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为了了解保山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及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在保山学院和保山中专学校内抽取4500名学生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青年学生整体上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传播途径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艾滋病预防知识及危险行为还存在知晓率较低(50%)的情况。结论:保山市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并在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方面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须加强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避免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以控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裕华区青年学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情况及性行为、血清学现状,为大学生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辖区1所大学,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随机抽样,对抽到的班级全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做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丙肝抗体检测。将有效问卷及血清学结果录入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导出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为100.0%(8个问题中任意答对6个问题及以上者计为知晓);共检出1例艾滋病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5%;1例丙肝抗体阳性者,检出率0.5%。结论青年学生中存在无保护的性行为现象,今后应根据该人群行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艾滋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冯福  林志文  朱庆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55-1956
目的了解海口市青年大学生中有关艾滋病/性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青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方案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口市某大学的918名青年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性关系、输血或输入血制品有传染艾滋病的危险、与艾滋病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等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分别是94.55%、90.41%、85.72%和91.83%;而蚊虫叮咬、与艾滋病人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性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是72.11%、87.04%、68.08%;有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人存在歧视现象;在性行为观念方面,赞成婚前性行为35.37%,赞成有多个性伴侣13.61%;获得艾滋病知识来源前三位是电视广播72.32%、杂志书刊52.23%和医务人员宣传48.24%。结论青年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知识掌握还不够,性观念较开放,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艾滋病/性病教育、性道德教育,改变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重庆市大、中学生群体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医科大学320位(回收问卷303张)医学大学生、某理工大学180位(回收问卷178张)非医学大学生、某市级重点中学180位(回收问卷150张)高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和分析。结果 大、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平均正确率81.8%;基本掌握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平均正确率97.4%;90.9%的学生认为在大中学生中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很有必要;认为在全社会范围内预防艾滋病的措施重要性,依次是:性伦理和性道德教育、卫生宣传、打击吸毒卖淫嫖娟等;学生们获得性病伎滋病知识的途径:①报刊杂志、广播电视。②同龄好友或同学传授。③校园广播/宣传栏;对假如不幸感染了艾滋病83.7%的同学抱积极治疗寻求帮助的态度,但只有24.4%的学生知道如何寻求帮助;高达50%的学生认为一起用餐会感染艾滋病,说明学生们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模糊。结论 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预防措施,在大、中学生中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非医学大学生、高中学生,他们的艾滋病的认知各项指标均低于医学大学生,所以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厦门市高校4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7.7%,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38.5%的学生感到恐惧,93.9%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拥有工作、学习的权利,5.4%的学生曾经有过性行为,其中仅有60.9%的学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结论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处在一般水平,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申玉丽  岳欣 《实用医技》2008,15(1):96-97
目的:了解大学生中有关性病、艾滋病的行为、知识及态度的现状,为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行为问卷。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均超过95%;对共用毛巾衣物、蚊虫叮咬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67.6%和50.8%;有3、6%的的学生有过性行为。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回答正确率较低。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的还不全面,对该人群应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增强青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关态度及行为状况,为在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统一问卷的方法,对三水区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结果共调查2338名在校学生,对HIV的知晓率为49.7%,对艾滋病三种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性传播94.4%、血液传播94.4%和母婴传播91.4%,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HIV的知识认识不足;了解相关知识主要来自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电影,分别为51.4%和48.9%,有93.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加强艾滋病知识教育。结论三水区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将艾滋病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清远市某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英  黄晋飞  孙小康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2093-2094,210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和态度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AIDS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市某大专院校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各400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该院校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6.43%,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较深入的有关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则两个专业的多数学生认识仍比较模糊。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在AIDS相关知识、传播途径以及对待AIDS态度上的某些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大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仍有待提高;应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知识及相关行为现状,为今后通过网络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调查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及其相关行为,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特征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同性交友平台上的青年学生469人,问卷有效率为94.2%(442)。研究发现,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的“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9%(371),“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7.1%(341),HIV抗体检测率为52.0%(230)。不同年龄段(P=0.001)、不同婚姻状态(P<0.001)、不同性取向(P<0.001)和首次性行为对象的不同性别(P<0.001)的青年学生,“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P=0.010)、不同婚姻状态(P=0.004)、不同性取向(P<0.001)和首次性行为对象的不同性别(P<0.001)的青年学生“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性交友平台上青年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75.1%(332),多性伴发生率为41.3%(137)。相比于同性性取向的学生,性取向为异性(OR=0.282,95%CI:0.151~0.528)和性取向不确定(OR=0.175,95%CI:0.035~0.885)是HIV抗体检测的阻碍因素,多性伴(OR=2.103,95%CI:1.278~3.462)是HIV抗体检测的促进因素。结论:同性交友平台上的青年学生的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关注有同性性行为倾向的异性恋男生,积极探索通过同性交友平台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口市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现况、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现况,为艾滋病的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相关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海口市7所大学、大专院校以及职高院校注册在读的16~24岁765名青年学生,采用统一设计的匿名问卷进行现场调查,收集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资料。采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导出Excel数据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80.69%,对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病毒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率较低,只有34.38%,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中有性行为者占10.46%(80/765),同性恋者占0.39%(3/765),吸毒者占0.13%(1/765),80名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发生性行为时使用过安全套的是38人,占47.82%;每次都使用的14人,占17.39%。获取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75.02%)和报刊书籍(67.41%)。结论大学生对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大于75%,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还缺乏正确认识,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有吸毒现象的出现,建议加强学校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相关行为取向的现状,为探索针对大学生艾滋病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2004届的265名新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新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对目前艾滋病的严峻现状了解不充分,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态度较为宽容.结论 对师范类新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殖健康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知、信、行水平及教育和服务需求情况。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自编KAP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某大学学生和部分教职管理人员。结果定量调查显示:学生具有一定的性生理知识,联合国艾滋病高级会议(UNGASS)指标5个题目的正答率在37.4%~81.8%之间;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恋爱持开放宽容的态度;22.6%的人表示有过性行为;29.8%的学生认为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学习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定性调查所获信息与定量调查结果相似。结论在大学开展生殖健康与预防AIDS健康教育既紧迫又有有利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生殖健康与预防AIDS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态度等现状,为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不记名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高校683名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进行现况调查并作统计学检验。结果:89.8%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区别,分别有92.8%、94.1%和81.8%的学生了解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仍有40.4%和37.2%的学生认为拥抱接吻及照顾艾滋病患者可传播艾滋病,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的较好形式依次为:举办宣传活动、宣传栏和宣传单、课堂教育、讲座或座谈会,以及广播或网络。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仍存在认知误区和消极态度,大一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明显低于大四学生,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有利于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大学新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干预情况,为此类大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匿名方式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南充市1所师范院校和1所医学院校1 36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对于艾滋病知晓率方面,8条艾滋病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有6条医学院校新生均高于师范院校新生(P<0.01),2条问题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师范院校新生对家人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率(48.32%),高于医学院校新生的歧视率(31.42%)(P<0.01)。师范院校类新生性行为发生率为4.84%,与医学院校新生的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中存在不安全性行为。46.85%的师范院校和40.09%的医学院校新生最近一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当根据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新生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在两类高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专业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和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长远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昆明市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态度、行为的现状,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昆明市3所不同类型高校(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一至二年级的大学生(共879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昆明市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而医科类、综合类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对待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态度方面,医科类、艺术类、综合类三类院校的学生之间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防范艾滋病传染所采取的保护性行为及其态度的认识方面,三类院校之间存在差异(P<0.05),各有不同情况.结论昆明市医科类、艺术类、综合类三类院校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的认知上存在差异,有着各自的特点.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相对薄弱,应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公共卫生专业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伦理问题。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12名公共卫生专业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基线调查。结果该专业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知识得分较高,但对于非传播途径,个别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89.6%的大学生感到恐惧,45.8%的大学生愿意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进行治疗。结论公共卫生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仍有误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知识和职业道德及伦理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河南驻马店地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驻马店地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今后高校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河南驻马店市黄淮学院一至三年级大学生1053人,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黄淮学院大学生对大部分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75.0%,其中您是否知道艾滋病全称、艾滋病抗体阳性是否感染标志、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哪一期、治愈性病可否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5道题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56.5%、39.1%、36.8%、54.0%、45.4%;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可能态度以同情但避而远之为主占34.2%;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自己周围的网络电视电台等占66.0%,从家庭处获得的相关知识较少占25.5%;48.4%的人明确表示反对婚前性行为。结论河南驻马店地区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但部分知识仍有欠缺,今后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水平,以便对其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方法选择桌医学专科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获有效问卷35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1%。其中男生153份,占43.3%;女生200份,占56.7%。一年级学生234份,占66.3%;二年级学生119份,占33.7%。讨论针对学生艾滋病知识相对匮乏的状况,应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并设置艾滋病预防控制相关课程,在学生中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云南省各类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为全省防治工作评估提供基线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概率抽样方法对全省16个州(市)职高、中专、大专和大学的在校学生共1289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总体较低,平均仅占15.7%,其中女生和大学生的知晓率较低。知识知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地知晓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学生对艾滋病有关知识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电视、报刊书籍、免费宣传材料、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结论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尚未有效落实,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社区大众的宣传教育的辐射。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信、行情况,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内蒙古自治区三所高校的近2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日常细节行为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性观念和态度不容乐观.结论 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健康教育、媒体宣传教育、同伴教育、网络教育是大学生最易获得信息的渠道,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