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耻骨直肌综合征(PRS)是指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或不能松弛的行为障碍,它易于诊断却难以治疗。本文旨在研究肉毒毒素(BTX)对于肌电图(EMG)生物反馈治疗无效又拒绝使用肛门扩张器治疗的PRS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肛直肠测压、排粪造影和肌电图诊断,从50例慢性阻塞性便秘病人中挑出4例PRS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对其双侧异常收缩的耻骨直肠肌分别注射30单位肉毒毒素A(BTX-A)。结果:1例未能随访,其余3例治疗后每周自主排便由零次增加为6次,其中只有1例服用泻药;肛直肠压由(96·2土12)mmH…  相似文献   

2.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个常见原因 ,普通用泻药或生物反馈治疗均有利有弊 ,手术治疗因效果不佳临床很少采用。肉毒毒素A是一种神经毒素 ,通过抑制突触前乙酰胆碱的释放而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的肌肉收缩过度 ,近年来应用于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目的 :本研究在于评价肉毒毒素 A注入耻骨直肠肌的疗效。方法 :2 5例( 1 5例女性 ,平均年龄 2 3.2岁 )有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的患者接受肛管直肠测压和排粪造影 ,所有患者在两种检查中均发现耻骨直肠肌紧张 ,所有患者都不能排出直肠气囊。每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耻骨直肠肌的局部注…  相似文献   

3.
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PPC)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有耻骨直肠肌切断术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A型神经毒素治疗等治疗方法,但作者认为生物反馈治疗是首选方法。作者对便秘病人进行了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并着重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包括全结肠运输试验、肛管直肠测压、排粪造影和肛管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在下列3种检查中,至少有2种异常,才能诊断为PPC。(1)结肠运输试验中,直到第5天,仍至少有20%的结肠标志物滞留在结肠中;(2)排粪造影检查时,不能迅速排出200ml(500g)的钡剂,并且在排便前和排便中拍摄的X线片上,肛管直肠角无明显增加;(3)肌电图检查时,神经肌肉(耻骨直肠肌)的反常活动增加。按此标准,共诊断出18例PPC(女13,男5);平均年龄66.7岁(10~84岁),并已应用泻剂或灌肠26.9年(0.25~74年)。所有病人平均接受8.9次(2~19次)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的仪器是PerryMeter牌EPS-21型直肠传感器,并将其连于Orion 8600生物反馈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83例P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排粪造影、盆底静息和最大用力排便时的CT、MRI扫描结果。分别测量肛直角(ARA)及其压迹长度、深度和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并与56位正常人的排粪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ARA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增大。83例PRS患者中62例ARA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耻骨直肠肌(PRM)压迹,PRM压迹长度为(3.52±0.65)cm,深度为(1.68±0.49)cm;另外21例患者的静息、力排时ARA均无变化,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CT、MRI断面图像上,PRS患者PRM较正常人厚度明显增加(P<0.01);且还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群、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论排粪造影显示的PRM功能性异常是诊断PRS较可靠的方法。CT、MRI能直接清楚地显示PRM位置、形态大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将三者有机结合对早期、全面诊断PRS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针刀钩切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针刀钩切法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诊断明确的PRS患者局麻闭合状态下采用小针刀钩切耻骨直肠肌(PRM)约1.5~2、0cm。结果:11例PRS患者中便秘明显改善10例,好转1例,无1例有严重并发症。结论:相对于开放性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法治疗PRS,小针刀疗法具有微创、易行、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尽管直肠突出常见于排尿机能障碍的妇女,但在已提出的引起妇女尿潴留的众多学说中,直肠因素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方法:通过直肠及膀胱的同步放射线显影检查,直肠内压及膀胱内压的同步监测和耻骨直肠肌肌电图的监测,可在排便及排尿时同时对直肠及膀胱进行研究。此项研究意外发现许多妇女在排尿时耻骨直肠肌收缩不协调。研究对象是16名患有慢性便秘的妇女,平均年龄45岁(21~83岁)。排尿正常组6名,其中仅1例耻骨直肠肌收缩不协调。排尿异常组10名,即使增加腹压也不能正常排尿,除2名外其他人耻骨直肠肌收缩均不协调(F检验P=0.02)。直肠突出在排尿异常  相似文献   

7.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诊断较为简便,但治疗颇为困难,渐进性肛管扩张能改善PRS病人自主排便的频率,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估。 病人和方法:作者对1993~1994年间13例严重便秘(出口型)病人进行了研究。计男性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7岁(17~73)。全部病人经体检、钡灌肠、结肠镜检、结肠传输时间研究,肛管直肠测压(ARM)、排粪造影确诊。病人均有排粪不完全、时间  相似文献   

8.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和盆底痉挛综合征(SPS)的典型症状是:患者排便时盆底肌不放松反而收缩,因而肛管不能开放,排便困难。研究证实,此类患者在非排便时即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肌EMG、肛管静息压与收缩压、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等各项功能指标均属正常,盆底主动或随意收缩后,亦能恢复至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30名排便造影认为是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患者利用CT扫描,并结合临床特别是手术后观察所见,进行分析且与30名正常人检查情况作对照。结果发现20例正常人ARA静坐相103°±8.3°,力排相为112°±11.5°,较静坐相明显增大。30例PRS患者中17例ARA静坐相为98°±5.6°,力排相为89°土3.7°,较静坐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PRMI,PRMI宽度2.44±0.7cm,深度1.2±0.3cm。而另外13例静坐力排时ARA均无变化,为90°±6.5°,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30例PRS患者耻骨直肠肌厚度为5.6±1.8mm;20例正常人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为2.4±0.6mm。两者比较,P<0.01。PRS患者手术所见耻骨直肠肌厚度与CT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从而认为耻骨直肠肌及周围肌肉组织的过于肥厚或瘢痕化形成、或痉挛压迫,致使肛直角变小,排便时出现“搁架征”,使大便难以顺流而下是PRS的发病因素。最常伴有的并发病为直肠前突,这是因为粪流向前冲击松弛的直肠前壁粘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PRS)是顽固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名称较多,如:肛门痉挛、痉挛性盆底综合征、反常性耻骨直肠肌收缩及耻骨直肠肌肥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经病理组织学和钡灌肠诊断证实为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截石位3、6、9钟位,将肉毒毒素A注射入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肌层内,总剂量1.5U/kg。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1年分别作肛门直肠测压,治疗后3~6个月复查钡灌肠,以后每年钡灌肠复查1次。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年内所有患儿均能自主排便,未发现腹胀、便秘。有3例1年后再次出现便秘(3~5d排便1次)和轻度腹胀症状,但经扩肛后均迅速缓解。随访1个月时,肛门直肠静息压8例均较术前降低,1年后复查6例仍低于术前。术后3~6个月复查钡灌肠,8例扩张结肠均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短段型巨结肠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其损伤小,近期疗效良好;但作用机制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肛门测压和肌电图(EMG)可研究外括约肌的功能。作者对45例病人进行测压和肌电图检查以观察二者关系。45例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16~83岁。常见症状为污染(6例),肛门失禁(10例),便秘(19例)。临床诊断:直肠脱垂16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4例、神经功能紊乱3例,其它6例。另16例有肛门直肠手术史。病人行直肠指诊和盆底检查,辅助肌电图检查。肌电图可观察在静息状态、摒便时肌纤维的自主活动。这些去神经征象(DEN)可分为:(1)严重、(2)中等、(3)正常(无去神经征象)。在收缩期,EMG的最大(自主)收缩波(MCP)表现为:(1)无活动;(2)孤立波;(3)孤立混合波;(4)混合干扰波(正常)。将45例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失禁者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咬肌肥大中的作用。方法 2005年8月至2014年1月,对15例咬肌肥大患者行A型肉毒毒素治疗,并应用B型超声于术前和术后4、12、24周测量咬肌厚度。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咬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4、12、24周,咬肌厚度萎缩(15.60±4.96)%、(27.72±9.13)%和(24.32±8.86)%。结论 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减少咬肌厚度;B型超声测量能有效地反映咬肌萎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PRS)是顽固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去其名称混乱,如:盆底痉挛综合征、反常性耻骨直肠肌收缩、耻骨直肠肌肥厚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病的认识日趋完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对肛管高压区、耻骨直肠肌及直肠下段三个部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我们对42例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采用此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电刺激模式:20min/次,3次/d,15次/周,均治疗2周。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患者排便症状改善情况:显效9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1%(36/42)。患者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用力程度、肛门及骶后疼痛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均非常显著(P〈0.01);粪便性状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显著(P〈0.05)。患者治疗结束时肛管静息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阈感觉容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结果表明,精确肛管高压区、耻骨直肠肌及直肠下段三个部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治疗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肛直肠及盆底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就有关控便生理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1)盆底肌的弹簧夹作用:盆底肌包括: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它们从上、中、下三个;厂面包绕肛管全长。(2)肛门内括约肌(IAS):是直肠环肌层的增厚部分(1~4mm)。其中要作用:①有较高的肌张力,能维持长时间的收缩状态而不疲劳。②有较高的静息压,约占肛管总压力的80%。③反射性的松弛反应。(3)肛直肠角(ARA)与肛管长度:在静息状态下,腹内压平均为0.490~0.98kPa,直肠内压为0.98~2.94kPa,而肛管静息压高于前者,为2.94~4.9kPa,形成一个反方向的压力梯度,阻止粪便进入肛管。(4)直肠顺应性与盆底反射:当直肠充胀,其容量上升约300ml时,直肠内压不出现任何变化。甚至反而下降,直到直肠所能耐受的最大容量引起便急感时,压力才明显上升,此种特性称直肠顺应性。(5)排便机制:实验证实,横结肠是贮便场所,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是输便管道。直肠充胀刺激直肠壁内、盆底肌技上部肛竹的感受器引起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导致内括约肌松弛和外括约肌收缩。结语:肛直肠的控便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的,各因素间的关系很难确定,有些因素尚待进一步阐明。深入了解控便生理对研究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制定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经直肠肌松解加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选取2005年10月—2015年9月77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行经直肠肌松解加横缝术治疗,对照组行肛尾韧带切开耻骨直肠松解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有效率(92.11%)与对照组(87.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前术后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评分、排便时间、余便不尽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评分、排便时间、余便不尽感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13.16%)、感染发生率(2.63%)、尿潴留发生率(5.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17.95%、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肠肌松解加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肛肠肌电图对盆底疾病的诊断价值(附36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组患者均检查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共1098块肉,共检测67880个运动单位电位。结果表明:便秘组肌电异常占82.2%(226/275),肿瘤术后组异常率为66.7%(14/24),脊髓病变组肌电异常率为98.4%(60/61),亦初步探讨肌电图对盆底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25例高位无肛行腹会阴联合肛门成形术后完全性大便失禁患者,采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男11例,女14例;年龄3~22岁,平均10.2岁。术前直肠造影、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显示肛门括约肌功能缺失或严重不良。采用Wexner评分、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FIQL)、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行肛管直肠测压、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动态排便造影检查。结果术后1周2例患者发生直肠切口瘘,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6.3年。大便次数由术前每天10余次减少至4~6次。术后1年及术后2年及以上Wexner评分及SRHMS自测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以上FIQL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改善(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示术后2年及以上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最大收缩容积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排便时盆底肌(主要是耻骨直肠肌)不松弛甚至反而收缩,导致排便困难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我们用肛管直肠测压仪作生物反馈法,训练病人的盆底肌功能,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致顽固性便秘患者,效果满意。现将1992年8月至1993年10月资料完整的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