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和药敏,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调查2000年1月—2001年12月在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医院感染的148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和药敏,作回顾性综合分析,并对医院感染的防治作初步探讨。结果:本组医院感染主要部位在下呼吸道,占73.7%;其次为泌尿道,占11.0%。148例患者中共检出致病菌株18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96株(51.6%),其中前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19株(10.2%),铜绿色假单胞菌19株(10.2%),鲍曼不动杆菌17株(9.1%)。真菌60株(32.3%);革兰氏阳性菌30株(16.1%)。6例为重复感染,有28例是几种混合细菌感染。检出阳性病原体中占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与经验治疗的药敏结果相仿。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常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自身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故应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尽早开始经验治疗,一旦检出致病菌,应选用针对性强的高活性、低毒杀菌剂,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了解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找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9月~2002年9月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统一设计的调查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5%,明显高于同期其他住院患者的感染率3·83%,P<0·001;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39·39%)为主,其次为下呼吸道(30·30%),胃肠道(18·18%),泌尿道(4·55%);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随住院时间延长而延长;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细菌3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7·20%,革兰氏阳性菌占17·1%,真菌占25·71%。结论:医院感染随年龄的增长,住院周期的延长而增加。放、化疗综合者其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治疗,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住院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851例,对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为8.46%;共检出8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7株)占68.68%,革兰阳性菌(21株)占25.30%,真菌(5株)占6.0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次之,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上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晚期肺癌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90例晚期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临床资料。结果:培养出病原菌252株,其中真菌49株,细菌203株;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5.5%,革兰氏阳性菌占34.5%。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非发酵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对万古霉素敏感。抗真菌治疗主要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结论:肺癌患者肺部感染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混合性感染以及二重感染比例较高;各种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存在着不同程度耐药性,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及疗效。方法 采集 2 3 4份合格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3 9 8% ,革兰氏阴性菌占 5 2 7% ,真菌占7 5 %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有效率 80 3 %。结论 各种致病菌对常见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建议临床医生根据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高忠民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8):1368-1370
目的:分析了解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找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9月~2002年9月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统一设计的调查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5%,明显高于同期其他住院患者的感染率3.83%,P<0.001;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39.39%)为主,其次为下呼吸道(30.30%),胃肠道(18.18%),泌尿道(4.55%);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随住院时间延长而延长;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细菌3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7.20%,革兰氏阳性菌占17.1%,真菌占25.71%.结论:医院感染随年龄的增长,住院周期的延长而增加.放、化疗综合者其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治疗,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采取化学治疗合并医院感染的24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于送检的感染性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的部位、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比及不同种类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呼吸道所占比例最高,137例占57.1%,泌尿道感染次之,54例占22.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162株占67.5%,革兰阳性菌次之63株占26.3%,真菌15株占6.2%;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真菌对氟康唑、氟胞嘧啶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对于化疗后合并院内感染的肺癌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能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记录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0%(28/122),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腹膜炎、泌尿系、消化道、皮肤及其它;2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25株病原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8.0%,真菌占28.0%,革兰氏阳性菌占24.0%;贫血、肝功能分级高、3次以上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放化疗史及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贫血、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次数、血糖水平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院内感染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化疗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化疗科住院的3 316例患者中12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感染部位、感染致病菌、患者年龄、肿瘤期别、住院时间等,并初步探讨院内感染的防治。结果本组院内感染率、病死率为3.8%、17.1%。感染与年龄、肿瘤期别、抗肿瘤治疗和侵袭性操作密切相关。感染主要部位是下呼吸道、泌尿道,分别占53.7%、16.3%。病原体阳性患者112例,共检出致病菌株127例,有9例为合并几种菌感染。感染主要菌种为革兰氏阴性菌占67株(52.8%),其中前3位是肺炎鲍曼不动杆菌18株(14.2%),克雷伯菌16株(12.6%),铜绿色假单胞菌14株(11.0%)。真菌36株(28.3%);革兰氏阳性菌24株(18.9%),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常由条件致病菌引起,住院时间长、放化疗结合、老年及晚期肿瘤患者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院内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间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的523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按化疗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67例和非感染组456例。观察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32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有67例,感染率为12. 8%,其中主要感染部位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和消化道。67例消化道肿瘤化疗后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6株,检出率为68. 7%,其中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比58. 7%,革兰氏阳性菌占比23. 9%,真菌占比17. 4%。革兰氏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年龄、并发症、不规范操作和血清白蛋白均是影响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并发症、不规范操作和血清白蛋白含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且并发症、不规范操作和低血清白蛋白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以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8月至2019年06月在我院肿瘤中心治疗的171例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微生物学特点、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 008例肺癌患者中,171例(17.0%)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为76.0%。分离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真菌和革兰阳性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占14.6%,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2.9%)、铜绿假单胞菌(10.5%)、肺炎链球菌(9.9%)和流感嗜血杆菌(9.4%)。肺癌患者院内感染院内死亡率为21.1%(36/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接受过机械通气、存在感染性休克以及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肺癌患者院内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获得性肺炎1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痰培养分离出10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4.9%,革兰氏也是性菌占30.4%,真菌占14.7%,耐药情况较严重。结论 老年和机体免疫抑制是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肺癌患者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因素。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应及时诊断,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盛京医院血液科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收集分析,分离不重复的病原菌株,分析其耐药率。结果:849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3.34%,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368例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43株,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3.26%)、铜绿假单胞菌(20.93%)和肺炎克雷伯氏菌(13.95%)等。所检出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高。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率高,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多依靠于经验性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是目前此类患者院内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不排除多种耐药菌和真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缩短患者粒缺状态持续时间、加强院感宣教及病房管理,可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时分离获得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其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采用常规方法对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时获得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培养,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3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4株,革兰阳性菌91株,真菌17株.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建议使用以抗革兰阴性菌为主、同时兼顾抗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肿瘤患者送检的合格标本分离菌株进行培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405株病原菌中G-杆菌228株,占56.3%;G+球菌67株,占16.5%;真菌110株,占27.2%;药敏试验结果提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很高。结论:肿瘤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且易产生耐药株,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药物,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ccompanied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Methods:The pathogen culture and drug-sensitivity data of 107 specimens isolated from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Among 118 strains of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107 specimens,77 were gram-negative bacillus(65.3%),26 were gram-positive coccus(65.3%),and 15 were fungus(12.7%).Eleven specimens were revealed to have combined infection of bacterium and fungus.Gram-negative bacillus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to amikacin,ciprofloxacin,and tienam.Gram-positive cocci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tienam and vancomycin.The bacteria were resistant to other antibiotics in different degrees.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was not detected.Candida was sensitive to antifungals.Conclusion: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with considerable drug resistance.This shows that bacterial tests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drug resistant strains and further endogenous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院内感染的细菌培养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分析2003年3月-2013年5月10年间治疗的110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资料,观察院内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状况。结果:在11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中,28例感染泌尿系统疾病,占25.5%;尿潴留感染者37例,占33.6%;其他并发症感染者为5例,占4.5%。分离出9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占34.3%;革兰阴性菌50株,占50.5%;其他菌种15株,占15.2%。感染的病原菌以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真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药物耐药性强,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强。所有病原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强,对去甲万古霉素耐药性最低,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结论: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应正确掌握病原菌的感染分布状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整理和分析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血流感染的诊治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至2015年2287份血培养标本,采用BACT/ALERT 3D 60血培养仪,运用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本次调查的2287份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258份,检出率为11.28%.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5.52%,革兰阴性菌占61.78%,真菌占1.93%,专性厌氧菌占0.7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22.73%(5/22),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63.27%(31/4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100%,而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及头孢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及时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的监测,可以选择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