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MI患者中溶栓血管再通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用SFI治疗。溶栓后均监测心肌酶谱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观察组CK、CKMB、LDH、α-HBDH达峰值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ST、SB、AVB、PVB、P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SB、AVB、PVB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SFI对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69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4)。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溶栓后动态血清酶学、治疗后的心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动态血清酶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依达拉奉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能改善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AMI患者分为rt-PA组和r-PA组,分别使用rt-PA全量加速给药或r-PA静脉推注治疗,统计两组胸痛至溶栓时间、再通率、出院前病死率、治疗后并发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溶栓后,rt-P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84.6%,病死率7.7%,出血率0%,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5.4%。r-P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90.9%,病死率9.1%,出血率9.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rt-PA或r-PA治疗AMI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以探索基层医院提高AMI治疗效果的新途径。方法:将339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I病人分为治疗组(加用川芎嗪120mg,每天1次)和对照组,两组的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基本相同。观察两组的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结果:再通率治疗组76.6%(131/171),对照组71.4%(120/168),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56.1%(74/131),对照组73.1%(87/120),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两组在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加用川芎嗪能有效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不能增加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对心功能降低的抑制作用近期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有效保护作用.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90例入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静脉溶栓配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50 ml,每日1次,连续7 d;对照组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14 d分别监测两组冠状动脉再通者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排出量(SV)、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及二尖瓣快速充血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E/A);随访6个月,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0.0%)明显优于对照组(62.2%),P<0.05;治疗组再通后7 d和14 d心功能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相比亦有明显改善(P均<0.05);而对照组7 d心功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14 d后则有明显改善(P均<0.05);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有效预防再灌注损伤,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降低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氧自由基 (OFR)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 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2、 6、 12、 2 4h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依间接指标及溶栓后 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将患者分为再通组 ( 2 7例 )和未通组( 11例 ) ,比较两组患者血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 ,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血清LPO、SOD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溶栓后再通组LPO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SOD则于溶栓早期显著降低 ,6h后逐渐回升至溶栓前水平 ,未通组于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MI后OFR活性增高 ,早期溶栓再灌注加剧OFR代谢紊乱并导致心肌再灌注损伤 ,溶栓后LPO的异常增高可望成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孙菁  沈洪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03-305
目的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我院急诊AMI患者确诊AMI后即刻和再灌注治疗后第3天采集标本,12例对照者空腹采集标本,应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水平.结果 AMI组再灌注治疗前后血浆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就诊时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血浆TM水平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第3天急诊溶栓 补救PCI组血浆TM水平升高最显著(P<0.05);AMI再灌注治疗后有并发症组就诊时血浆TM水平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第3天两组T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TM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血管闭塞性损害有关,可以作为评价再灌注对微血管损伤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72例AMI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及治疗期间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AMI后再梗死等不良反应,进一步明确静脉溶栓对AMI患者的疗效及其优势。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5.00%)低于对照组(97.22%);观察组血液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即血液再通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时,虽其对梗死部位的疏通程度不如PCI,但仍具一定优势,如静脉溶栓能减少患者心肌梗死时间,继而减轻心肌坏死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以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43例AMI为观察组.同期收入心内科后溶栓的58例AMI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和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冠脉再通率分别为3.6±1.3 h、72%和5.8±1.8 h、5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显著缩短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提高AMI溶栓后的冠脉再通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亮  陆志华  肖春晖  张庚  鲍聪 《中国临床医学》2001,8(2):124-125,1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6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和溶栓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SDNN和RMSSD)。结果:溶栓前两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5),再通组明显大于未再通组(P<0.05)。在再通组SDNN和RMSSD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非常显著相关(Ps<0.01,Pr<0.02),而未再通组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P>0.05)。Lown氏分级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提高SDNN和RMSS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率变异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对恶生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提高对溶栓疗效的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除了和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外,还有可能与心率变异(SDNN和RMSSD)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疗效观察,评价COPD并发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同期住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79例AMI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合并COPD的56例与非COPD的123例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在<4h时间段比较两组结果相似,而冠脉总再通率在COPD组(51.79%)低于非COPD组(63.42%),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胃出血的发生率在COPD组显著高于非COPD组(P<0.01),而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OPD组(17.86%)与非COPD组(9.80%)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PD并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良好,静脉溶栓的效果与非COPD组相近。缩短开始溶栓的时间是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24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纷呈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溶栓未通组,GMP-140升高;溶栓再通组,则GMP-140降低,两组溶栓后6h、12h、24h血浆GMP-140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与AMI的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其在溶栓后的迅速下降可望作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75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溶栓组)85例、急诊PCI组(介入组)86例,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及治疗后0、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死亡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访结束溶栓组因重度肺炎死亡1例,介入组失访1例,共有169例患者完成随访。IRA再通率介入组显著高于溶栓组(90.70%vs.58.82%,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溶栓组及介入组LVEF为(53.1±8.7)%vs.(63.2±7.4)%,LVEDD为(54.2±9.4)mm vs.(46.6±9.5)mm;介入组优于溶栓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33.3%vs.17.6%),介入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较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方法:对61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予溶栓前及溶栓2h后同步记录18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成功组及失败组的QTd,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溶栓后再通41例,溶栓后未通20例。血管未通组其QTd较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再通组其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d可作为评价AMI患者溶栓后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一项临床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方法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 12 6例 ,配对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 6 3例 ) ,两组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尿激酶前 10~ 30 min或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 0 m l,每日 1次 ,连用 7d。对照组仅用尿激酶及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再通分别为 4 8例 (76 .19% )和 4 0例 (6 3.4 9% ) ;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12 .6 9% ) ;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 (12 .6 9% )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别为 16例(2 5 .39% )和 33例 (5 2 .38% )。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 .0 5或 P<0 .0 1)。同时 ,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提高左室射血功能及减轻疼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 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 ,减少心肌酶的释放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射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6例AMI患者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45例)和静脉普通肝素组(41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诺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诺肝素组出血并发症低于静脉普通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并依诺肝素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抑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无抑郁组(A组)和抑郁组(B组),两组各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1组和B1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A2组和B2组)各60例。对比各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A2组患者比A1组、B2组比B1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P0.05);且A2与B2组相比,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后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A2组A1组B1组,A2组B2组B1组,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组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无抑郁组高;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但是无抑郁组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