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激性溃疡(SU)是危重疾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内源性缩血管因子内皮素(ET)-1与SU密切相关,而关于其受体表达在SU发生中作用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ET-1A受体(ETAR)mRNA表达在SU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冷束缚应激(CRS)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激前和应激1 h、3 h、6 h、9 h、12 h后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斑点杂交等方法,动态检测血浆和胃黏膜组织中的ET-1和胃黏膜组织中的ETAR mRNA水平,同时检测胃黏膜血流量(GMBF)和溃疡指数(U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应激组大鼠血浆和胃黏膜组织中的ET-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GMBF显著下降(P<0.01),UI显著增加(P<0.01);胃黏膜组织中的ET-1水平与UI呈显著正相关(r=0.98,P<0.01),与GMBF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5),而血浆ET-1水平与GMBF、UI相关性不显著(r=-0.61,0.43,P>0.05)。GMBF与UI呈显著负相关(r=-0.98,P<0.01)。RT-PCR和斑点杂交显示各应激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ETAR 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与胃黏膜组织中的ET-1水平和UI呈显著正相关(r=0.93,0.95,P<0.01)。结论:在CRS诱发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过程中,胃黏膜组织可显著增加ET-1的合成分泌和ETAR mRNA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ET-1/NO)失衡在内毒素血症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于0,20min腹腔分别注射如下两组药物.正常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内毒素(LPS)组:LPS+生理盐水.特异性内皮素受体(ETAR)阻滞剂BQ-123组:LPS+BQ-123.NO前体L-精氨酸(L-Arg)组:LPS+L-Arg.一氧化氮合酶阻滞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LPS+L-NAME.于60min分别测定血浆、胃粘膜中ET-1,NO含量变化,以及胃粘膜血流(GMBF)、胃粘膜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 LPS组ET-1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NO,GMBF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溃疡指数显著增加(P<0.05).而BQ-123组GMBF较LPS组显著改善(P<0.05),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5).L-Arg组NO,GMBF较LPS组显著升高(P<0.05),ET-1水平则较LPS组显著降低(P<0.05),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5).L-NAME组NO,GMBF较LPS组显著减少(P<0.05),溃疡指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内源性ET-1/NO失衡参与了内毒素血症时胃粘膜损伤病理过程.纠正内源性ET-1/NO失衡,通过改善胃粘膜血流(GMBF),减轻胃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消溃灵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一氧化氮 和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消溃灵对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模型,分别以消溃灵灌胃和左旋精氨酸(L-Arg)、亚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腹腔内注射治疗7d和14d后,测定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1)含量。结果消溃灵组溃疡指数、血浆ET-1含量明显降低,而溃疡抑制率、血清NO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和L-NN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L-Arg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NNA组溃疡指数、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而血清NO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消溃灵促进溃疡愈合,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促进NO合成,反馈性地抑制ET-1释放,维持NO和ET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束核内γ-氨基丁酸(GABA)对电针(EA)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纯应激组、EA+应激组、0.85%氯化钠+EA+应激组、GABA+EA+应激组、荷苞牡丹碱+EA+应激组,每组14只。采用冷束缚法制备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通过脑立体定位仪进行孤束核微量注射GABA和荷苞牡丹碱,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黏膜血流量(GMBF)、胃液酸度的变化。[结果]EA+应激组大鼠胃黏膜UI、胃液酸度降低,GMBF增加,与单纯应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先孤束核给予GABA处理,可减弱EA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胃黏膜UI、胃液酸度增高,GMBF减少,与NS+EA+应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荷苞牡丹碱则明显加强EA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胃黏膜UI、胃液酸度降低,GMBF增加,与NS+EA+应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BA能削弱EA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作用,其作用部分是通过孤束核内GABAA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消溃灵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消溃灵对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模型 ,分别以消溃灵灌胃和左旋精氨酸 (L- Arg)、亚硝基左旋精氨酸 (L- NNA)腹腔内注射治疗 7d和 14d后 ,测定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 ,检测血清一氧化氮 (NO)及血浆内皮素 (ET- 1)含量。结果 :消溃灵组溃疡指数、血浆 ET- 1含量明显降低 ,而溃疡抑制率、血清 NO含量显著升高 ,与模型组和 L- NN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与L- Arg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L- NNA组溃疡指数、血浆 ET- 1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 (P<0 .0 1) ,而血清NO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 (P<0 .0 1)。结论 :消溃灵促进溃疡愈合 ,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促进 NO合成 ,反馈性地抑制 ET- 1释放 ,维持 NO和 ET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有报道认为,在严重创伤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其血清内皮素Ⅰ(ET-1)可增高,而后者的增高可引发应激性溃疡。本文旨在研究内源性ET-1在出血性休克引发胃粘膜损害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70只体重200~250 g的雄性大鼠麻醉后,将聚乙烯导管插入颈总动脉监测血压并取血标本。前15分钟为对照期(基础值),然后用含有100 U肝素的注射器在15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对水浸束缚应激 (WRS)状态下大鼠胃粘膜乳癌相关肽 ( pS2 )、肠三叶因子 (ITF)基因表达、胃粘膜血流量 (GMBF)及适应性细胞保护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重复水浸束缚应激制作模型 ,动态监测胃粘膜血流量 ,大体及光镜下观察粘膜损伤程度(UI)及组织学变化 ,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TGFα、pS2 及ITF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单次应激造成胃粘膜广泛损伤 ,重复应激后胃粘膜产生适应性 ,胃粘膜血流量上升 ,损伤逐渐减轻 ,4次应激后 ,损伤指数降低为单次应激的 2 1 .99%,并且胃腺区细胞增殖 ,TGF α、pS2 及ITF基因表达增强 [分别为 ( 0 .86± 0 .0 1 )vs( 0 .93± 0 .0 1 ) ,P <0 .0 1 ;( 0 .37± 0 .0 2 )vs( 0 .77± 0 .0 1 ) ,P <0 .0 1 ;( 0 .0 4 0± 0 .0 0 1 )vs( 0 .372± 0 .0 1 ) ,P <0 .0 1 ],TGFα 与 pS2 及ITF均成正相关。结论 胃粘膜适应性细胞保护伴有细胞增殖 ,TGFα 对应激状态下胃粘膜 pS2 、ITF基因表达、胃粘膜血流量及适应性细胞保护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奥美拉唑对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乙醇诱导大鼠胃粘膜损伤前,预先给予奥美拉唑、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静脉注射。测定胃粘膜血流量(GMBF)、胃液pH和胃粘膜NO2^-/NO3^-含量,并观察胃粘膜损伤指数(Ulcer index ,UI)、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损伤组比,奥美拉唑组大鼠UI明显降低(P<0.01),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P<0.01)。预先用L-NAME处理后,奥美拉唑保护胃粘膜损伤的作用明显减弱。静脉注射奥美拉唑,可增加GMBF和胃粘NO2^-/NO3^-含量,L-NAME可逆转这种作用,但对奥美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奥美拉唑对大鼠胃粘膜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一氧化氮介导了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粘膜血流量(GMBF)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和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胃粘膜电位(GMPD)为检测胃粘膜结构完整性的指标。我们于1988年1~6月对40例各期老年胃溃疡患者的GMBF和GMPD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病例选择与方法一、病例选择 (一)老年胃溃疡组共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60~75岁,平均64.5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血流变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维持和增加胃粘膜血流(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被认为是增加胃粘膜保护机制的关键因素,对GMBF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临床防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提供了依据。影响GMBF的因素很多,现综述如下。 1 神经因素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是下丘脑和延髓对GMBF有影响,下丘脑对GMBF的影响可能是由去甲肾上腺素介导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于胃血管壁周围,主要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胃粘膜血管收缩,使GMBF减少。α受体拮抗剂能减少电刺激交感神经或动脉灌注儿茶酚胺所引起的GMBF减少,电刺激迷走神经,其节前纤维主要释放乙酰胆碱增加,致  相似文献   

11.
应激性溃疡时胃内胆汁酸的变化及铝碳酸镁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急症,多见于危重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一直倍受重视。但是关于应激时胃内胆汁反流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却研究甚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应激性溃疡时有无胆汁反流的存在以及检测各时段胃内胆汁酸浓度,pH值及溃疡指数(UI),进而探讨应激性溃疡时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灌胃对于胃内胆汁酸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并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应激性溃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胃粘膜损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胃粘膜损伤是内源性扩血管因子和缩血管因子失衡 ,胃粘膜血流 (GMBF)减少所致。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是体内一对相互拮抗的血管活性物质。内源性NO/ET失衡 ,可致GMBF减少 ,导致胃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重复浸水束缚应激(WRS)制作动物模型,以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或左旋精氨酸(L-Arg)抑制或促进内源性NO的合成,动态检测胃黏膜血流量(GMBF)、溃疡指数(UI)、黏膜一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重复应激后,实验对照组大鼠UI明显下降,同时GMBF上升,黏膜内NO含量增高;L-NAME使WWRS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加重,消除了GMBF的递增趋势,黏膜NO含量下降;而L-Arg可减轻WRS造成的黏膜损伤,GMBF、黏膜NO含量增相应增加;GMBF、UI、黏膜NO含量变化之间有相关关系。结论:内源性NO通过调节GMBF而介导耐受性细胞保护作用,L-NAME抑制其合成,延缓这一作用,L-Arg增加其合成,促进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炎饮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冰醋酸腐蚀法建立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以奥美拉唑为对照,观察胃炎饮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粘膜溃疡面积和血清ET-1、NO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ET-1含量明显升高,NO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溃疡面积均明显缩小(P0.01或P0.05),血清ET-1含量明显下降(P0.01),胃炎饮高、低剂量组的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胃炎饮可调节血管舒缩因子,改善胃黏膜循环,从而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5.
胃炎灵对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炎灵对实验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在无水乙醇形成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后 ,应用中药胃炎灵治疗并观察胃粘膜病理变化、炎症程度、溃疡指数 (UI)及溃疡面积 ,并检测胃粘膜氨基乙糖及前列腺素 E2 (PGE2 )含量。结果 :治疗组胃粘膜充血、水肿、坏死、炎症程度、UI及溃疡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5 ) ,两组胃粘膜氨基乙糖及 PGE2 对照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胃炎灵对胃粘膜有良好的细胞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为该药抑制炎症反应 ,提高氨基乙糖含量 ,增加 PGE2 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参与电针(EA)对应激性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9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VP 100ng组、AVP 200ng组、AVP 300ng组和AVP-V_1受体阻断剂组.采用束缚冷应激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孤束核微量注射AVP,AVP-V_1受体阻断剂,大鼠胃黏膜血流量(GMBF)、溃疡指数(UI)、胃液酸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UI减少(t= 7.5201,P<0.01),GMBF(mv)增加(t=2.9606,P<0.05),胃液酸度降低(t=4.2090,P<0.01). AVP 100,200,300ng组分别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UI明显减少(t=2.2718,t=4.9082,t =6.0413:P<0.05-0.01),GMBF明显增加(t= 2.6845,t=3.8269,t=4.8795;P<0.05-P<0.01),胃液酸度明显降低(t=3.0526,t=3.8565,t= 5.6251;P<0.05-P<0.01),并且表现明显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r=0.9978,r=0.9980,r= 0.9829;P<0.05).AVP-V_1受体阻断剂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UI增大(t=5.6815,P<0.01),GMBF减少(t=2.3750,P<0.05),胃液酸度增高(t=2.2046,P<0.05).结论:孤束核内AVP参与了电针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应激状态对中枢神经递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酸剂、镇静剂、复方中药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5组,各12只.中药组每天灌服复方中药心身1号2 ml,造模组及空白组灌等量0.85%氯化钠,共7 d;雷尼替丁组、阿普唑仑组于施加应激前0.5 h分别给予含各自成分的悬浊液2ml.然后对给药4组水浸束缚,使之产生中医"气机失调"证和现代医学"应激性溃疡"的模型.比较5组胃黏膜的溃疡指数(UI)、病理及脑垂体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的水平,检测造模组、中药组及空白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胃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结果]造模组UI、NE及DA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Ach明显降低.中药及雷尼替丁可明显降低UI及NE;雷尼替丁有明显降低DA的作用;阿普唑仑有升高Ach作用.造模组大鼠血清中IgA及胃液中SIgA的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心身1号可显著提高造模组血清中IgA及胃液中SIgA的水平.[结论]各种药物通过不同的干预途径,保护胃黏膜、降低溃疡的形成.复方中药心身1号可明显改善应激导致的机体局部及全身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8.
应激大鼠胃黏膜氧化应激指标受褪黑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褪黑素干预应激大鼠胃黏膜氧化应激指标影响的研究.方法采用浸水-束缚(WIR)应激实验复制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应激前30 min,MT(melatonin)5、20mg·kg-1和应激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MT 5、20mg·kg-1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应激6h后,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变情况,对溃疡指数(UI)进行评分,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内丙二醛(MDA)含量、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WIR应激6h后,应激组大鼠胃黏膜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T 5、20mg·kg-1组较应激组MDA水平显著下降(P<0.01),且MT 20mg·kg-1组显著低于MT 5mg·kg-1组(P<0.01).应激组大鼠SOD、GSH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T 5、20mg·kg-1组较应激组SOD、GSH活性有升高趋势.比较各组UI发现,MT 5、20mg·kg-1组UI显著低于应激组(P<0.01),其中MT 20mg·kg-1组UI显著低于MT 5mg·kg-1组(P<0.05).结论褪黑素通过其抗氧化的作用对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湿热环境下迷走神经在大鼠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高湿热应激组(应激组)、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应激组(迷走组)、假手术后+应激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应用放免分析法和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Gastrins,Gas)、血浆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并计算胃酸分泌及溃疡指数(UI)。结果高湿热应激后大鼠出现应激性溃疡,溃疡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且胃内胃液酸度明显上升(P0.01),血清Gas含量明显上升(P0.01),血浆PGE2和NO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迷走组溃疡指数较应激组明显降低(P0.01);胃内胃液酸度明显降低(P0.01),血清Gas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浆PGE2和NO含量增加(P0.05)。假手术组与应激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湿热环境可造成大鼠应激性溃疡,其机制与促进胃酸分泌及减少PGE2和NO的分泌有关;切断迷走神经可减轻高湿热应激致胃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血管活性肠肽参与电针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参与电针对胃粘膜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束缚冷应激胃粘膜损伤大鼠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和中枢迷走背核复合体(DVC)微量注射,观察电针对各组外周血、胃粘膜和脑组织的VIP含量的变化,胃粘膜血流量(GMBF)、损伤指数(LI)和跨壁电位差(PD)的影响。结果:电针模型组外周血、胃粘膜和脑组织VIP含量均增加,GMBF、PD也明显增加,LI下降;中枢DVC微量注射VIP后,外周血和胃粘膜中VIP含量增加。结论:VIP作为信号分子,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对胃粘膜损伤具有整体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