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内,关于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报道有很多,其中药物试验中WASID证实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70%~99%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初期的研究提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但缺乏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因此,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合理性尚在研究探索中。  相似文献   

2.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华法林较阿司匹林更常用于治疗此类疾病,但是尚未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研究。方法:将经脑血管造影证实颅内大动脉狭窄达50%~99%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华法林(目标国际标准比2.0~3.0)或阿司匹林(1300m g/d)治疗,进行一项双盲、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为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除卒中之外的血管原因造成的死亡。结果:考虑到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共纳入569例患者后,试验终止。平均随访1.8年,两组中的副作用包括死亡(阿司匹林组4.3%vs华法林组9.7%,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导致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81例)和药物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围手术期并发症,以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作为次要终点事件,随访3年时两组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对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仍然是限制其临床推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徐中林  赵义发  吴兰兰 《重庆医学》2013,42(9):1010-1011
目的探讨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26例,按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抗栓治疗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329例为华法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适时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采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299例为阿司匹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另29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未接受任何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华法林组比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更为显著(P<0.05);3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结局以及血管再狭窄情况,为预防脑卒中复发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扫描,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重建并确定血管结构和动脉狭窄位置。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37例)和血管内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植入。于术后1、2、3、6个月随访,记录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患者。随访1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无脑卒中、再狭窄发生,药物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再狭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随访6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0、12.5%(4/32),药物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16.2%(6/37)、35.1%(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P=0.017;χ2=4.735,P=0.030)。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年龄I〉6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根据INR目标值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控制INR情况下,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涂雪松 《包头医学》2012,36(3):141-143
颅内动脉在结构上有先天不足。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首要病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亚洲人多见于欧洲、非洲人,颅外动脉则欧洲、非洲人多见于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卒中的发生率甚高。开展血管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率,但其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发症有脑栓塞、血管闭塞、血管破裂等。术中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可及早发现并发症。手术操作准确、仔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局部脑血流速度下降、组织灌流不足,造成梗死.文献[1]报道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特别是颅内外多发性血管狭窄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明显.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狭窄有效的新方法[2].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颅内外血管迂曲、狭窄等,在支架介入治疗术后,伴随有各种并发症.在支架置入过程中,正确的术前评估,手术中正规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及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措施[3].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完成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66例,其中8例患者是多支架置入,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便为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做出指导.方法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部血管硬化程度,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血管的硬化程度,再结合患者病史、头颅CT、MRI及生化等各项指标综合分析.结果 198例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69例,占34.85%,颅外血管狭窄39例,占19.70%;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与颈部血管狭窄有独立的相关性.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把血管超声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背景:房颤(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取决于并发症的出现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尽管在降低AF患者脑卒中上,调整量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但是华法林绝对危险降低率取决于服用阿司匹林时的脑卒中率。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测试了5种脑卒中危险分层方案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和结果:研究从一项多中心试验犤房颤阿司匹林抗凝研究-1(AFASAK-1)、AFASAK-2、欧洲房颤试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栓塞的一级预防研究及脑卒中预防和房颤(SPAF)-III高危组或SPAF-III低危组犦中收集服用阿司匹林的258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资料。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4887…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狭窄(IAS)是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亚洲人种,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的2倍。目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仍然是临床上的难点,药物治疗至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亦是一项仍需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卒中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以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斑块的情况,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试验组患者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及随访6个月发生(或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对照组有18例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有颅内外动脉狭窄或斑块,试验组有20例,其发生(或再发)脑卒中的风险高,而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有效改善病情、降低风险,出院时对照组有效率为68%,试验组有效率为96%;随访6个月,对照组有9例发生(或再发)脑卒中,而试验组仅1例。结论对脑卒中高危患者使用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能及时了解患者颅内外动脉的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或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血管造影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SA在脑血管病因诊断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不同脑血管病的DSA阳性检出率、安全性及临床特点,对颈动脉狭窄,部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疗效评价。结果所有受检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总的DSA阳性检出率高(66.7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率最高(82.85%),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其次为蛛网膜下隙出血(65.04%)、脑实质出血(52.77%)、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66%)、头痛待诊(43.47%)阳性率也高,但总患者数尚少。症状性癫痫的DS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纳入患者可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气道良、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气管镜治疗的气道良、恶性狭窄患者20例,其中良性8例,恶性12例。针对其不同病情开展不同方式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气道良性病变患者行冷冻、钳夹、电刀或圈套器电凝、电切治疗;食道肿瘤致使外压性狭窄患者行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肺恶性病变致气道狭窄经电刀、圈套器电凝、电切、APC或冷冻治疗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治疗。叮嘱患者每半月复查气管镜,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次良、恶性狭窄治疗中,各有1例患者治疗失败,其余患者经治疗后收效甚佳。但术后良性狭窄病变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但恶性狭窄患者远期预后效果欠佳。结论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气道良、恶性狭窄之近期中效果甚佳,可有效保证手术效果。但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良性病变远期预后效果好于恶性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Zhang QZ  Miao ZR  Li SM  Zhu FS  Hua Y  Wang ML  Song QB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402-1405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48例中择期手术40例,均有至少一次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8例患者性动脉内血栓形成,经动脉内溶栓再通后发现重度血管狭窄,遂行支架置入术。其中大脑中动脉17例,颈内动脉末段5例,基底动脉8例,椎动脉颅内段18例。结果 48例患者中46例术后即记得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3%下降到5%左右。4例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病变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末端1例,大脑中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原因包括微导丝穿破皮质动脉致颅内出血1例;1例在手术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破裂后经开颅夹闭破裂血管,术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与穿支动脉闭塞有关的症状,对症治疗后恢复。支架术后24h血栓形成1例,溶栓后再通但症状加重,最后死亡。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但是有待长期技术探索和评价,以提高操作技术减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李晓  李光勤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305-1307
脑动脉狭窄是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已有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对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