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导板及终末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间隔尺度法调查患者术后第7天及6个月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结果共纳入9例HFM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8±3.8)岁。其中患侧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3例。所有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导板就位良好,上、下颌骨含牙骨块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准确移动并固定,术中未发生颌骨意外骨折等情况。术后5 d拍摄的面部标准照和CT显示,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颌骨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误差最大,为(0.92±0.34)mm。患者术后第7天满意度评分为(83.2±2.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3.8±2.5)分。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能够精确指导手术,有效矫正HFM患者咬合平面、牙列中线及颏中线偏斜等畸形,患者术后初期满意度较高,但6个月后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牙颌面畸形患者对面部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良好咬功能的追求,使正颌手术的治疗方式已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但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只有对移动后的骨段行精准定位,才能获得与术前设计相一致的效果。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数字化导板以其准确性与高效性被应用于临床中。现就数字化导板辅助定位技术在双颌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术者在术前选择合适的导板设计思路、术中实现准确快速定位、术后达到预期目标、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虚拟技术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颅颌面CT扫描,进行颌面部骨的三维重建,将该模型与激光扫描牙列模型拟合,建立数字化颅颌面-牙列模型。基于此模型进行手术虚拟设计和模拟预测。确定手术方案后,进行牙合板及导板的3D打印。在手术牙合板及导板的指引下进行手术。通过拟合虚拟设计与手术后重建模型来检验手术精确性。结果 通过CT重建图像与激光扫描牙列模型的拟合,获得了颅颌面-牙列模型。利用此模型可进行虚拟手术设计和手术模拟。通过不断调试和修正,可获得最佳个体手术方案。3D打印牙合板及导板可精确指导手术的实施。结论 在牙颌面畸形的治疗中,虚拟手术设计和虚拟导板技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正颌外科手术并3D打印手术截骨及定位导板的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选取34例需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利用ProPlan CMF 2.0软件进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并在3-matic软件中设计完成虚拟截骨和定位导板,将设计的截骨和定位导板3D打印用于现实手术中,以指导术中方案精准实施。通过比较术前计划与术后CT进行准确性评估。结果 34例患者均在截骨导板和定位导板的指导下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咬耠功能良好,外形满意,术前规划与术后CT骨组织重叠比对色阶图比较误差,成组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结果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结论该数字化正颌手术系统流程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准确性,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的良好体现,可提高正颌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组织变化规律,明确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所带来的面形轮廓三维空间变化范围及大小。方法收集30例行上颌骨Le Fort Ⅰ截骨前徙术+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患者的资料,分别在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全头颅CT扫描检查,并在软件中进行头颅模型三维重建,于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标记点定点、测量,分析面部各区域硬组织解剖标志点的变化。结果上、下颌骨水平横向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矢状向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平均前徙2~3 mm,下颌平均后退5~6 mm,下颌后退量为上颌前徙量的2倍稍多,上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垂直向下颌骨发生显著性上抬。结论双颌手术前后面部硬组织变化范围下颌大于上颌,面部整体变化表现为变短、饱满。手术设计时需考虑患者术后面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数字化技术——3D打印导板在微创牙槽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选取6例颌骨内完全埋伏牙或囊肿患者,对患者颌骨行CT扫描,利用Mimics17.0软件对Dicom格式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手术,确定手术方案,制作辅助手术导板。运用3D打印导板辅助超声骨刀去骨,拔出埋伏牙或摘除囊肿。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口均位于完全埋伏牙或囊肿表面,有效减少了额外骨组织的损伤,无邻牙牙根及邻近神经血管的损伤,术后患者感觉良好。结论 数字化技术——3D打印导板能将术前设计的手术开窗位置、方向等准确无误地转移到患者口内,提供精确定位,并能辅助超声骨刀微创拔除完全埋伏牙或摘除囊肿,最大限度减少周围骨组织的损伤,符合现在牙槽外科精准、微创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或术后正畸治疗矫正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的效果.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13年4月,共矫治畸形21例.手术采用LeFortⅠ型截骨+BSSRO术13例;采用同期骨移植牙槽裂整复+LeFortⅠ型截骨+BSSRO术5例;采用LeFortⅠ型截骨+BSSRO术+颏成形术3例.行术前、术后正畸治疗18例,其中术后正畸治疗3例.结果 21例手术效果满意,面形良好,术后平均随访10.6个月,无明显复发.结论 正颌外科治疗成年期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常见的牙颌畸形有牙列紊乱、咬合关系异常和领突畸形,如上颌前突、下颌前突、双颌前突、小颌畸形等,这些畸形表现在面下1/3,但却直接影响颅面部的正侧面关系和颜面的审美。我们对牙列紊乱和牙源性颌突畸形采用口腔正畸治疗,而骨源性颌突畸形必须进行正畸外科治疗,同时术前术后配合正畸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和显著的颜面美容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科室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例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前选择螺旋CT扫描下颌骨,经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3D打印技术得到个体化模型及手术导板,利用模型及手术导板,根据手术方案制备游离腓骨瓣并切除病变下颌骨,将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创面愈合、并发症、面部外形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依据术前三维图像及数据均制备了与下颌骨缺损切除部位相匹配的修复假体模型、手术导板,创面均一期愈合,术中均未见穿孔,术后患者未发生排斥反应及麻木表现。术后定期全景片或CBCT检查移植骨愈合良好,无患者因感染等因素取出假体,面部外形均恢复良好。结论: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肯定,可较好地实现精确化、个体化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双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矫治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对7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患者,实施规范的术前X线头影测量分析、诊断,以及术前正畸、正颌外科手术、术后正畸和随访疗效评估的诊治程序进行双颌手术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治疗。采用基本术式为LefortⅠ型切开截骨术(LefortⅠostotomy)整体前移上颌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退下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坏死发生;随访1~3年,所有患者的上下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牙颌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关系及咀嚼效能良好,面部改善较明显,均达到了患者的期望。结论按照标准规范的正畸正颌联合诊治程序,应用双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矫治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患者,在临床上可取得一定的诊疗效果,不仅恢复了患者的咬关系和咀嚼功能,更改善了颜面外形和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正颌手术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25例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33岁;单侧唇腭裂19例,双侧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本组患者均联合应用正颌手术和术后正畸建牙合矫治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结果25例患者经过3~12个月的术后正畸治疗,均建立了良好的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随访6个月至3年,术后疗效稳定。结论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采用正颌手术联合术后正畸能够有效矫治牙颌面畸形。  相似文献   

12.
正颌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是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之一,临床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通过对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正颌手术和正畸联合矫治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模式,对58例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矫治,行单颌手术、双颌手术、颌骨整形、颏成形术、牵引成骨术共计82例次,设计三级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正畸、正颌联合矫治的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58例,满意53例(91.4%),基本满意4例(6.9%),不满意1例(1.7%),该例经二次手术得以矫正。结论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矫治必须坚持正颌与正畸的紧密配合,通过严格的术前术后正畸,可达到改善面形,恢复合关系、提高矫治效果,减少畸形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引入数字化技术对下颌骨骨牵引后所致牙颌畸形正颌外科术前设计过程进行改良,以期达到更好的术后效果。方法:术前患者行头颅CT扫描,获得数据后,导入Surgicase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分析,通过精准的术前测量、术前模拟手术后,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正颌外科手术。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精准的术前测量、设计后,患者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外观的美学改变及咬合关系的恢复都得到了患者的肯定。结论: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骨牵引后需行正颌外科手术的半侧颜面短小患者进行精准的术前设计及手术模拟,可以使手术更为准确、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陈旧性骨折复位重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于笔者科室诊治的下颌骨陈旧性骨折并发咬合关系紊乱、面部畸形患者24例,将颌面部CT扫描获得的影像学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设计手术方案,再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截骨导板、咬合关系导板及颌骨模型来指导手术操作。对骨折固定可靠效果、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骨折断端固定可靠,咬合关系恢复理想,面容基本对称。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面部畸形显著改善,咬合关系完全矫正,咀嚼效率明显提高,效果满意。结论: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颌骨陈旧性骨折复位重建手术实现了可视化、精准化的操作流程,是一种精确、高效、可预测的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偏颌畸形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偏颌畸形患者根据畸形部位和程度,分别采用LefortⅠ型截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颏部水平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和假体置入等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9例,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面形、(牙合)关系有较大改善,效果满意,所有截骨线愈合良好,无牙根损伤、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偏颌畸形类型及程度选择手术方式,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可得到满意效果,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结合下颌骨整形术治疗轻度的偏颌畸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骨纤维结构不良严重髋内翻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10月-2017年12月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19例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患者.根据术前CT行计算机模拟截骨,设计3D打印截骨导板,术中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例患者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仿真模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假体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7月-2009年11月,收治9例下颌骨缺损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19~55岁。均为下颌骨病变截除术后遗留大面积下颌骨缺损;其中颌骨良性病变8例,下颌牙龈癌1例。缺损部位:缺损跨越中线2例,包括髁状突缺损4例,局限于一侧且未累及颞下颌关节缺损3例。缺损范围为9.0 cm×2.5 cm~17.0 cm×2.5 cm。术前行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数字化颌骨模型,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备个性化假体。一期手术植入假体修复颌骨缺损,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种植义齿。结果一期手术中个性化假体就位顺利,耗时10~23 min;延伸板与骨面贴合良好。术后切口Ⅰ期愈合,面部外形满意,咬关系良好,张口时下颌偏斜纠正。二期手术时见种植体牢固无松动,基台穿龈后与对颌牙位置关系良好,达到术前设计理想位置。患者一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以及头颅后前位、颅基位、全口曲面断层X线片显示,个性化假体固定良好无松脱,外形对称。结论三维重建仿真模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假体应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中能提高手术精度,节省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成人安氏Ⅲ类错畸形通常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方法,以达到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现阶段,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常规方法和"手术优先"方法两种。常规正颌正畸治疗包括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3个治疗阶段;而"手术优先"方法则省去了术前正畸或进行较短时间的术前正畸,以正颌手术为治疗程序的开始,术后进行正畸,排齐牙列、调整咬关系等治疗。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现对"手术优先"的基本理念、产生及发展、适应证、临床应用、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应用于同期矫治先天性颅缝早闭症继发眶距增宽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4例先天性单侧冠状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3~8岁,采用额眶前移联合倒U形截骨同期矫治头颅畸形及眶距增宽症。术前通过数字化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头颅模型及手术导板,术中以数字化导板指导截骨,术后通过数字化技术评价其效果。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头颅三维数据,计算前颅不对称性指数(ACVAI)及眶内壁间距,并通过ProPlan CMF 3.0对术后头颅三维模型和术前模拟进行配准,制作颜色梯度图,判断术后颅骨瓣及眼眶位置与术前设计是否相同。结果4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截骨导板高度吻合,导板的放置未损伤周围组织,截骨时间缩短至1~2 h。术后无脑脊液漏、感染、颅内血肿及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至3年,4例患儿头颅、眶外形都获得很大改善,ACVAI均降至3.5%以下(-1.5%~3.0%),术后的眶内壁间距减小至正常范围(22~28 mm)。颜色梯度图显示,术后效果与术前手术设计模拟效果高度吻合。结论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规范化地应用于复杂先天性颅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截骨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为满意的外形。  相似文献   

20.
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综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手段,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较短疗程且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小耳畸形伴同侧面部严重发育不良的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患者,用传统方法取自体肋软骨支架进行分期耳郭再造的同时,再用自体肋骨塑形分别填充同侧颧弓及下颌骨,纠正耳颌畸形。重塑面部轮廓。结果 5例患者术后随访3~7个月,面形丰满,立体感强,双侧面部基本对称,肋骨及肋软骨支架未见变形、吸收、外露等并发症。结论 此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为治疗第一二鳃弓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