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小儿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对本院1997~2003年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作一回顾分析,以期对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1资料与方法本院住院川崎病患儿42例,男性2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20d~9岁,3岁以内有34例,新生儿1例,复发1例,死亡1例。典型川崎病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不典型川崎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KD)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方法: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6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在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需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避免心脏不可逆性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在儿科并不少见,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之间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本院1997~2003年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作一回顾分析,以期对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1资料与方法本院住院川崎病患儿42例,男性2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20 d~9岁,3岁以内有34例,新生儿1例,复发1例,死亡1例。典型川崎病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不典型  相似文献   

4.
李慧  安新江  田静 《临床医学》2012,32(12):86-8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前血浆的VEGF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检出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治疗组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1 g/kg·d),连用2d],治疗后相同方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P<0.01),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P<0.01).结论 血浆VEGF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川崎病炎症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的损害.VEGF增高可以作为诊断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一个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可为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预防冠脉损害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岁以下婴儿(低年龄组)及≥1岁川崎病或疑似川崎病患儿(高年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1岁婴儿男性更易患病;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1和1:5.结论:提高对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社交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川崎病患儿,评估患儿的社交能力情况[中文版儿童社会行为评定量表(CBCL)评分],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统计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不同基线资料特征川崎病患儿的CBCL评分,分析川崎病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自我感受负担及主要照顾者焦虑的川崎病患儿CBC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主要照顾者受教育程度低、自我感受负担重及主要照顾者焦虑是川崎病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社交能力处于中低水平,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7.
谷银丽 《华西医学》1998,13(4):425-426
为探讨静脉丙球(IVIG)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我们对1995年5月至1997年12月间收治的33例川崎病患儿,采用大剂量IVIG冲击疗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病例完全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 对58 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 例。以内径> 3m m 为冠脉扩张, 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 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静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疗效观察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马廉华西医科大学小儿血液肿瘤研究室罗春华廖清奎符仁义川崎病是导致儿童继发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为探讨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笔...  相似文献   

10.
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30例川崎病患儿愈后良好,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及早确诊,早期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和对症护理,可提高川崎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锐锋 《临床医学》2004,24(11):15-16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惠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确诊为不典型川崎病。结果:按川崎病治疗完全治愈。结论:儿童不典型川崎病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2.
儿童川崎病10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8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同时将病例分为两组,即单用阿司匹林组和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组对比分析。典型川崎病可按诊断标准,不典型的川崎病可依据其他特殊表现进行相应的诊断;加用IVIG组在退热时间,缩短病程,消除临床表现特别是在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面远好于单用阿司匹林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典型川崎病可以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对于不典型病例也可以根据其他表现作出判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的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36例川崎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用法静脉免疫球蛋白对川崎患儿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静脉免疫球蛋白单次大剂量应用比连用数天更能有效地减轻川崎病患儿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是一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败血症和川崎病通常被作为相互独立的疾病进行描述和鉴别诊断。我院近年收治2例败血症合并川崎病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过程。方法通过回顾病案记录,对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最,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临床转归及化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82例,男52例,女30例,男女比例1.71。不完全型川崎病9例,出现5例对大荆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改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结论川崎病小婴儿男性更易患病,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严重,临床上对于具有多个高危因素的患儿应给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中典型川崎病56例(82.4%);不典型川崎病12例(17.6%)。(2)四季均有发病,3、4、5月份为发病高峰。(3)典型川崎病临床均有发热、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肛周充血脱皮等,但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不典型川崎病不完全符合标准,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来明确诊断。(4)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本组为98.5%)。结论对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小儿,要将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一旦临床考虑川崎病,立即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应用愈早,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川崎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001年1-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完全治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川崎病系以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损害及部分患儿心脏损害为特征,经临床系统观察,正确治疗和护理,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用此法治疗 15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全部治愈 ,随访 6个月 ,病情无反复。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优于传统疗法 ,并对已形成的冠状动脉扩张有促进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婴儿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21例婴儿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20例1岁以上川崎病患儿对比分析。结果婴儿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出现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较少,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早期检验方面,PLT、CRP、ESR、ALB、CK-M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水平高,Hb水平低,肝损害及冠脉损害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川崎病中不完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除了观察川崎病的主要表现,还应注意观察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监测WBC、Hb、PLT、CRP、ESR、ALT,适时完善心脏超声检查,以利于对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