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血清TNF-α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军  王宇  张忠涛 《北京医学》2002,24(6):388-390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内毒素、TNF-α和sIL2R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组)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改良显色基质法鲎实验测定内毒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ELISA夹心法)测定血清TNF-α及sIL-2R水平.结果黄疸组TNF-α、sIL-2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组(ETM组)TNF-α、sIL-2R水平较无内毒素血症组(NETM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血中内毒素水平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内毒素血症、血清TNF-o水平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相关,内毒素可能通过TNF这一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的产生来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阻断淋巴通道角度探讨实验性梗阻性黄疸肠道细菌易位作用的机理。方法:结扎Wistar大鼠胆管,制作梗阻性黄疸模型,6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痘组(B组)和梗阻性黄疸+乳糜管结扎组(C组),每组各20只,手术后15d剖腹分别抽取下腔静脉血、门静脉血、检测其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并对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行细菌培养,对末端小肠及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梗阻性黄痘模型建立后15d,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同时外周静脉血浆TNF-α、IL-6含量、肠系膜淋巴结及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亦明显升高(P〈0.01),并伴有肺泡腔出血水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孔糜管结扎显著降低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6含量(P〈0.01),明确减轻肺细菌易位率及肺病理损伤程度(P〈0.01)。结论:阻断淋巴通道可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道细菌易位所致的高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的过表达,改善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淋巴通道在梗阻性黄疸(梗黄)内毒素血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梗黄组和梗黄 胸导管结扎组,于造模后第15天抽下腔静脉血检测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并行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造模后15天,梗黄组大鼠肝功能严重受损,并发生较为明显的内毒素血症,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肺组织病理损害严重;梗黄 胸导管结扎组大鼠肝功能情况与梗黄组相似,但内毒索、TNF—α、IL-6水平却较梗黄组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损害亦明显减轻。结论:肠道淋巴通道在梗黄肠原性内毒素易位中起有重要作用,阻断该通道对防治梗黄时肠原性内毒素血症及其所致的肺损伤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与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的关系。方法:复制大鼠胆道梗阻-再通模型,对胆道再通前1d、术后1,3,7d的浆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结合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内毒素、肝功能及前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假手术组(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结合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在胆道梗阻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并与黄疸程度、内毒素水平、前白蛋白相关(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结合蛋白存在明显下降,其原因可能与营养障碍、内毒素血症引起的生长激素受体表达受抑有关,并可进一步加重营养障碍和内毒素血症,是介导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大鼠内毒素血症与肠黏膜屏障功能检测指标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活性变化,探讨二胺氧化酶、D-乳酸、内毒素与肠黏膜屏障功能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建立雄性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及对照组模型,各组于3、7、14天,分别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内毒素,按时点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③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各时点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内毒素均高于对照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与内毒素行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组织形态学观察见梗黄组随时间延长,肠黏膜逐渐水肿、萎缩、黏膜倒伏、脱落.梗阻性黄疸时雄性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升高.④结论 梗黄时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加重内毒素血症,因此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可作为梗黄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在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anti TNF αMcAb)保护效应。方法  91只大鼠分为 5组 ,除对照组外 ,其它各组大鼠应用静脉注射法制作内毒素肝损伤模型 ,注射内毒素前、后应用anti TNF αMcAb控制TNF α含量 ,ELISA法检测肝匀浆液中TNF α含量 ,用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评价肝损伤程度。结果 内毒素组TNF α含量和血生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 ;注射内毒素前 30min应用anti TNF αMcAb可完全避免TNF α含量和血生化指标的升高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注射内毒素前 5min应用anti TNF αMcAb可部分避免TNF α含量升高和肝损伤 ;注射内毒素后 30min应用anti TNF αMcAb则TNF α含量和血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TNF α是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介导因子 ;注射内毒素前使用anti TNF αMcAb可减轻内毒素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崔刚  杨光  刘君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3):242-244,246
①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时己酮可可碱(PTX)对大鼠肝、肾保护作用。②方法77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7只,胆总管结扎(BDL)组35只,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TX)组35只。BDL组与PTX组均作胆总管双重结扎复制梗阻性黄疸模型,两组大鼠随机各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7只。PTX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注射5g/LPTX,每100mg体质量1mL,每日1次。直至按计划处死大鼠当日。各小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4、7、10、14天处死,经股动脉采血测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TNF—,将两组第14天处死大鼠的肝、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③结果术后第14天BDL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及PTX组(F=6.33,q=3.18、4.97,P〈0.01)。BDL组TNF—α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r=0.758,P〈0.01),与Cr的变化呈正相关(r=0.502,P〈0.05)。PTX组TNF—α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r=0.835,P〈0.01),与Cr的变化无相关性(r=0.098,P〉0.05)。光镜下检查:BDL组及PTX组均可见肝细胞坏死及增生,汇管区可见胆管扩张、胆汁淤积,肝坏死程度以BDL组为重。两组肾脏肾小球无明显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④结论梗阻性黄疸时TNF-α明显升高。注射PTX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大鼠的肾脏损伤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毒素结合肽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人内毒素结合肽蛋白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大鼠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 ,分为模型组 (n =3 6)、治疗组 (n =3 6)及对照组 (n =6)。模型组在烧伤后立即腹腔内注射 1mg/kg内毒素(用 1ml生理盐水配制 ) ;治疗组腹腔内注射 1mg/kg内毒素 (用 0 5ml生理盐水配制 )后 ,再注入 40 0 μg/kg制备好的内毒素结合肽 (用 0 5ml生理盐水配制 ) ;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处理后 1、3、6、12、2 4、48h取血和肝、肺组织 ,对照组仅在脱毛后腹腔内注入 1ml生理盐水 ,取血和肝、肺组织作总体对照。采用生化速率法、ELISA法及组织学切片染色和电镜制样等方法 ,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 (ALT)、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6(IL 6)的含量变化以及光、电镜观察肝、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于伤后 1h血清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6h达峰值 ;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相点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 0 1,P <0 0 5 )。血清IL 6含量测定结果 ,模型组于伤后 1h血清IL 6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12h达峰值。治疗组 3~ 48h各时相点血清IL 6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 (P <0 0 1,P <0 0 5 )。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动态变化提示 ,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水平较正常组显  相似文献   

9.
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对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对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鲎试剂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对照组(仅静脉输注内毒素(500EU/kg)]和治疗组[(血压下降后给予HDL(75mg/kg)治疗]大鼠血压,存活时间,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输液HDL后治疗组大鼠血浆TNF浓度明显降低(P<0.05),血压下降程度明显减弱(P<0.01),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但两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在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人血浆HDL不但可以抑制TNF的释放,而且还能提高机体对抗内毒素损伤的能力,对内毒素血症具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HDL能抑制TNF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形成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与肝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胆总管结扎手术组 ,以结扎胆总管 (ligatingcommonbileduct ,LCD)的Wistar大鼠为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法 ,测定血清中TNF -α含量 ;TUNEL法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状态。结果 :LCD术后 3、7、14dTNF -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 ,并于LCD术后 7~ 14d达到高峰。结论 :Wistar大鼠在梗阻性黄疸形成中TNF -α明显增高诱导肝细胞凋亡 ,对肝功能损害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黄等中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黄等中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胆总管下段结扎制成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6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20只)、胆总管结扎组(B组,20只)、胆总管结扎加中药治疗组(C组,20只)。观察各组血浆肝功能、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对末端回肠肠粘膜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及对胰腺、肺、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结果:术后第21天,C组和B组血浆总胆红素值、谷丙转氨酶值无差别。血浆内毒素、TNF-α、IL-6的值C组明显低于B组。肠粘膜损伤C组轻于B组。胰腺、肺、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C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中药可以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的易位,降低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复方大承气汽防治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中药复方大承气汤防治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防治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和术后体循环静脉血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与中药防治组相比,黄疸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出现明显下降(P<0.01)(,纤维结合素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提示复方大承气汤对梗阻性黄疸时的内毒素血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时TNF-α对大鼠肝、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时血液中的TNF α与肝、肾损伤的关系。方法  77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 (sham) 7只 ;胆总管结扎组 (BDL) 35只 ;抗TNF α组 (PTX) 35只。BDL组与PTX组均作胆总管双重结扎复制梗阻性黄疸模型 ,两组大鼠分别随机分为 5个小组 ,每小组 7只。PTX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注射 0 .5 %PTX ,1ml 10 0mg体重 ,每日 1次 ,直至按计划处死大鼠当日。各小组分别于术后 1、4、7、10、14天处死 ,经股动脉采血测TB、ALT、Cr、TNF α ,将两组第 14天处死大鼠的肝、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BDL组血清中TNF α的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及PTX组。BDL组TNF α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 (r=0 .75 8,P <0 .0 1) ,TNF α与Cr的变化呈正相关 (r=0 .5 0 2 ,P <0 .0 5 )。PTX组TNF α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835 ,P <0 .0 1) ,TNF α与Cr的变化无相关性 (r =0 .0 98,P =0 .5 8)。光镜下检查显示 ,BDL组及PTX组均可见肝细胞坏死及增生 ,汇管区可见胆管扩张、胆汁淤积 ,肝坏死程度以BDL组为重。在肾脏两组均可见肾小球无明显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结论 梗阻性黄疸时TNF α明显升高 ,抗TNF α治疗可减轻肝损伤 ,TNF α可能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TNF α也可能是导致肾损伤一个因素 ,但抗TNF α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梗阻性黄疸+雷帕霉素处理组和梗阻性黄疸组(对照组),每组18只.分别于术后第1、3、5天处死大鼠,每个时间段6只.显色基质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TNF-α蛋白表达;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段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雷帕霉素处理组内毒素含量、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相同时间段比较,梗阻性黄疸组较雷帕霉素处理组的病理改变更为明显.结论:雷帕霉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进一步下调细胞因子的诱生及病理生理效应,从而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及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intestinal endotoxin,IET)促进肝纤维化发与肝硬化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分别于4周及8周末测定其血浆ET、NO、TNF-α和IL-10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浆ET、NO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与TNF-α和NO均呈正相关(r=0.651,P<0.025;r=0.912,P<0.001)。实验组IL-10水平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肝硬化8周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4周组(P<0.05)。结论:ET诱导的NO、TNF-α和IL-10的释放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梗黄)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34例梗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前给予一般治疗(阳性对照组)和一般治疗+精氨酸治疗(实验组),连续治疗7天,观察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并与20例无黄疸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但上述两组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性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内毒素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7天后下降,第14天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组用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术后保持较低水平,术后第7天内毒素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术前使用精氨酸可显著改善梗黄患者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毒清颗粒对大鼠肝硬变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方法:7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余60只制作大鼠肝硬变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分为模型组、肠毒清高剂量组、肠毒清低剂量组、乳果糖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的内毒素、TNF-α、IL-6及NO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内毒素、肝匀浆TNF-α、IL-6及NO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毒清高剂量组、肠毒清低剂量组、乳果糖组大鼠血浆内毒素、肝匀浆TNF-α、IL-6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0.05)。肠毒清高剂量组与乳果糖组比较,内毒素、TNF-α、IL-6差异显著( P<0.05);与肠毒清低剂量组比较,血浆内毒素、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果糖组TNF-α、NO与肠毒清低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肠毒清颗粒能够防治肝硬变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甘氨酸(Gly)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胆总管结扎组(B)和胆总管结扎+甘氨酸组(C)。手术结扎胆总管复制梗阻性黄疸模型。甘氨酸用药方法为术前5 d及术后自由饮用含5%甘氨酸的水溶液,术后第21天处死大鼠,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肠道匀浆组织NO含量,并观察肠道形态学变化和黏膜厚度、绒毛高度。结果:与假手术组(A)比较,胆总管结扎组(B)血清胆红素水平、肠组织中NO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 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均明显 降低(P<0.01),肠道组织结构损害较重。胆总管结扎+甘氨酸组(C)肠组织中NO水平较胆总 管结扎组(B)明显降低(P<0.01),肠道组织结构损害较轻。虽然胆总管结扎+甘氨酸组(C)胆红素水平较假手术组(A)增高(P<0.01),但是肠组织中NO水平、肠绒毛高度、黏膜厚 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时,NO水平增高,肠道屏障功能受到严重 破坏,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减少NO的产生,有助于梗阻性黄疸时的肠道屏障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含量的影响。方法 注射内毒素加失血性休克建立实验模型 ,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脑内TNF α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脑内TNF α含量 ,在内毒素血症早期脑内TNF α变化不明显 (8h ,P≥ 0 .0 5 ) ;随内毒素血症的进展 ,TNF α逐渐升高 (2 4h ,P <0 .0 5 ) ;继而显著增加达峰值 (36h ,P <0 .0 1)。结论 在内毒素血症早期脑内TNF α含量相对稳定 ,脑组织遭受体内过度炎性反应的侵害不明显 ,表明脑组织对体内早期失控的炎性反应敏感性较低。这可能是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神经系统出现功能障碍较晚的原因之一。脑内TNF α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 ,TNF α逐步失去其保护功能成为致损伤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非感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感染性恶性黄疸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内毒素(ET)含量变化,分析TNF与患者肝功指标间的可能关系及TNF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该研究共分3个组,观察各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透明酯酸(HA),总胆红素(TBi1),ET及TNF变化,结果:各个指标B,C组均较A组显著升高(P<0.01),除TBil外C组亦较B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恶性梗阴性黄疸患者血浆TNF含量升高,可能是引起是肝脏功能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机体内毒素水平升高可能是TNF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