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晓琍  赵成 《江西医药》2009,44(8):798-79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视力提高,前房深度增加,但超乳组更加显著。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成形术较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前房深度、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6例(56眼)术前视力:<0.01者26例、0.1 ~0.2者23例、0.3 ~0.5者6例、>0.05者1例,术后6个月视力分别为:4例、11例、21例、18例,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74,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为(15.26±3.37)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34.60±3.85)mm Hg,(t=28.29,P<0.05).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为(3.27±0.64)mm,明显大于术前前房深度(1.58±0.39) mm(t=16.90,P<0.05).所有患者均有滤过泡形成,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可有效地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对比超声乳化分别联合房角分离术及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58 例(6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组(A组) 30只眼和超声乳化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组(B组)30 只眼,观察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前房深度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眼压降低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在降低眼压方面优于Phaco联合房角分离术,而后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前者,但两种手术方式都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6.1±2.7) mmHgvs (18.6±19)mmHg]、术后1个月[(16.7±1.8)mmHgvs (17.8±1.6) mmHg)]、术后3个月[(15.3±1.7) mmHg vs (17.5±1.6)mmHg]及术后6个月[(14.6±1.5) mmHg vs(17.2±1.7)mmHg]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0.554±0.25) vs(0.521 ±0.18)]、术后1个月[(0.623±0.26) vs(0.568±0.21)]、术后3个月[(0.628±0.27) vs(0.624±0.22)]及术后6个月[(0.586±0.23)vs(0.573±0.24)]的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ACD[(3.406±0.245)mmvs(3.062±0.221)mm]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P<0.001,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均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手段,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更好的降低术后眼压、改善视力、增加前房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收集29例(32眼)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资料,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结果所有的患者于表麻下进行手术,术后平均矫正视力较术前平均视力提高3.4行;术前平均眼压(28.87±5.41)mmHg降至术后平均眼压(13.9±3.07)mmHg;功能性滤过泡28眼(87.5%);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方法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5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病灶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再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三联疗法,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平均眼压由术前的(28.55±2.45)mm Hg降低至术后(15.34±3.25)mm Hg;平均视力由术前的(0.19±0.03)提升至0.39±0.11;患者的前房深度也由术前的(1.27±0.43)mm增加为(3.45±0.35)mm;以上数据前后二者对比均呈现显著性差异。且患者病眼已具备一定的滤过功能。结论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该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患者眼压,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7.
丁娟  马伊  张岩 《天津医药》2012,40(10):1049-1051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分为使用MMC组(14眼)及对照组(19眼),对2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并发症以及滤过泡情况.结果: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均较术前都有较大改善.12周时MMC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MMC组滤过泡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相似,均未发生较严重并发症.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有助于控制术后眼压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9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为(14.37±5.38)mmHg,较术前降低10.82mmHg。术后矫正视力≥0.4者78眼,占84.78%。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占89.13%,非功能型滤过泡占10.87%。结论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47例(165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及视野等变化,术后随访远期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有156只眼(94.55%)视力显著提高(P0.05);术后眼压下降(38.19±7.94mmHg vs 15.17±2.67mmHg,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1.62±0.34 mm vs2.73±0.37mm,P0.05)。所有患者术后视野无明显改变,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加深前房、开放房角和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可达到复明和眼压控制的双重效果,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定期检查患眼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为(15.26±3.37)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25.69±13.5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为(3.27±0.64)mm,明显大于术前前房深度(1.58±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陛青光眼32例(39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记录术后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期间眼压由术前(41.3±5.1)mmHg降至术后(17.2±5.3)mmHg,比术前降低59.9%,P〈0.001。手术总成功率为93.4%,保持功能性滤过泡34眼(87.2%),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27眼(69.2%),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5眼)、低眼压(9眼)和前房积血(4眼)。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3例63眼,根据房角粘连情况将38例48眼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房角粘连关闭≤180°12眼,采用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180°〈房角粘连关闭≤270°20眼,采用超乳联合房角分离、虹膜周边切除术;房角粘连关闭〉270°16眼,采用超乳、房角分离联合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15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视力低于0.4者,行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个月-5年,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变化。结果 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1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视力恢复良好;6只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粘连〉2/3,术后近期眼压控制好,术后1.8-2.0年眼压再次增高,药物效果好,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5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者,术后视力均提高,术后眼压12眼控制正常范围,3眼术后近期眼压控制好,1.0-1.5年眼压再次增高,药物控制眼压良好。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房角关闭情况:行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虹膜周边切除术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开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眼压,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张为中  孙红  袁志兰  杨勤 《江苏医药》2012,38(6):696-698
目的观察三枚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三枚(A组,11例)或两枚(B组,13例)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滤泡等。结果 A、B组术后2周眼压[(11.9±2.2)mm Hg vs.(12.6±2.4)mm Hg]和术后2个月眼压[(13.3±2.4)mm Hg vs.(14.1±2.3)mm H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A组浅前房发生率5.6%,明显低于B组的10.0%(P<0.05)。术后2个月时,A组功能滤过泡(I型和Ⅱ型)形成有18眼(100%),明显多于B组的18眼(90%)(P<0.05)。结论与两枚可调整缝线法相比,三枚可调整缝线法术后早期浅前房更少,功能滤过泡形成更好。  相似文献   

14.
裴锦云  林羽  杨海燕 《天津医药》2016,44(7):906-909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黄河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 71 例, 共 98 眼; 男 21 例(30 眼), 女 50 例(68 眼), 年龄 53~ 94 岁, 平均(73.94±6.43)岁。包括: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 47 例, 64 眼, 为急闭组;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进展期 24 例, 34 眼, 为慢闭组。 观察并比较 2 组患者手术前后矫正视力、眼压(IOP)、房角、中央前房深度(CCT)、降眼压药物使用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 6 个月 。 结果 随访期末, 2 组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CCT 较术前明显加深, 房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宽, 降眼压药物(点及口服)应用数量减少(P < 0.01), 2 组间术前和术后视力、IOP、房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 组间术前和术后 CCT 均是慢闭组高于急闭组(P < 0.05); 慢闭组术后无药物眼压控制率为 76.5%(26/34), 8 只眼需点眼药(0.50±0.12)次, 而急闭组为 100%(64/64), 术后均未用药。 2 组共有 14 眼发生角膜水肿, 8 眼出现虹膜纤维性渗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 PACG 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前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连续性选取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77例96只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Phaco组)和小梁切除手术组(Trab组)。观察手术前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野、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 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而Trab组提高不明显;眼压Phaco组手术后6个月时由术前(36.42±5.37)mmHg降低为(15.37±4.29)mmHg,Trab组由术前(38.25±3.39)mmHg降低为(15.55±2.00)mmHg,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aco组手术后3个月时的前房深度由术前(1.66±0.24)mm加深为(3.31±0.34)mm,房角均较术前有增宽,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Trab组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视野均无缩小。结论对于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降压、增视及改善房角形态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8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眼压(14.3±2.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9.1±3.4)mmHg,而中央前房深(3.31±0.15)mm明显高于对照组(3.01±0.11)mm,并且实验组患者出现前房炎症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的原因,进一步指导临床,争取进一步降低手术失败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收治的术后眼压失控的病例;对其第一次抗青光眼手术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首次在我院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23例,2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恶性青光眼1例,开角型青光眼2例,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型1例;术前眼压14~24mmHg者7例,25~34mmHg者8例,35~60mmHg者9例,平均眼压33.4mmHg;术前闭角型青光眼房角除2例外均窄IV关闭;术后发生浅前房者9例。结论术前高眼压状态,房角功能差,切除的小梁组织范围小,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与术后眼压失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已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2例54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对房角粘连区域用粘弹剂钝性分离。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房角变化,前房变化,眼压监测,视野电生理检测,房水流畅系数与压畅比变化,随访3~29个月,平均16.5个月。结果眼压术前(52.87±9.86)mmHg,随访时平均(12.19±3.96)mmHg。房角术后全部开放46眼,部分开放8眼;术前前房深度平均(1.62±0.26)mm,术后平均(1.21±0.14)mm。随诊54眼视野均无缩小;房水流畅系数(C)术前平均0.098±0.005,术后平均0.201±0.03。压畅比(PO/C):术前平均127.32±6.01,术后平均89.3±4.87。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的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施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45眼)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患者采用改良的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施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人工晶体位置等情况。结果 41眼视力比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指数者3眼,<0.1者2眼,0.1~0.3者13眼,0.3以上者24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平均眼压为(13.25±3.10)mmHg(1mmHg=0.133kPa)。结论采用改良的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施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术后能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与眼压控制,手术时间短,手术操作易于掌握,术中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适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