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惊风     
概述惊风,又称“惊厥”,民间也称“抽风”。临床上以抽搐为主证,常与昏迷(意识不清)同时存在,在任何季节、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其病来势突然,病情凶险,变化迅速,是小儿时期一个很常见的紧急证候,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常威胁小儿生命,过去为小儿四大要证之一。惊风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无此病名,一般都与癇症相混,统称“婴儿癫癇”、“惊癇”、“风癇”、“食癇”、“阴阳癇”。至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始创惊风  相似文献   

3.
惊风病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宋金时期医家对惊风的论述,试图阐明:宋金时期是该病认识史上的主要时期,宋金医家在研讨该病的诊治理论上做了巨大贡献。宋以前,痫证概念的范围很大,将绝大多数发搐性疾病囊括于内,惊风病证亦在其中。长期以来,有惊风病患而无惊风病名。从现有文献看,惊风病名首见于《幼幼新书》中引录的宋以前撰写的《玉诀》、《石壁经》两部论著中,文中述及惊风、急惊、慢惊等病名并列有症状。当然,较之宋金时之论述,颇感简朴。宋金时期,医家们对急慢惊风以大量篇幅加以  相似文献   

4.
<正> 一、惊风病名创立经过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隋唐医书开始专立儿科,但混惊风病于痫证中,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创惊风病名。谓:“急惊为热甚则生风。体必阳盛阴虚。”其症状:潮热、抽搐、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急、手足动摇等。明清医家,如万密斋、王肯堂、喻嘉言、陈飞霞、吴鞠通、石芾南、《医宗金鉴》等,据钱氏之说,  相似文献   

5.
中医儿科学一、简述急、慢惊风的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解] 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频繁的抽搐和意识不清为临床主要表现。该病依据发病之缓急、证候之虚实而分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其中,急惊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7.
惊风又称“惊厥”,属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以五岁以内婴幼儿最多见。临床以抽痉或伴神昏为其特征,其病势突然,来势凶险,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故见惊风,应立即抢救。现将笔者多年儿科临床惊风证治体会小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儿科分为四大证:天花、麻疹、惊风、疳积。解放后天花已绝迹,麻疹也能控制,其它急性病得到及时治疗,惊风亦随之见少,但疳积(俗称“大肚子痞积”)仍为多发病、常见病。中医称“疳积”,即现代医学所谓营养消化不良或伴有肠寄生虫等疾病。疳者干也,即津液...  相似文献   

9.
麻疹是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凡未发生过这种病的人均易传染,特别是1~5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所以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麻疹、天花、惊风、疳积)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羚羊角为平肝息风,挽救险证之良药,羚羊数量逐年减少,又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羚羊角货少,且价格昂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商品中时有伪品出现,一定要注意正品羚羊角的鉴别。羚羊角为寒冷镇潜之品,脾虚慢惊风者禁用。羚羊角、犀角均能清热定惊止痉,凉血解毒。然羚羊  相似文献   

11.
痧、痘、惊、疳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卫生防疫工作的进步,痘(天花)已在华夏大地消灭,然而痧(麻疹)、惊、疳仍在危害儿  相似文献   

12.
<正>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惊风门》:"柴芍六君子汤:人参、白术(土炒)、茯苓、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炙)、柴胡、白芍(炒)、钓藤钩。引用生姜、大枣,水煎服。"原为治疗慢惊属于脾虚肝旺,风痰盛者而设。但在临床上并不拘于治疗慢惊,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属于类似证机者皆可随证加减运用,常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例1、胃脘痛田某,男,16岁,学生。2014.1.9以"反复上腹部疼痛3年"为  相似文献   

13.
中医将疳证与天花、麻疹和惊风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一直以来都对小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都在不懈地研究该病,寻求其有效的治疗药方及防治措施。现将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以供儿科教学和临床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15.
灯火灸法治疗惊风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惊风是一种以高热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临床表现多有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其中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症情险恶者称为急惊风,为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痧、痘、惊、疳”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17.
"小儿惊风"临床上一般都有角弓反张,抽搐,目上视或直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等症状.其临床症状虽大致相同,但引起"惊风"的原因却不一,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认清原因,辨明症候,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兹将几种不同原因的"小儿惊风"的针灸疗法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婴儿惊风症(脐风所致).除呈有"惊风"一般征状外,婴儿的脐带内有颗粒状而粗.疗法:取白纸作捻,蘸油(豆、麻、桐油均可)燃着,在脐带4寸处燃断,结扎包妥即可.以壮阳镇气祛其风.(二)因口内污血未及取出而蓄于胃所致的惊风症.疗法:针上脘、合谷.取上脘定风化污;取合谷  相似文献   

18.
疳证以食欲减退、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为特征,严重者可造成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古代将本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目前小儿疳证仍属于儿科常见的难治性病证之一。我们以金银消疳散治疗小儿疳证12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何红霞  郭春华 《新中医》2015,47(10):135-13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疗小儿惊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小儿惊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91%,对照组8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分值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惊风临床疗效显著,并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小儿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脾胃虚损,运化失健,气血津液亏耗,出现消瘦、腹部胀大等症状者,中医皆称为"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