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耳道缺损患者带蒂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外耳道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比较患者患侧和健侧耳长度、耳宽度、耳甲腔温度、耳廓温度等指标。结果:50例患者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肿物无复发,外耳道无狭窄,皮肤色泽良好,外观满意。患者术后患侧和健侧的耳长度、耳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患侧耳甲腔温度(27.21±0.76)℃和耳轮廓温度(24.01±0.63)℃明显低于健侧的(28.76±0.65)℃和(24.7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d、14d,患侧与健侧的耳甲腔、耳轮廓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评价与医师客观评价的总满意率分别为86.0%和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皮瓣修复外耳道缺损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术后瘢痕小、供区隐蔽、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术后外观满意度高等优点,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健侧胫后动脉穿支与膝降动脉隐支联合跨区供血骨(膜)皮瓣交腿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缺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以健侧胫后血管远端为蒂切取跨区供血胫骨骨(膜)皮瓣,皮瓣切取范围可为健侧胫后动脉供血区皮瓣和膝降动脉隐支供血区皮瓣之和,携带胫骨骨膜支血管,交腿桥式转移修复患侧胫骨长段骨缺损并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膜)切取面积7 cm×12 cm~10 cm×16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 ×25 cm ~20 c m ×41 cm. 结果 本组17例,12例获得随访.所有骨皮瓣均成活,分别于术后14 ~ 55 d伤口愈合,4~12个月骨折线消失,骨折全部愈合. 结论 健侧跨区供血骨皮瓣交腿桥式转移修复术式,不需吻合血管,手术成功率高,疗效肯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耳前邻近皮瓣与颞区邻近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颞部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根据患者颞部皮肤肿物的大小,设计患侧耳前方皮下蒂皮瓣的切取范围并将切口线设计在耳前皱襞上。在颞部肿物外缘向耳上方延长切口线约为皮肤肿物直径的4倍,设计旋转皮瓣。2个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颞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共施行此类手术12例,患侧皮肤缺损修复满意,切口线相对隐蔽,面部器官形态功能均未受到影响,供区头发自然生长,瘢痕不明显。结论:利用皮下蒂皮瓣与旋转皮瓣联合修复颞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辅助切口少且切口隐蔽,同时皮瓣转移后自然平滑过渡,创面修复满意,无需植皮,瘢痕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肘部肱动脉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8年2月,对8例肘部肱动脉损伤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急诊一期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时用横支血管桥接缺损的肱动脉(3~7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cm×6cm~20cm×10 cm.结果 8例肢体及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10~21个月,肘部皮瓣无明显臃肿及瘢痕挛缩现象,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05°(95°~125°),8例患侧肢体前臂远端尺、桡动脉搏动强度与健侧相同,B超显示患侧肱动脉血流与健侧基本相同.结论 切取股前外侧皮瓣时,如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变异,可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重建肘部肱动脉损伤和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邻健指侧血管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患指侧皮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及应用后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邻健指侧血管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患指侧皮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创面患者11例。结果11例皮瓣术后成活,1例术后2d皮瓣苍白。因指体肿胀经处理蒂部拆除缝线血运改善,结痂愈合;术后11例患指均保留手指受伤后现有手指长度,手指皮肤耐磨性、感觉、外观及活动度均恢复良好,皮瓣及植皮区一期愈合。结论邻健指侧血管神经营养皮瓣技术相对其他皮瓣修复简单易行,恢复患指缺损局部皮肤感觉、外观,术后效果明显,患者痛苦轻,无需二次手术实施,具有临床应用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颞浅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如全额皮瓣、颞枕皮瓣,一期修复头皮及颅骨缺损,在切除头皮、颅骨病灶的同时,行组织缺损修复,缩短病程。方法全额皮瓣除包含有颞浅动脉支外,还包括同侧耳后动脉在内。颢枕皮瓣是以颢浅动脉和枕动脉为蒂的纵跨同侧颞枕区的长头皮瓣。行头皮颅骨病灶彻底切除,以岛状皮瓣修复缺损,供区中厚皮片移植。结果本组共7例,皮瓣移植均成活,供区一期修复,术后随访3-12个月,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该术式对头皮颅骨慢性溃疡、鳞状细胞癌病灶切除等造成的头皮及颅骨缺损,可一期修复。皮瓣邻近取材,修复范围大,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治疗周期短,是一种修复头皮、颅骨缺损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颞部及耳前表浅肌肉筋膜(SMAS)蒂皮瓣在眼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眼周缺损皮肤形状及面积大小沿同侧颞部及耳前设计以SMAS为蒂的皮瓣,用于眼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最大皮瓣8.5cm×4.3cm。结果:8例眼周皮肤缺损病人应用同侧SMAS蒂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发现皮瓣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轮廓等方面较匹配,切口瘢痕平软而且较隐蔽。面部的轮廓及视觉效果良好,其形态及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颞部、耳前SMAS蒂皮瓣在设计上遵循了面部分区原则,而且血供丰富,手术简单易行,是较大面积眼周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应用耳后带蒂岛状皮瓣进行重建外耳道、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及覆盖乳突手术腔骨面手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6例患者在本院接受耳后带蒂岛状皮瓣进行重建外耳道、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或覆盖乳突手术腔骨面手术。  相似文献   

9.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的疗效.方法 对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小腿皮肤大面积缺损,肌肉和骨质外露的病例,无法采用其他简单方法修复,采用健侧胫后动脉皮瓣制成桥式皮瓣交叉至患侧,修复患侧皮肤缺损、肌腱、骨质外露创面,皮瓣蒂部制成皮管,3~4周断蒂.结果 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其外形及患肢功能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胫后动脉逆行皮瓣桥式交叉移植术是修复对侧小腿难以用简单方法修复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严重烧伤后耳周皮肤缺乏使得耳郭缺损后重建复杂化, 多种皮瓣技术的联合应用已经显著改善了耳郭缺损后的重建质量。然而, 当无法找到理想的皮肤来覆盖耳郭, 同时滋养移植皮瓣的耳周血管也被严重毁损时, 耳郭缺损仍然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该个案报道了1例19岁男性高压电烧伤患者, 右耳郭缺损畸形, 耳周区、颈部、前臂和锁骨上区有大量瘢痕, 通过3期手术重建其耳郭。在Ⅰ期手术中, 利用显微镜下吻合串联面动脉残端与游离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蒂, 将吻合血管游离端预先埋置于前胸部预构扩张皮瓣;在Ⅱ期手术中, 将达到预期覆盖面积的扩张皮瓣转移至残耳下方, 随后同期进行皮瓣的二次扩张;在Ⅲ期手术中, 取出扩张器, 植入自体肋软骨行耳再造。最终所有移植皮瓣存活良好, 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期内, 重建后的右耳外形自然、结构清晰, 色泽与耳周皮肤相近, 无明显移位或变形, 左右耳轮廓及体表空间对称。术后患者颈部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 对修复结果表示满意。该案例为缺少高质量供皮区和受区吻合血管的复杂耳畸形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尤其是为电烧伤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耳郭缺损修复重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远端蒂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远端蒂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急诊修复外伤性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7例,手术皮瓣以远节指间关节平面与指侧正中线交汇处的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发出点为旋转点,切取面积1.0 cm×1.5 cm ~ 1.8 cm×2.2 cm,蒂长0.8 ~ 1.7 cm,转位90°~ 120°覆盖指端. 结果 全部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3~6个月,手指外形均良好而不臃肿,痛、温觉逐步恢复,其中8例术中能够找到神经残端修整后与皮瓣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吻合者两点辨别觉达6~8mm,平均6.5 mm. 结论 以远端蒂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转位一期修复手2~5指的指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健侧耳后全厚皮片移植进行先天性小耳畸形Ⅰ期耳郭再造的方法.方法 选择48例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应用自体肋软骨或Medpor材料做耳支架,利用患侧颞浅筋膜瓣反转包裹耳支架,并将蒂在前的残耳皮瓣覆盖于包裹耳支架的颞浅筋膜瓣表面,再将蒂在前面的残耳上方的三角形皮瓣覆盖在耳轮缘上方的颞浅筋膜瓣表面,其余颞浅筋膜表面移植健侧耳后全厚皮片.结果 利用该方法进行Ⅰ期耳郭再造48例,手术均成功.随访1个月至1.5年,再造耳外形满意.结论 用该方法进行Ⅰ期耳郭再造,具有疗程短、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佳等优点.该方法切实可行.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耳前及耳后邻位双叶皮瓣修复面颊部软组织缺损2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应用解剖 耳前面部皮瓣是以下方为蒂的任意皮瓣。耳后皮瓣是以耳后动、静脉为蒂的轴型皮瓣。耳后动脉直径约1.2mm,沿耳根后上行,沿途发出数支分布于耳后,在乳突前有二个大支,即耳支及枕支。耳支经耳后的深侧分布于耳廓的颅面和耳廓,与颞浅动脉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指动脉背侧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指动脉背侧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35例,皮瓣面积:1.5cm×1.5cm×2.0cm×3.0cm。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弹性好。结论该术式避免指掌侧固有血管、神经的损伤,手术操作简便.是临床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 29例外伤性鼻缺损,其中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12例,颞浅动脉顶支筋膜岛状耳后皮瓣修复14例,预制颞浅动脉顶支筋膜耳后皮瓣3例.结果 27例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形态良好,疗效满意;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需再次修复手术.结论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治疗鼻尖、鼻小柱及鼻翼缺损,供区损伤小,受区颜色形状好;并且预制的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耳后皮瓣血运可靠,可一次解决衬里问题,此皮瓣是修复鼻尖、鼻翼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超长蒂颞浅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部缺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介绍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29例外伤性鼻缺损,其中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12例,颞浅动脉顶支筋膜岛状耳后皮瓣修复14例。预制颞浅动脉顶支筋膜耳后皮瓣3例。结果27例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形态良好。疗效满意;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需再次修复手术。结论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治疗鼻尖、鼻小柱及鼻翼缺损,供区损伤小,受区颜色形状好;并且预制的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耳后皮瓣血运可靠,可一次解决衬里问题,此皮瓣是修复鼻尖、鼻翼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耳后皮肤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介绍应用耳后皮肤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的方法.方法:手术分2期进行,Ⅰ期在耳后埋置扩张器并进行扩张;Ⅱ期手术以自体肋软骨或Medpor材料为支架,雕刻合适大小的支架,植入后与患侧耳残余软骨缝合,用耳后筋膜瓣和扩张皮肤覆盖支架,耳后区植皮.结果:临床应用1 96例患者,1 87例耳创面愈合良好,外形满意,双侧耳对称.仅有9例出现支架外露,经治疗后愈合.结论:应用耳后皮肤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适合于绝大多数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的患者,效果良好、可靠,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8.
岛状皮瓣在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皮瓣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针对各类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无合适局部带蒂皮瓣可供利用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大小设计应用耳前皮下蒂侧颌颈岛状皮瓣、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内眦动脉岛状皮瓣、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及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等进行I期修复。结果共48例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上述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5例患者随访1~3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述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肤色质地好,供区多较隐蔽,手术操作也较为简单,安全快速,是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一种耳后皮肤扩张术后,采用前后双蒂皮瓣联合肋软骨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的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在耳后埋置扩张器并进行扩张;二期手术以自体肋软骨雕刻合适大小的支架,利用扩张皮肤形成前后双蒂皮瓣,植入软骨支架后与残余软骨缝合。结果:临床应用8例患者,均愈合良好,外形满意,双耳基本对称。结论:耳后皮肤扩张术后采用前后双蒂皮瓣联合肋软骨支架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适合于绝大多数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的患者,方法简单,效果良好、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拇指近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设计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创面8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 × 3.5 cm~2.5 cm×5.0cm,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患侧拇指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接近.患指指腹的两点辨别觉平均为9.2 mm. 结论 应用拇指近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