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脐带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细胞产量、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增殖特性、免疫表型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等并对比性研究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均达100%;虽然由脐带组织中分离的有核细胞数低于骨髓(1×10^6/cmvs5.5×10^7/ml)(p=0.0002),但在培养第14天由脐带和骨髓中得到的贴壁细胞数无差异(8.6×10^5/cmvs8.4×10^5/ml)(p〉0.05);UC-MSC形态、大多数分子表型、细胞周期状态、脂肪和骨诱导分化能力与BM-MSC相似,但UC-MSC的CFU-F比例(1∶1609±0.18)高于BM-MSC的CFU-F比例(1∶35700±0.01)(p〈0.05)。此外,UC-MSC具有比BM-MSC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UC-MSCHLA-ABC和CD106分子表达低于BM-MSC(p〈0.05)。结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产量和绝大多数生物学特征与BM-MSC的相似,且具有比BM-MSC更高的增殖能力、较低的HLA-ABC和HLA-DR表达,UC-MSC有望成为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12.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特异性地向损伤部位迁移,参与多种组织的损伤修复,然而其定向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不同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10代,检测细胞衰老状态.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受体表达情况;体外迁移体系(Transwell)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增殖后生长逐渐缓慢,在第6,7代衰老细胞增多,其CXCR4受体表达减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croRNA-214(miR-21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以miR-214类似物(miR-214 mimic)或抑制物(miR-214 inhibitor)瞬时转染BM-MSC,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214的表达量,应用趋化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带血CD34~+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SDF-1的分泌水平。结果:BM-MSC培养上清明显促进CD34~+细胞迁移。与未转染对照组(Control组)和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组,NC组)相比,miR-214类似物组明显促进CD34~+细胞的迁移(P0.01),而miR-214抑制物组表现为抑制CD34~+细胞的迁移(P0.01)。ELISA检测显示,各组的SDF-1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214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CD34~+细胞的迁移,其原因与趋化因子SDF-1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中存在的除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类干细胞, 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脏器中, 其中骨髓中的含量最多,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可迅速扩增, 易于获取, 能长期存活等特点.目的: 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机制, 归纳较理想的修复条件, 为组织修复与恢复功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检索策略: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01/2007-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issue repair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mune, immigration,differenti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1-01/2007-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组织修复,免疫,迁移,分化",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组织修复等研究进展中的应用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76篇相关文献,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6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文献评价: 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14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归巢,6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及对受损组织修复可能机制,9篇汲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宿主间的免疫反应,1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资料综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可塑性、可移植性, 可用作心肌,神经元等细胞修复的治疗方法.当组织损伤发生后,骨髓会迅速动员多种干细胞迁移至病变处,产生自然的代偿性修复;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体内的外源性骨髓干细胞,也会定向归巢至损伤处,发挥治疗作用, 有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是复杂的,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归巢至受损部位,局部微环境下的正确定向分化和抑制宿主的免疫等方面.结论: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受损组织修复作用机制将会逐步被明确,有望更好的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羊水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AF-MSC)、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UC-MSC)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BM-MSC)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从妊娠中期羊水、新生儿脱落脐带、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获取原代AF-MSC、 UC-MSC和 BM-MSC。观察形态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取传代培养的第3代的AF-MSC、 UC-MSC和 BM-MSC体外诱导培养后,观察体外诱导成骨成脂多向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AF-MSC, UC-MSC和 BM-MSC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3种不同来源的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分离培养的AF-MSC, UC-MSC和BM-MSC分别表达MSC特异性表面分子CD29、CD70、 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分子CD45。体外传代培养的AF-MSC、 UC-MSC和BM-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中,当淋巴细胞∶MSC为1∶1、1∶10、1∶50、1∶100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AF-MSC最强, BM-MSC最弱。结论 AF-MSC、 UC-MSC和BM-MSC均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以AF-MSC抑制效果最强, BM-MSC最弱,其抑制效果与MSC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促使其迁移至损伤部位,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目的: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BMSCs,chemotactic factor,migr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迁移",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到68篇文献,最终保留23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鉴于该细胞取材简单、方便,易于体外培养,所以就其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实属国内外热点.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加强,这就使得细胞因子对该细胞的促迁移研究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组织损伤发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逆趋化因子浓度梯度迁移至病变处,通过分化为受损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及其免疫调节等机制,发挥组织修复作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是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趋化因子,它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向肝细胞及上皮细胞系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是复杂的,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归巢至受损部位,局部微环境下的正确定向分化和抑制宿主的免疫等方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受损组织修复作用机制将会逐步被明确,移植有治疗效果的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采取其他可增强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增强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有望更好的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特异性地向损伤部位迁移,参与多种组织的损伤修复,然而其定向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不同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10代,检测细胞衰老状态。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受体表达情况;体外迁移体系(Transwell)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增殖后生长逐渐缓慢,在第6,7代衰老细胞增多,其CXCR4受体表达减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其他组织分化,称为可塑性,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广泛的研究.虽然骨髓间充质的生物学特性、诱导分化、调控机制等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其很多功能仍不被人所知,如是否存在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分化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其他来源干细胞的区别等.文章介绍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和基本特征,并研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展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