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结合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探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体表心电图诊断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发病原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结果。结果68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多数见于60岁以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多见。动态心电图显示70%合并心律失常,以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多见。超声心动图结果:46例出现不同程度心房、心室肥大及心脏瓣膜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50%者30例,占44%。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常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易导致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左心功能不全,临床应高度重视左束支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观察了1992年以来我院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56例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及其它相关检查,评估其心脏病变程度。结果: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患者共23例,其中9例原有左前分支阻滞,8例为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后逐渐合并电轴左偏,6例入院即为完左合并电轴左偏,其高血压、糖尿病平均病程明显长于单纯完左组,三尖瓣病变,主动脉瘤病变(特别是主动脉瓣返流),心室扩大等心脏的病理性改变的发生率也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时,心脏病变弥漫并较严重。心电图诊断应指出合并电轴左偏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正常电轴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右束支阻滞心电图临床较为常见,可见于健康人,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多见,且多见于青年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以及高钾血症等。但临床上对右束支阻滞不够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病因及心功能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已明确诊断),采用冠状动脉造影(judkins法)、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试验测量分析心脏功能.[结果]在所有病因中以冠心病最常见占45%, 高血压17 % ,扩张性心肌病15% ,风湿性心脏病5%,无器质性心脏病17%.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比较差,尤其以冠心病患者最多见,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正常.[结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健康人.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其次是高血压,也可见于风心病、心肌病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胸痛及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相关心功能检查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素云 《中外医疗》2008,27(19):171-171
右柬支阻滞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临床上远较左柬支阻滞多见.主要见于先心痛、肺心病、冠心病和风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也兄于非心脏丧患及完全健康者.在心电图分析中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加以鉴别诊断,以估计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笔者对126例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的病历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右束支阻滞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右柬支阻滞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右柬支阻滞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6.
B型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20岁,因阵发性心慌一年余就诊。检查无阳性体征,仅电心图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疑心肌炎收入院。两天后心电图右束支阻滞图形消失,呈典型B型预激综合征图形。三天后再复查心电图,又出现入院前变化,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而Ⅱ导的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2009年1月~2013年12年住院治疗的12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者,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复杂,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X线胸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160例慢性肺心病住院患者合并心律失常6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62例,其中房早34例(54.84%)室早21例(33.87%),房颤7例(11.29%).室上速1例(1.6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12.90%),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16.13%)。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与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缺氧、感染、心衰及合并冠心病有关。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是有效的,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有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可检出74%。但是平板试验检出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的敏感性仍不肯定,目前还有争议。本文报告100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平板试验资料,并就冠心病检出敏感性及△R、△RST标准的应用意义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依据和处理特点。方法 总结8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以及治疗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应考虑合并冠心病,处理时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区别对待。结论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预后不好,鉴别诊断和不同的治疗重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5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嵇枫 《当代医学》2010,16(22):72-73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3年~2006年在我院住院确诊的5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者,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复杂,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X线胸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方法:对1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轴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LBBB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68例CLBBB患者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者分别占57.8%、49.4%和38.2%。合并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者71.2%,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78.3%,合并房室阻滞者38.1%。结论 CLBBB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常伴发心功能不全和各种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病的CLBBB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竭。1985年5月30日描记心电图(见附图)。心电图分析:V_1第1、2、8心动呈rsR′型,V_3第8、9心动呈rsR′S′型,QRS时间均为0.14秒,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的窦性心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2009年1月~2013年12年住院治疗的126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UCG)、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结果:肺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出现左心衰竭伴有左心扩大者,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复杂,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X 线胸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与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合并A型心室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治疗情况。方法本文采用的方法为回顾分析法,主要回顾了一例患有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合并A型心室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治疗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经过诊断,患者所患疾病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结双径路前传、右束支阻滞、心室预激(A型)(多数呈2:1前传)。结论进行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合并A型心室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检查时,需要认真阅读反复多做心电图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72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年龄轻的RBBB无器质性心脏疾患或健康者较多。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曾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276-1277
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并发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70例单纯肺心病(单一组)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心前区不适、心界扩大、心尖Ⅲ级缩杂音等方面均没有差异(P<0.05或0.01);典型性心绞痛、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病史、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严重左偏,X线检查提示左心室增大等情况对是否合并冠心病有诊断意义(P<0.05或0.01)。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资料结合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其他检查可以方便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李世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45-145
目的通过对病症的分析,为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提供诊断和处理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中出现了典型的肺心病症状,其中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左心导联动态缺血性改变、左前半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另外对于左心衰竭伴症状反复出现并伴有左心扩大的患者,需考虑合并有冠心病。在处理上,进行常规治疗后,须再区别对待。结论鉴于冠心病合并肺心病预后困难,须要重视鉴别诊断以及有针对性地不同的根据治疗重点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