有较明确的病史.主要症状表现为眼痒37例(26.1%),瞬目频繁21例(14.8%),干涩感15例(10.6%).畏光14例(9.9%),眼红14例(9.9%),以及对风、烟、空调敏感,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眼睑痉挛,烧灼感等.SchirmerTest:38例<10mm/5min,平均为55.mm/5min.BUT:62例全部<5s.FL:12例角膜上皮点状着染1~3象限.干眼仪检查:36例图像为3级以上.经人工泪液等药物治疗后观察4周,62例患者症状全部缓解,12例角膜点状着染者转阴,BUT有所增加,Schirmer无明显增加.结论 儿童存在与成人类似的干眼.  相似文献   

4.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   总被引:83,自引:11,他引:72  
Liu Z  Luo L  Zhang Z  Cheng B  Zheng D  Chen W  Lin Z  Yang W  Liu Y  Zhang M  Xiao Q  Chen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4-277
目的 了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6 8例 (79只眼 ) ,分别于术前 ,术后 1、2、7、14、30及 180d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 ,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Ⅰ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干眼仪检查及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检查。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 1及 2d ,BUT明显缩短 ,SⅠt、下睑中央泪河高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及干眼仪检查等级明显增高 (P <0 0 1) ;术后 7d时SⅠt,14d时下睑中央泪河高度 ,30d时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和干眼仪检查等级恢复至术前水平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术后 30d ,19 3%的患眼泪膜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术前泪膜正常的患者中 1/9发生干眼。术后 1、7、14及 30d ,术前BUT <10s的术眼BUT <5s的发生率高于术前BUT≥ 10s的术眼(P <0 0 5 ) ;术后 14、30及 180d ,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2分的术眼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2分的发生率高于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2分的术眼 (P <0 0 5 ) ;术后 14d ,术前干眼仪检查等级≥Ⅲ级的术眼术后干眼仪检查等级≥Ⅲ级的发生率高于术前干眼仪检查等级 <Ⅲ级的术眼(P <0 0 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使部分患  相似文献   

5.
儿童干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骆非  邹留河 《眼科》2006,15(6):411-414
目的探讨儿童干眼是否存在及有何临床特点。设计前瞻性病例观察系列。研究对象38例(76眼)可疑儿童干眼患者,38例(76眼)正常儿童。方法对符合成年人干眼诊断标准的38例(76眼)儿童作为可疑干眼的观察组,取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38例(76眼)作为对照组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角结膜荧光素(FL)染色检查,对观察组行药物治疗并追踪观察6个月,再行以上三项检查。对可疑儿童干眼患者的症状、病因进行分析。主要指标症状, Schirmer,BUT,FL染色检查。结果38例可疑儿童干眼中瞬目次数增加21例(55.26%),干涩15例(39.47%),畏光14例(36.84%),眼红14例(36.84%)。观察组比对照组Schirmer和BUT均有显著性降低(P均=0.0000)。观察组和对照组Schirmer和BUT左右眼明显相关。观察组和对照组Schirmer和BUT两种检查无相关性。观察组药物治疗6个月前后Schir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BUT和FL检查有显著性改善(P=0.049,P=O.001)。结论儿童干眼确实存在,症状中以瞬目次数增加为最多,儿童干眼并非一时的主观症状,患儿可能存在较长时间(至少>6个月)的影响泪液分泌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眼睑刷上皮病变与干眼相关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 XM  Liu S  Li HL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436-441
目的 探讨眼睑刷上皮病变(LWE)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干眼的相关性.方法 为患病率研究.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141例(141只眼)患者,根据有无干眼症状及常规干眼检查(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 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A组60例(60只眼,无干眼症状且常规干眼检查阴性)、B组51例(51只眼,有干眼症状且常规干眼检查阴性)及C组30例(30只眼,干眼组).再根据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将A组分为A1(不戴镜,30例,30只眼)和A2(戴镜,30例,30只眼)亚组,将B组分为B1(不戴镜,21例,21只眼)和B2(戴镜,30例,30只眼)亚组.行荧光素钠和丽丝胺绿染色,观察眼睑刷的病变情况,依病变程度将其分为0~3级.B组中23例(23只眼)LWE患者和C组30例(30只眼)患者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分级.各组间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各组的LWE患病率及染色分级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秩和M-W检验.结果 A、B及C组中LWE患病率分别为18.30%(11例)、86.3%(44例)及100.0%(30例);其中A,亚组、A2亚组分别为13.3%(4例)和23.3%(7例),B1亚组、B2亚组分别为81.0%(17例)和90.0%(27例).A、B及C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56,P<0.01).戴镜组(A2业组和B2哑组)分别较不戴镜组(A1亚组和B1亚组)的LWE患病率高,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2,P=0.253;X2=0.854,P=0.301).B组中LWE患者印迹细胞染色结果分别为:0级17例(74.0%),1级6例(26.0%),无2级和3级;C组的印迹细胞染色结果分别为:无0级,1级12例(40.0%),2级15例(50.0%),3级3例(10.0%),两样本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W=36.0,P<0.01).所观察的141例患者中,有LWE者85例,无LWE者56例.有LWE的患者中,单纯荧光素钠染色阳性16例(18.8%)、单纯丽丝胺绿染色阳性12例(14.1%)、两者均阳性57例(67.1%).结论 在有干眼症状但常规干眼检查阴性的人群中LWE患病率很高.LWE可能是十眼的早期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酚红棉线试验和Schirmer试验的重复性、在干眼诊断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两者的一致性等。方法 分别收集48例干眼患者和12例正常人,依次进行干眼问卷调查、裂隙灯体征检查、酚红棉线试验、Schirmer试验及2种试验的刺激性调查,并选择其中12例干眼患者进行2种泪液分泌试验的一致性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 酚红棉线试验和Schirmer试验均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对干眼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4.2%和53.5%,特异度分别为81.8%和54.5%;2种试验的一致性kappa值为0.229,而酚红棉线试验的刺激性显著低于Schirmer试验(P<0.05)。结论 酚红棉线试验和Schirmer试验均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但两者对于干眼诊断的灵敏度均不高,且一致性较差,因此均只能作为诊断干眼的辅助手段,而酚红棉线试验相较Schirmer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舒适程度,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做出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临床怀疑干眼症患者干眼仪泪膜图象及泪液分泌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产DR-I型干眼仪对门诊干眼症患者245例490眼的泪膜脂质层光干涉图象形态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组50例100眼进行比较.干眼仪观察结果按5组级别统计,1、2级为正常,3、4、5级为异常,结果进行x2检验.同时用Schirmer-I法观察患者组泪液分泌量.结果:正常组≤2级的人数百分率为84.1%,明显高于患者组58.2%;正常组≥3级的人数百分率为15.9%,明显低于患者组41.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chirmer-I实验反应的是泪液的量,而泪膜光干涉图象反应的是泪液的质,两者之间部分有平行关系.结论:DR-I型干眼仪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泪膜性状的改变和程度及眼表疾病对泪膜的影响,结合干眼仪检查和Schirmer-I实验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干眼症患者使用2g/L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简称立宝舒)前后,患者的主观症状、视力、干眼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药物的耐受性,评估立宝舒对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干眼症患者100例200眼,予以2g/L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滴双眼,4次/d。观察就诊当天、用药7,14,28d后患者主观症状:干燥感、异物感、酸痛感、眼疲劳、眼红、畏光;视力、干眼实验室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荧光素染色、SchirmerⅠ试验、SchirmerⅡ试验、睑板腺功能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用药的耐受性。结果:用药7d后,患者的干燥感、异物感、酸痛感、眼疲劳、眼红、畏光等主观症状的分级与用药前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6种主观症状明显缓解;但患者不同时间的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患者的BUT及SchirmerⅠ,SchirmerⅡ值与用药前有显著差异(P<0.01),并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BUT及SchirmerⅠ,SchirmerⅡ值明显延长;但不同时间的睑板腺功能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患者荧光素染色分级及泪膜脂质干涉Yakoi分级与用药前有显著差异(P<0.01)。所有观察病例中未发现明显不耐受药物的患者。结论:2g/L的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可以明显改善干眼患者的眼部症状和干眼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耐受性好,但对患者视力和睑板腺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干眼症结膜印迹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 (CIC)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45人 90眼正常组和 80人16 0眼实验组除采用泪液分泌实验I(S -I-T)、泪膜破裂时间 (BUT)、虎红染色 (RBS)及荧光素染色 (FLS)计分等常用眼表泪功能检查外 ,重点采用CIC ,通过观察结膜上皮细胞情况及杯状细胞数来了解正常眼、干眼的泪膜粘液层的情况。结果 :印迹细胞学分级及杯状细胞数组间均有显著的差异 ,正常组分级主要集中于 0级 ;非SS干眼组的分级主要集中于 1级和 2级 ;SS干眼组的分级主要集中于 2级及 3级。杯状细胞与虎红色计分呈负相关。结论 :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通过分级、观察杯状细胞数变化 ,了解泪膜粘液层的情况可用于区分正常人与干眼症患者并可了解干眼的病程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睑缘炎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常累及睑板腺体,而睑板腺体所分泌的脂质是泪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可导致干眼相关症状,可以说睑缘炎是干眼发病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使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观察睑缘炎患者睑板腺腺体的形态,并与干眼相关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 方法 采用病例观察的设计方法对睑缘炎患者睑板腺形态改变与干眼症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科门诊依据PPP标准诊断为睑缘炎的患者83例83眼,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在裂隙灯下行眼前节检查睑缘畸形评分、泪液分泌( 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采用泪膜干涉仪行泪膜形态分级,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摄像仪行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对睑缘炎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上述检查结果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睑缘炎的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9,P=0.75).睑缘炎患者的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年龄星弱的正相关(r=0.58,P=0.00),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09,P=0.99);患者睑板腺体缺失与睑缘畸形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64,P=0.00;r=0.50,P=0.00);与泪膜影像分级及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23,P=0.04;r=0.50,P=0.00),与BUT呈弱的负相关(r=-0.32,P=0.00),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05,P=0.69).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睑板腺缺失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结论 睑缘炎可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且患者的睑板腺体随年龄的增长缺失程度加重.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作为一种有效、快速、无刺激地观察睑板腺体形态的仪器,可作为一项常规检查来辅助诊断睑缘炎.  相似文献   

12.
干眼患者115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0,自引:12,他引:38  
目的 分析各种类型干眼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5例 ( 2 2 9只眼 )干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症状、病因、全身病、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检查 (break 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Ⅰtest,SⅠt)、反射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Ⅱtest,SⅡt)、角结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虎红 (rosebangle ,Rb)染色及睑板腺功能的检查。对Sj gren综合征 (Sj grensyndrome,SS)者行血清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及涎腺分泌功能检查。结果  115例中 ,水液缺乏性干眼(aqueousteardeficiency ,ATD)者 5 6例 ( 48 7% ) ,蒸发过强型干眼者 40例 ( 34 8% ) ,混合型干眼者 16例( 13 9% ) ,结膜松弛综合征者 4例 ( 3 5 % )。SS患者 13例 ( 11 3% )。在各型干眼患者中 ,女性多于男性 ,尤其是ATD患者 ,原发性SS ATD患者 10 0 %为女性 ,43例非SS水液缺乏性干眼 (non SSaqueousteardeficiency ,NSTD)者中女性 35例 ( 81 4% )。临床特点 :干涩症状者 6 3例 ( 84 0 % ) ,视疲劳者 5 4例( 72 0 % ) ,异物感者 48例 ( 6 4 0 % ) ,视力波动者 42例 ( 5 6 0 % ) ,睑板腺功能障碍 (meibomainglanddysfunction ,MGD)者 35例 ( 30 4% )。各类型干眼患者的BUT、Rb、Fl间均有明显的相关性 ,Rb与Fl间相关性高 (r =  相似文献   

13.
干眼诊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干眼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65例干眼患者的临床与诊治资料。结果:65例干眼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孟加拉红试验及角膜荧光染色试验等综合评定来确诊。用角膜保护液辅助人工泪液滴眼,永久或暂时封闭泪小点或泪小管等方法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与各项试验结果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临床症状及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孟加拉红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试验可确诊干眼;以人工泪液为主,角膜保护液为辅滴眼,永久或暂时封闭泪小点或泪小管治疗干眼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无虹膜症患者角膜病变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对一先天性无虹膜家族患病成员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眼部,尤其是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无麻醉的Schirmer试验,麻醉后的Schirmer试验,无角膜病变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 该家系无虹膜发生率为66.7%,致盲率为40%.该家系中年龄越小的眼表病变越轻,40岁以上者出现严重的角膜病变.泪膜破裂时间降至平均3.61 s,大部分患眼可见泪液分泌减少.干眼患者角膜病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干眼者.0期6只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644.2±18.5)μm.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症的眼表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达到严重程度,干眼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在无角膜病变者其角膜中央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35例(38只眼)白内障术后患者不同情况的干眼症状加以分析并给于相应的治疗。结果10例(11只眼)仅有症状的干眼症患者3~7 d症状缓解;8例(8只眼)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型干眼症患者6例(6只眼)1~2周症状缓解,2例(2只眼)症状减轻。14例(16只眼)泪液不足型干眼症患者1~2周症状缓解。3例(3只眼)泪液动力学异常的干眼症患者中2例(2只眼)症状缓解,1例(1只眼)症状减轻。结论引起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十分复杂,缓解干眼症状则是治疗的主要目标。术前仔细检查,严重干眼应慎重选择手术;术前积极治疗干眼、术中谨慎操作、术后合理用药,可减少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发生;术后干眼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常用的干眼症状评估问卷有两种,但二种问卷结果的关联性及问卷与临床检查的关联性研究尚未见到.如何有效地评估干眼症状,将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量化有助于临床上干眼的正确诊断. 目的 评价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PEED)问卷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两种干眼问卷诊断干眼的一致性及其与干眼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66例干眼患者先依据SPEED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10分)和重度症状组(≥10分);然后对同一批患者依据OSDI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20分)、中度症状组(21~ 45分)和重度症状组(≥46分).所有患者行泪膜镜、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 Ⅰ试验等干眼临床检查,分析两种问卷与干眼临床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 SPEED问卷评分和OSDI问卷评分与BUT值均呈负相关(r=-0.390,P=0.001;r=-0.395,P=0.001),两种问卷评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515;r=-0.080,P=0.525),与泪膜镜分级结果也均无明显相关(r=0.158,P=0.204;r=0.219,P=0.077).SPEED问卷轻度症状组BUT明显长于重度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9,P=0.022),而2个组间Schirmer Ⅰ试验和泪膜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687;t=-0.947,P=0.347);2个组间荧光素染色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4,P=0.685).OSDI问卷评分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间BU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1,P=0.000),轻度症状组BUT明显长于中度症状组和重度症状组(P=0.000、0.000);3个组间Schirmer Ⅰ试验、泪膜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32,P=0.246;F=2.799,P=0.068);3个组间荧光素染色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26,P=0.050).SPEED问卷评分值与OSDI问卷评分值间呈正相关( r=0.697,P=0.000).结论 SPEED问卷和OSDI问卷都是客观评估干眼症状的有效方法,与BUT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干眼的辅助手段;两种问卷可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常规的 5分钟Schirmer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是最常用的干眼症检查方法之一。但 5分钟长的检查时间常会引起一定的刺激作用和眼部不适 ,尤其是当患者较多时给医师和患者都带来很多不便。本研究目的是评价 1分钟Schirmer试验与标准的 5分钟Schirmer试验比较 ,用于干眼症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 :检测 3 0例 (60眼 ) 18岁以上主诉干眼的患者 ,眼睑解剖位置异常者除外。在表面麻醉后 ,用消毒棉签吸干下睑穹窿的泪液 ,2分钟后 ,将特制的滤纸条放于下穹窿中外 1/3交界处 ,室内光线调暗 ,允许患者正常瞬目。分别在 3 0秒、1、2、3、4、5分钟测量滤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局部使用人工泪液、糖皮质激素眼液,口服四环素类(多西环素)抗炎药治疗中、重度蒸发过强性干眼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按照国际干眼研究组(DEWS)标准分级为2及3级干眼、SⅠt正常患者46例(92只眼),按级分层后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48只眼),其中2级11例(22只眼);对照组22例(44只眼),其中2级10例(20只眼).实验组以局部滴用0.2%卡波姆眼用凝胶、0.5%氯替泼诺滴眼液联合口服四环素类抗炎药(多西环素)治疗;对照组仅局部滴用0.2%卡波姆眼用凝胶、0.5%氯替泼诺滴眼液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询问患者自觉症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S Ⅰ t)及眼压.各项指标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前眼表炎症分在10分以上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均降低,分别为(15.2±2.5)、(21.0±5.1)分,BUT均较治疗前延长(9.5±2.8)、(6.5±2.2)s,FL较治疗前减低(3.6±1.3)、(5.5±2.3)分,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眼表炎症分在10分以下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症状评分均降低,分别为(11.7±2.2)、(12.2±3.2)分,BUT均较治疗前延长(10.2±2.6)、(10.4±2.7)s,FL较治疗前减低(2.8±1.5)、(2.5±1.2)分,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眼表有明显炎症患者(眼表炎症分在10分以上者)局部点用0.2%卡波姆眼用凝胶、0.5%氯替泼诺滴眼液联合口服四环素类抗炎药(多西环素)治疗较未使用四环素类抗炎药效果更好.而对眼表炎症较轻患者(眼表炎症分在10分以下者)可不口服四环素类抗炎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定干眼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中溶菌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的含量,为临床干眼的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选择确诊为干眼症患者36例(72眼),其中非干燥综合征患者21例(42眼),干燥综合征患者15例(30眼).正常人26例(52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快速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被选人群泪液中溶菌酶和TGF-β2的含量.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t检验),并对检测到的泪液中TGF-β2浓度与Schirmer Ⅰ试验值及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应用微量快速比浊法检测到正常对照组、非干燥综合征组、干燥综合征组患者泪液中溶菌酶含量,分别为(12.274±1.313)±μg/ml和(8.294±1.235)μg/ml及(8.446±1.113)μg/ml,两组干眼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以上人群泪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2含量进行检测,分别为(41.518±21.304)μg/ml、(14.123±12.095)Pg/ml和(4.022±8.668)pg.ml,非干燥综合征组及干燥综合征组泪液中TGF-β2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以测得的Schirmer Ⅰ(mm)试验值及BUT(s)值为横坐标(X),以检测到的泪液TGF-β2的浓度为纵坐标(Y),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干眼组泪液TGF-β2浓度与Schirmer Ⅰ试验值及BUT均呈正相关.结论 使用微量快速比浊法检验泪液中溶菌酶含量在临床诊断干眼症中有意义,并具有标本用量少、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适合低浓度酶液检测等特点.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能够有效检测泪液中TGF-β2的表达.泪液中TGF-β2浓度与Schirmer Ⅰ试验值及BUT呈正相关,表明检测泪液中TGF-β2的含量对于辅助诊断干眼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干眼的临床特点及与过敏性结膜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5例(210只眼)儿童干眼患者的资料,分析病史、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过敏原检查结果.结果 (1)症状:儿童干眼患者中主要症状为瞬目次数增加95例(90.48%),眼红43例(40.95%),干涩38例(36.19%),眼痒24例(22.86%),以及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眼痛等.(2)干眼检查:基础泪液分泌结果为右眼(10.81±8.36) mm/5min,左眼(10.85±7.50) mm/5min,泪膜破裂时间为右眼(4.33±2.15)s,左眼(4.52±2.23)s,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二者无相关性.(3)过敏原检查:89例(84.76%)过敏原检查阳性,过敏原中植物花粉和尘螨尘土类居多,其次是多价兽毛,再次是霉类.结论 过敏性结膜炎是引起儿童干眼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瞬目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