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选择及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 《淮海医药》2006,24(1):83-8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作为一种治疗髋关节疾病、重建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开展.但由于各种原因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患者日渐增多,是临床骨科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良,外科技术的进步及骨水泥技术的发展[1],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寿命虽较早期有所延长,但15~20年的生存率仍约为90%,很难成为一种"永久性"替代置入物.在美国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约10%为翻修术[2].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目的是解除疼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一般可通过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更换假体来实现,但人工关节翻修术所面临的难题远远大于初次的人工关节置换,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骨缺损,常常使翻修术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就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选择及骨缺损的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说明康复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至关重要。方法患者术后保留止痛泵,遵循循序渐进、全身锻炼的原则,为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康复护理计划,使患者在无痛苦的情况下愉快配合康复治疗。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康复锻炼,患者1个月后可完全负重行走,2个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正确合理的康复护理,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及假体关节脱位、指导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9年6月实施膝关节翻修术患者36例,采用新旧手术护理条件对比实验检测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试验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病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结论新手术护理方式可以显著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后的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打压植骨技术在修复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髋臼骨缺损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在11例11髋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对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术后通过X线观察骨移植愈合情况和假体位置,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X线片分别评价翻修术后临床转归及移植骨愈合情况。结果1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72(平均34.6)个月,随访患者的,随访患者的Harri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平均43.6分(21~51分)增至术后的平均83.6分(59~96分)。患者随访X线片显示1例髋臼松动,但无症状;1例有X线透亮带;9例显示移植骨愈合和假体位置良好。结论应用自体骨打压植骨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早期临床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翻修型股骨加长柄假体治疗股骨侧假体松动伴有骨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4月,采用翻修型加长柄假体翻修手术16例17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5—71岁,平均54.6岁。股骨近端腔隙性骨缺损12髋,节段性骨缺损5髋。对于骨缺损采用颗粒骨移植(自体/同种异体),自体大块髂骨结构性植骨,钢丝或钛质捆绑带固定。初次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11例11髋,股骨头无菌型坏死2例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髋,陈旧性结核1例1髋。术前Harris评分:10—72分,平均41.1分。结果采用翻修型加长柄假体对16例患者的17个髋关节进行了翻修手术,无感染。随访16例,随访时间10个月-5年,平均3年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6分。放射学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假体周围存在骨质重建。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比较,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透亮带的患者。结论采用翻修型股骨加长柄假体治疗股骨侧假体松动伴有骨缺损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膝关节翻修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28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感染病原,并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KSS、HSS与OK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3±10.1)岁,截止到末次随访,除1例患者死亡(死于心肌梗死)失访外,其余27例患者平均随访25.7个月(13~39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复发。患者术前KSS评分平均(34.19±13.00)分,末次随访时平均(76.37±16.46)分;术前HSS评分平均(36.03±13.3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71.24±16.39)分;术前OKS评分平均(16.62±3.4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43±6.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选择合适适应证情况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通过一期膝关节翻修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100例,依据疾病种类进行分组,骨病组患者50例,均为骨性关节炎患者;炎性组患者50例,均为炎性关节炎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年随访炎性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行走评分、疼痛评分、登楼评分均明显优于骨病组患者,炎性组患者二次翻修比例、假体生存时间显著优于骨病组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手术和治疗措施不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结论炎性关节炎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骨性关节病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恢复情况较好,适宜广泛应用于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缺损区微骨折术在膝关节软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甲组患者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缺损区微骨折术治疗,给予乙组患者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评分、运动能力评分及总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膝关节评分、运动能力评分及总体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给予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缺损区微骨折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历文华  黄明  王开明 《淮海医药》2000,18(4):267-268
笔者1988年4月~1998年12月共施行髋臼翻修术21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左髋7例,右髋14例;年龄54~78岁,平均64.5岁。翻修距第一次手术时间2~12年,平均7年5个月。翻修原因: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伴髋痛,不能行走4例(其中2例为双动股骨头);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因外伤造成单纯性脱位,术前X光片表现为髓自外上方翻转2例;③骨水泥固定的人工髋臼,因骨水泥磨损和聚乙烯碎屑的作…  相似文献   

11.
周剑  孙晓亮  吴国峰 《江苏医药》2012,38(20):2464-2465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36例,均为单侧髋关节翻修.其中男14例,女22例.采用改良髋关节外侧切口(Müller 切口)手术入路.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门诊随访,髋关节功能检查,并进行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至末次随访为止,患髋稳定性良好,患者满意度为90.5%.术前Harris评分为40分,术后为85分.术后不良症状改善效率93.8%.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假体的取出及安装应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合理选择假体类型,患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随着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成为可能。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髋臼骨缺损模型,定制假体,为复杂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文就收治的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初次置换后出现髋臼侧巨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翻修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8例(59膝)膝关节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DVT预防方式分为低分子肝素组33例(33膝)和利伐沙班组25例(26膝),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膝关节疼痛、肿胀、淤血瘀斑、功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DVT的发生率为分别为4.00%(1/25)和6.06%(2/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36.00%(9/25),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6.06%(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出凝血指标、肢体肿胀程度及膝关节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ore)疼痛评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翻修术后DVT安全有效,二者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增加了皮下瘀斑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假体失败的翻修技术。方法应用进口Zweymueller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对1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髋关节疼痛、严重功能障碍的人工髋关节施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果①术中均发现假体周围有不同厚度的界膜组织存在,同时假体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丢失;②平均随访2.5年,术后康复顺利,1例术后感染,经过多次清创灌流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反复发作,功能欠佳,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结论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假体松动与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形成及骨溶解有关;②彻底清创以及建立良好的骨床是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二期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采用抗生素水泥间隔体技术治疗1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均采用二期翻修术。一期手术清创、摘取假体,采用含万古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植入膝关节内,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10周感染控制后二期翻修手术植入假体。对翻修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统计感染控制率。结果除2例患者二期翻修术后发生再次感染,其余19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总体感染控制率达93.5%。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技术能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次翻修并发症少,能较好促进患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我国得到广泛普及,THA手术量逐年增多。THA 10年假体存活率达90%以上,10%左右THA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最终需要翻修手术[1]。目前,髋关节翻修术占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比例逐年增高,部分国家甚至达17%。因此,深入研究髋关节翻修手术,对于解决THA失败难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髋关节疾病、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已逐渐普及,但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也随之日益增多.现就我科2005~2010年对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运用效果,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方案,从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护理风险预告制度、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以及落实病区环境安全管理进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康复措施的依从性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Harris及满意度评分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正确卧位使用率、按时功能锻炼情况及按时翻身叩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从改善护理流程入手,改善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及翻修术。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1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为患侧髋、膝关节疼痛等症状,手术时根据患者置换手术失败原因行翻修。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全部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以上,术后可恢复正常生活19例,可从事轻体力劳动8例,生活可自理,但须扶单拐3例,1例患者须扶单拐,生活可部分自理。16例患者完全无痛,12例偶尔有疼痛感,3例活动后有疼痛感。根据髋关节活动范围,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提高110°~270°,平均提高(149°±19°)HSS评分为76~95分,平均得分(81±9)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如发生无菌性髋关节假体松动伴严重疼痛时,应及早予以翻修。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明确失败原因,选择合适的假体,保障患者翻修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