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素问·热论》是一篇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它提出的热病治则是:“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杨上善《太素》说:“未满三日,热在三阳之脉,皮肉之间,故可汗而已也。三日以外,热在脏腑之中,可服汤液而去。”明确指出了汗、下因表、里异治。经文所谓的“满三日”“未满三日”,并非计日限病论治,主要精神在于使我们懂得临床应当分表里以汗下。王冰引《正理伤寒论》“脉大浮数,病为在表,  相似文献   

2.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治疗小结胸病的一首方子,原文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是与大结胸相对而言,部位仅在心下,而不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的大结胸,亦非心下按之石硬而痛的大结胸,因此小结胸病的特点是:部位仅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按之并不石硬,脉象浮滑。脉浮为在上,滑则主痰。浮滑又主热盛,如《伤寒论》白虎汤证的脉浮滑,是表里俱热的表现可知;滑亦主热,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有:“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以浮脉主风,风  相似文献   

3.
浮脉主表证.凡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见脉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正如《伤寒论》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同时又指出:“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相似文献   

4.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5.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6.
麻子仁丸为《伤寒论》“脾约”证治的一张名方,倍受历代医家推崇。由于仲景于此以脉论机,以脉定证,每使后学对其主证、病机存有疑窦,以致影响该方的正确使用。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次。 一、以脉论之,“小便数”非本方主证 仲景论中言脉,除阐明具体脉象外,往往还有通过论脉以释病机的临床意义,《伤寒论》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即是其例。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胃气之盛衰;“胃气强”是指病机,提示胃热气盛:“小便数”从字面上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诸痞证治浅析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关键词:伤寒论/痞证/治疗1痞证的含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说明气痞一证,其按之软可与结胸证鉴别,因...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9.
<正>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间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亦曰:“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更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17条为:“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高校五版《伤寒论讲义》对本条的释义中说:“嗜酒之人多里蕴湿热.……故里蕴湿热之人,虽感受外邪患太阳中风证,也当禁用.”笔者重温《伤寒论》,觉得此说既不符合仲景运用桂枝汤的精神,也不符合原文本意,因不揣浅陋,试加辨析.一、里蕴湿热外患中风不禁用桂枝汤《金匮》黄疸病篇16条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从本条上下文文意分析,“假令脉浮”,当指“黄家假如出现脉浮”.  相似文献   

12.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方出自《伤寒论》,在原文32条中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按应依新辑宋本伤寒论32条文中注语即指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原文34条又提:“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由葛根、  相似文献   

14.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数咏,除表现在火热亢盛和阴虚内热的热证中,尚见于以下多种情况。【表邪外泄】《伤寒论》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49条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脉数,并非风寒表邪热化,实乃卫阳正气与风寒表邪交争激烈,正将胜邪,邪随汗泄之信息。可用桂枝汤之辛温解表促使邪随汗泄。待其汗出微微则脉  相似文献   

15.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为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关于促脉 ,《伤寒论·辨脉法》云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注家或从其“数而时一止”为解 ,或但以“数急”、“急促”为解 ,但皆以“促为阳盛”则同。至于“表不解也”一语 ,大多注家认为太阳表证未解 ,意即太阳表邪部分随攻而内陷 ,部分仍留太阳 ,亦有注家认为此指阳明表不解 ,但均将其与前后文之利不止、喘而汗出作为同一证之脉症析 ,则未见有异。笔者试对此条详加分…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诊断学》(五版)切诊部分说:“浮脉主病,表证。亦主虚证”。笔者仔细推敲,浮脉不主虚证。其理由如下:一、脉有浮象不等于浮脉脉有浮象,指脉位表浅,轻取即得。即用手指轻轻接触,就会感觉有脉搏的跳动。前人把这种指法称“举”。具有浮象之脉较多。浮脉不仅脉住表浅,轻取即得,而且重按稍减不空,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滑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民 《中医研究》2003,16(2):28-29
1 滑脉之形成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中言 :“问曰 :翕奄沉 ,名曰滑 ,何谓也 ?沉为纯阴 ,翕为正阳 ,阴阳和合 ,故令脉滑。”翕为浮 ,奄为忽 ,沉者潜敛也 ,意谓脉来浮沉交替明显 ,为脉道迅速扩张又旋即缩小之状。如此则脉应手流利 ,如珠串掠过 ,指下觉滑 ,故名为滑。其形成机理为 :阴主沉 ,阴主浮 ,阴阳和合 ,交替于脉道 ,而形成滑脉。这与叔和《脉经》所论“滑脉往来前却 ,流利展转 ,替替然”相一致。后世孙思邈等所言“按之如珠子之动 ,名曰滑” ,多是本此而来。2 滑脉之临证意义《伤寒论·辨脉法》中将脉划分为阴阳两类 ,“凡脉大、浮…  相似文献   

18.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就浮脉主病论述曰“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而对主表虚的脉理解释为“若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其脉亦浮,但浮而无力,是为表虚”。笔者对浮脉无力的主病及前后文不一致的提法心存疑虑,今且提出陋见,以求教于同仁。 “表实”指表寒证与表热证,与之相对之“表虚”当指“有汗,脉浮缓无力”之太阳中风证,此属外感表虚,但《中诊》所言表虚之脉理乃“气虚不能内守”所致。《简明中医辞典》对气虚有两种解释:①泛指机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②肺虚。可知,浮脉无力所主“表虚”乃肺脾气虚、肌表不固之内伤“表虚”,实属里虚证,非为伤风之表虚证。 《中诊》更在脉理后补充曰“但应注意,久病内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原书只有“太阳病”,“阳阴病”……等名称,而无“六经”字样。“六经”二字,早见于《内经》,皆指经脉。人体十二经脉,合手足言之,则为三阴三阳,“六经”即其简称。仲景《伤寒论》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病之名而无“六经”字样。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热病的是晋人皇甫谧。其后,宋代朱肱、李子建和金代成无已在  相似文献   

20.
经方是先由方证积累,后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渐产生八纲辨证,又发展到《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即是表阳证,今重点探讨表阳证。 怎样认识表阳证(太阳病)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首篇即讲太阳病。判定太阳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主要依据提纲,也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能真正认识太阳病必须明确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