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0 引 言 我科近3年来在20例脑外科病人的救治中应用了营养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显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现将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0~55岁。其中创伤性颅内血肿、脑挫伤13例,高血压病性颅内血肿7例,伴昏迷者共9例。20例病人无其他脏器合并症,在行开颅减压或微创穿刺血肿减压后进行营养支持。1.2 营养支持方法 分三阶段进行[1]:1在伤后的最初3天给予碳水化合物和电解质,3天后选用周围静脉的肠外营养支持;2伤后5~7天肠功能渐恢复,采…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誉为医学上的一大进展。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意识障碍等诸多原因而不能自主进食,合理的营养治疗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格外重要,可以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细胞群尤其是神经细胞的质和量,从而促进机体各脏器功能恢复。肠内营养因符合患者生理需求、费用低廉、并发症少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9月对50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观察营养支持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方法 :14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2 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 EN和 PN ;B组给予早期 PN,1周后逐渐过渡至 EN ;C组单纯 PN ,PN时间超过 2周 ;D组早期给予单纯 EN;E组用传统的延迟性 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径获得营养成分。 A、B组 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 D、E组 (P<0 .0 5 )与 C组基本相同 (P>0 .0 5 ) ,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 3组 ,预后优于其他 3组。 A、B两组间比较 ,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 B组 ,费用更节约。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 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指标和肺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指标和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PN组(n=30)和EN组(n=32)。比较两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第1和第2周的营养指标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EN组病人的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较PN组有明显改善,而PN组病人的谷丙转氨酶较EN组有明显升高。EN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结论:EN支持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指标,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即实施肠外营养(PN)及肠内营养(EN),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营养支持。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7天、14天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综合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一步优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综合营养支持治疗措施。方法:5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采用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措施分为常规组(n=24)和改进组(n=28)。改进组在传统营养支持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肠道喂养(EEF)、谷氨酰胺(Gl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等综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感染的发生率、第30天病死率和转出ICU时间。并于入院即刻、入院后第1、7、14和21天定时检测病人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在入院72 h后应用rhGH,测量两组病人入院第3、7、14和21天的空腹血糖。结果:①改进组病人转出ICU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②改进组病人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③两组病人ALB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常规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EEF联合Gln和rhGH治疗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ICU的入住时间。 相似文献
7.
8.
ICU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体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科2000年全年随机选择了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进行了营养支持,占我科同期收治颅脑损伤患者总数的37.4%。哥拉斯哥(GCS)计分均在8分以下。34例(56.7%)恢复良好;15例(25%)中残;4例(6.7%)重残;7例(11.7%)死亡。本组60例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4~66岁,平均年龄35岁。住ICU10~62d,平均16d。致伤原因:车祸49例,跌伤6例,击(砸)伤5例。所有病例均有昏迷及不同程度的脑挫伤,其中颅内血肿51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伤9例。双侧瞳孔不等大14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均行头颅CT及手术证实。并发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病例中,肺首先也是最容易受累的有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实验组在手术结束48 h后,由肠外营养转为肠内营养。比较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预后评估、并发症及营养费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9%,对比差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营养费用[14.0%、11.6%、4.7%、(10360±509)元、32.6%、30.2%、18.6%、(7 689±501)元],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营养供给方法均能满足患者营养需求,肠外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营养费用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07例,其中42例出现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我们及时给予病人EN支持,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脑损伤后的代谢变化和营养支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创伤性脑损伤后代谢变化包括高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急性相反应和免疫功能抑制等。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调理对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减少感染发生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对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Nochi 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2)》2000,51(12):1795-1804
This study examined qualitative data from ten individual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TBI) who felt at ease with their current situation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revealed that one's experience of coping or adjustment to the disability was represented as narratives about him or herself. Each one with TBI reconstructed certain self-narratives in coping with their changed self-images and daily lives. The common narratives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the self better than others," "the grown self," "the recovering self," "the self living here and now," and "the protesting self." These self-narratives reflected renewed ways to view the selves, which were conceptualized to be intact "in spite of TBI" or to be worthwhile "because of TBI." The informants achieved this conceptualization by managing their perspectives on time or on space. This classification will serve as a framework for rehabilitation practice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225名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车祸致颅脑损伤患家属的SCL - 90总分为(178.45±82.56)分, SCL - 90总分、阳性项目数和9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肿瘤患者家属和全国常模(P<0.05)。社会支持总分为(38.52±8.23)分,社会支持水平与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r = - 0.416,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可以负向预测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β = - 0.399,P<0.05)。结论 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应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为家属提供社会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武汉市儿童脑外伤后家庭负担变化的基本状况.方法以0~17岁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儿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后,利用以上经过检验的家庭负担测量工具,测量儿童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及其变化,并利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脑外伤后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113例儿童在脑外伤发生前、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后随访时家庭功能评价问卷(APGAR)平均得分分别为7.96、6.94、7.60分,配对t检验显示,家庭功能在外伤发生后发生障碍,6个月后恢复到外伤发生前的水平,但重度脑外伤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在出院6 个月后仍未得到恢复.住院期间疾病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得分最高的3个维度分别为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生活、家庭娱乐活动.出院6个月后FBS量表总得分下降,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家庭经济负担维度和家庭关系维度,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脑外伤对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儿童出院6个月后尚未得到消除.113例儿童出院6个月后CBCL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脑外伤发生后家庭APGAR得分降低,FBS得分提高,表明脑外伤儿童的家庭受到伤害事件的影响,其家庭负担加重,家庭功能发生障碍.随着疾病的康复,除重度脑外伤组以外,脑外伤儿童的家庭功能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颅脑损伤(TB0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因素。方法康复治疗前后对145例TBI患者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巴氏指数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观察康复治疗效果;以康复治疗3个月末评定结果为因变量,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各种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预后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提高(P〈0.01),影响TBI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利因素为早期康复介入、2/d的康复训练;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不利因素,认知功能障碍也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不利因素。结论多种相关因素影响TBI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治疗抑郁状态,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和c-fos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表达,探讨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在破坏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及c-fos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创伤后3 h、12 h、24h、72 h和7 d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致重型颅脑损伤.在各时相点取空肠近端,应用TUNEL法观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凋亡细胞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②脑损伤后3 h肠黏膜上皮即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伤后72 h最多,分布于绒毛顶端,后延伸至绒毛中下部;③脑损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c-fos基因表达逐渐增强,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伤后24h、72h和7d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引起大鼠小肠黏膜细胞明显凋亡和c-fos基因的显著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病例,筛选预后影响因素,并对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方法资料来源于1 294例因道路交通事故致TBI住院病历,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的预测因子进行筛选,并对估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评价。结果①在病情相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预后不良的优势比是25岁以下患者的3.7倍。性别、健康状况、交通事故类型以及交通事故发生至入院抢救的间隔时间以及医疗费用负担方式等,对临床转归未发现有明显影响。②本研究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回代判别ROC曲线下面积为0.83,以及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结论病情严重程度和年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预测因子,本研究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3、12、24、72 h和7天组,每组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3 h即出现肠黏膜的病理改变,然后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后3、12和24 h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伤后72 h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3 h和72 h出现两个峰值.脑损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3 h即可引起明显的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损害,至伤后72 h达高峰,此损害可持续7天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