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跖腱膜起点的确切部位及其与跟骨骨刺的关系.方法 对14只足标本行解剖观察、X线摄片,3只胎儿足行组织学切片,20例成人正常足和52例跖腱膜炎足行超声观察.结果 ①足标本解剖观察:跖腱膜位于跟骨结节内侧突的跖侧,但与其不相联系,向后附着于跟骨结节跖面,其附着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再向后与后方跟腱来源的腱性组织在跟骨结节后下方相互移行融合,包被整个跟骨结节跖后面并紧密地附着于其上.②胎儿足跟部组织学观察:跖腱膜和跟腱呈强嗜酸性带状物,两者在跟骨结节的跖侧和后侧相连续(移行),无明显分界,并紧密地附着于跟骨上.③超声观察:正常跖腱膜呈厚度一致、均质的薄层带状强回声,其起始部附着于整个跟骨结节跖侧,并与后方跟腱来源的腱膜相连续,两者无明显分界.跖腱膜炎时,整个跟骨结节跖侧均可见增厚的跖腱膜.跟骨骨刺并不发生于跖腱膜内.结论 跖腱膜起始于整个跟骨结节跖侧面.跟骨骨刺发生于足内在肌如趾短屈肌起点处,不在跖腱膜内.  相似文献   

2.
跟骨骨刺是由于跖腱膜和趾短屈肌或跟腱的反复牵扯损伤引起的,在其跟骨附着形成锥状肌质称为跟骨骨刺。两年来我们采用地塞米松超声波导入治疗跟骨骨刺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23例均由门诊经X线摄片确诊,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33~63岁,病程3周~3年。药物配制:每100ml超声耦合剂加地塞米松20mg。治疗方法:采用洛阳产74-2型超声波治疗机,选用连续式输出,剂量0.5~0.75W/cm2,治疗部位涂超声药物耦合剂,声头在骨刺及痛点处缓慢移动,2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2…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跟痛症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中药洗泡、局部封闭治疗跟痛证63例,病程10个月~3年,单侧36例,双侧27例,伴有跛行者48例,不能行走者15例。查体足跟负重区偏内侧或跟骨结节跖腱膜、肌肉附着点部位有明显压痛点,X线侧位片示41例有一侧或双侧跟骨刺,经治疗痊愈46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3%。治疗方法,封闭前用丹参50g、防己30g、赤芍20g、木瓜30g,加水6000mL煎好,先熏后再洗泡患足,把药液洗凉为止,洗完后严格消毒,无菌操作,令病人站立,患侧小腿后屈,足置木凳上,足背紧贴凳面,足底向上,取醋酸泼尼松注射液1mL,普鲁卡因注射液(皮试)1mL…  相似文献   

4.
跖腱膜炎 /跟骨骨刺综合征( Plantar fascitis/heed spur syndrome, PF/HSS)是引起跟痛症的常见原因。近几年来经应用直线偏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 PF/HSS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 PF/HSS患者 40例,男 23例,女 17例,年龄 35~ 68岁,平均年龄 42岁,病程 15 d~ 1年。单足发病 27例,其中左足 16例,右足 11例,双足发病 13例,共 53足。所有病人均摄跟骨侧位片。 24例病人 X线片显示有跟骨骨质增生。随机分АВ两组,每组 20例,患者一般情况均无差异。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B超引导下经皮跖腱膜切断术治疗跖腱膜炎/跟骨骨刺综合症的可行性。方法在实时B超引导下对8只新鲜尸体足标本进行经皮跖腱膜切断术。术后行解剖观察。结果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所有标本中跖腱膜均按预定的设想被完全切断。跖腱膜深面的趾短屈肌损伤深度小于2mm,其余肌肉及足底内外侧动、静脉和神经均无损伤。结论这一新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准确、组织损伤小、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可进行临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局部阻滞、自我功能锻炼(本文简称“三步法”)治疗顽固性跟骨刺痛的效果。方法:本组63例,至少曾经过下列其中一项治疗无效或1~3个月复发:(1)每天1次,连续2~3周以上物理治疗、中药薰洗;(2)3次以上强的松龙或康宁克通(曲安奈德)局部阻滞;(3)外科手术(骨刺切除或跖腱膜切除术)。改用“三步法”治疗。结果:随访1~3年,治愈56例,良3例,好转1例,无效3例;治愈率88.89%,优良率93.07%。结论:小针刀配合局部阻滞、自我功能锻炼治疗顽固性跟骨刺痛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具近似无创、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合中小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坶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方法通过观察33例(60足)足母外翻(HAV)患者经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微创跨外翻矫正术)治疗前及术后12周X线,包括躅外翻角(第1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HA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来观察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结果经过微创手术后,HAVA平均减小20.55°,跖骨间角平均减少4.394°。籽骨复位总有效率98.3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HAV的籽骨位置有改善作用,但不同等级之间改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蹰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复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具有休息痛、骨内压在2.67kPa(20mmHg)以上的顽固性跟痛症称之骨内高压症,作者自93年1月~97年12月收治明确诊断跟骨内高压症35例45足,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1~40岁4例,41~50岁19例,51~60岁9例,61岁以上3例。单侧25例,双侧10例。病程1~3年10例,4~6年18例,7年以上7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跟痛、休息痛,午后加重,经局封,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无效。伴跟骨骨刺20例26足,其中垂直骨刺4足。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 基…  相似文献   

9.
Nd:YAG激光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患,主要表现为眼骨结节偏内侧部位的疼痛,重者不能行走.我院从1989年4月至1992年10月对40例经过局部封闭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采用Nd:YAG激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40例患者,均经过2次以上强的松龙25mg、1%普鲁卡因lml痛点封闭,4周后复发,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33~71岁,平均56.4岁;患足左侧12例、右侧19例,双侧9例,病史最长27月,最短2个月;治疗前X线摄片,39例有跟骨骨刺(35例为双侧,1例扁平足);疼痛部位多于跖筋膜在跟骨绪节的附着处,少数患者伴有内侧疼痛.采用Nd:YAG激光治疗;在痛点部位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12号针头穿入痛点部位,引入Nd;YAG激光光导纤维,利用针头的斜面,通过旋转针头,在痛点作5~7点烧灼,每点烧灼时间为3s,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足底跖腱膜缺损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所有患者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跖腱膜,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足的外观,保留足的功能.手术分2期进行:一期完成足底创面的覆盖和修复,根据患者足底损伤的情况,20例患者应用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足底创面.其余12例患者的撕脱皮瓣进行了原位缝合,在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进行2期手术.2期手术根据跖腱膜的损伤情况,26例跖腱膜完全缺失的患者应用3条同种异体肌腱进行修复,其余6例跖腱膜部分缺损的患者应用2条同种异体肌腱进行了重建,修复的同时均应用钢丝进行了辅助固定.术后6周,患者扶拐下地行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抽出钢丝.32例患者未出现排斥反应,创面均1期愈合.26例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已部分负重行走,X射线平片示足弓彤状维持良好;1年后复查,患者已完全负重行走,X射线半片示足弓形状维持良好;2年后复查,患足功能良好,外形满意,X射线平片示足弓形状维持良好.可见,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跖腱膜,不损坏正常的组织结构,不涉及到肌腱粘连的问题,可以维持足的基本形态结构,保留足的功能,是一种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11.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是很常见的损伤,作者设计了“踝关节外翻固定行走支架”治疗该损伤。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 36例,男 30例,女 6例。年龄 19~ 25岁,均为体育系学生。就诊时间:伤后 0.17~ 17 h(平均 6.5 h)。均在运动中造成足跖屈旋后损伤。体检发现外踝部位肿胀、青紫瘀斑;外踝前方、下方感到疼痛并有压痛;足跖屈及足跖屈内翻时外踝前方疼痛加剧,踝内翻时外踝下方疼痛加剧;拍踝关节内翻应力 X线正位片发现距骨斜角 (胫骨下端关节面两个向上突起间的连线与距骨上端关节面两个向上突起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均…  相似文献   

12.
痛性跟骨刺X线定位和体外冲击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高发病率慢性顽固性疾病 ,其中以痛性跟骨骨刺最为常见 ,即跟骨结节下跖筋膜附着处生长骨刺 ,合并该处跖筋膜炎的跟下痛类型。常规疗法如中药外敷、外洗加按摩 ,小针刀配合封闭治疗等疗效尚不理想。自 1997年11月以来 ,我们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痛性跟骨骨刺4 4例 ,并与对照组 39例同类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  跟骨骨刺患者 83例 ,男 2 7例 ,女 5 6例 ;年龄4 0~ 72岁 ,平均 5 5 .2岁 ;单侧跟骨骨刺 5 2例 ,双侧跟骨骨刺 31例 ;临床特征为足跟部疼痛 ,行走困难 ,呈跛行步态 ,重者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针刀复合消炎镇痛液注射治疗跖腱膜炎的疗效。方法:对56例跖腱膜炎患者采用跖腱膜跟骨附着点消炎镇痛液注射后再用小针刀进行横断切割和纵行疏通剥离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平均9.6个月,60.7%患者症状完全消失,33.9%患者疗状明砬减轻,总有效率为94.6%。结论:小针刀复合消炎镇痛液注射治疗跖腱膜炎疗效确切,明确诊断和熟悉解剖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刺物理治疗时多采用直流电药物(陈醋)离子导入法,但由于此类病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足底皮肤组织角化,给离子导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直接影响疗效。近年来,采用灵仙透骨汤浸浴治疗跟骨骨刺,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45~50岁28例;50~60岁17例;60~75岁15例。60例中,由门诊诊断为跟骨骨刺者54例(均有X线摄片证实),跟踺损伤引起此病者5例。方法:基本药方为灵仙、透骨草、川芎各35 g,牛膝、鸡血腾各15 g,乳香、木瓜、没药、赤芍各10 g,陈醋250 ml。…  相似文献   

15.
女患,45岁,病历号88663。既往无特殊病史可查。患者于1987年9月始感右足跟跖面疼痛,长时间步行或坐立时加重,检查时不红不肿,压痛不明显,X线侧位片上发现跟骨底面结节前有骨刺生长,临床诊断:跟骨骨刺增生。给予抗骨质增生丸及中药治疗;但疗效不佳,且有逐渐加重之势。1988年3月患者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偶带血丝,午后低热。在当地检查发现右下肺呼吸音增粗,X线摄片提示:右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足母)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方法 通过观察33例(60足)(足母)外翻(HAV)患者经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微创(足母)外翻矫正术)治疗前及术后12周X线,包括(足母)外翻角(第1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HA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来观察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结果 经过微创手术后, HAVA平均减小20.55°,跖骨间角平均减少4.394°.籽骨复位总有效率98.3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HAV的籽骨位置有改善作用,但不同等级之间改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足母)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复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7例35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17-58岁,平均32.5岁,左足12例,右足10例,双足5例。X线片示:B?hler角0°~15°者15足,〈0°者20足,按Sanders分类:Ⅱ型12足,Ⅲ型19足,Ⅳ型4足,予跟骨重建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术。结果:35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其中优(90-100分)27足,良(75~89分)5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1.4岩(32/35)。结论: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以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80岁,主因"右侧足面持续肿胀2年外侧窦道形成"入院.查体:右足背软组织肿胀,远行时疼痛加剧,经窭道分泌腥臭黄白色脓性物.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右足第2~5跖骨基底部、楔骨、舟骨、距骨及骰骨和部分跟骨骨质破坏,骨关节间隙显示不清,足背软组织层次混浊、肿胀;右踝后方血管壁钙化,跟骨骨刺生成,跟腱韧带见条形钙化(图1).X线诊断:①右跗骨感染性病变;②右侧跟骨下棘骨质增生;③右侧腓动脉末端及跟腱韧带钙化.CT:右足广泛骨质稀疏,舟骨、骰骨、楔骨及邻近跟骨、距骨、跖骨基底部骨质广泛破坏,部分碎骨片外移;右侧附骨间关节、距跟舟关节、跗跖关节紊乱,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关节面骨质弥漫性虫蚀样破坏;邻近跗跖部周围软组织肿胀,脂肪间隙消失(图2).CT诊断:右跗骨、跖骨及对应关节结核改变.病理诊断:跗骨结核.  相似文献   

19.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涛  吴倩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56-2057,I001
目的 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 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76;、10.0&;#176;、11.0&;#176;和10.3&;#176;,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176;、28.3&;#176;、30.3&;#176;和29.9&;#176;。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176;、54.9&;#176;、52.9&;#176;和49.7&;#176;,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176;、99.5&;#176;、101.4&;#176;和102.1&;#176;。结论 (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跟骨骨折的X线平片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6足)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及CT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诊断距下关节内骨折16足,其中跟骨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10足、跟骨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6足,距下关节外骨折10足,其中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4足、跟骨结节水平骨折3足、载距突骨折2足、前突骨折1足;距下关节内骨折者行螺旋CT检查,其中Sanders氏分型Ⅱ型3足,Ⅲ型4足,Ⅳ型9足。结论根据X线平片及CT表现,结合跟骨结节关节角(Boher氏角)测量等方法,可对跟骨骨折准确诊断并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