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误诊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肺血栓栓塞症主要临床特点有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咯血,诊断方法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论对可疑患者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39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 PTE经针对性治疗后,治愈率达82.1%,总有效率100.0%。结论 PTE症状多样化,及时明确诊断是关键,依据危险度分级进行针对性溶栓及抗凝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漏诊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玲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155-155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漏诊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漏诊的原因。结果: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动脉造影或磁共振成像可确定诊断。结论: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非典型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必要的,以便及时作出正确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胸腔积液中,下肢静脉血栓25例,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19例,其他21例,经介入、溶栓、抗凝等治疗后,45例好转及治愈,11例治疗效果差,9例死亡。结论必须高度重视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应综合考虑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早期作出肺栓塞的诊断,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一旦确诊应积极进行治疗,主要是溶栓和抗凝治疗,对慢性肺栓塞可进行外科取栓及介入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PE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对45例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抗凝治疗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病情进行性加重而死亡,其余患者均症状缓解后出院。4例溶栓治疗者中死亡1例,其余3例3d内症状缓解。结论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抗凝和溶栓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12月~2011年9月确诊的33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PTE患者常有多种危险因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急促、胸痛、晕厥和心动过速等。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及D-二聚体试验对PTE诊断有提示作用;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PTE最常用的技术。本组有7例死亡,病死率21.2%,24例患者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存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的警惕性,仔细查找病因,常规X线片、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管超声等均有助于其诊断,但螺旋CT更方便可靠。溶栓治疗能提高PTE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6月~2013年8月收治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42例,对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诊断与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昏厥高烧、下肢浮肿等,其影像学特征具有多变性。42例患者初步诊断率为40.48%,首次误诊率为59.52%。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在临床诊断中对该病提高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在将其他原因所致胸痛、呼吸困难等排除后,对患者尽早展开肺栓塞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率的提高,降低漏诊、误诊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中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效果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中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及时就诊,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在1周内确诊,对照组在1~2周内确诊,对症治疗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R、P、Pa O2、Pa CO2、P(A-a)O2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中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可确保良好的近期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医师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至2012年在我市10家综合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及住院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呼吸内科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呼吸内科中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呼吸内科医师充分发挥在肺血栓栓塞症中的诊断作用。结论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呼吸内科医师应发挥应有的效用,增强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认识,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结合收治的1例青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复习文献 ,对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因素和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 ,伴有下肢深静脉炎史 ,后经肺动脉造影证实右下肺动脉部分分支阻塞。结论 :应充分认识肺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 ,对可疑病例应认真采集病史和查体 ,积极进行相关检查 :血气分析 ;D -二聚体 ;胸片或肺CT;心脏及血管超声 ;肺动脉造影等 ,尽量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5年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6例PTE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PTE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及气促、烦躁不安及惊恐感、胸痛,发生率分别为92.4%、56%、51.5%。66例PE患者首次误诊率为64.86%。66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选择了溶栓治疗,经治疗后,其临床疗效为显效的有45例,为有效的有10例,为无效的有5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1.7%。若是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磷酸川芎嗪进行治疗,其效果更佳。结论溶栓治疗的同时加用磷酸川芎嗪治疗可明显提高PTE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例,误诊为肺炎5例,胸膜炎5例,冠心病4例,心功能不全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例,肺癌1例,脑血管病1例.结论 肺血栓栓塞症重在预防,一旦怀疑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以减少误诊率,提高肺栓塞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6例自发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早期诊断的特点。结果6例均无明显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通过CT肺动脉造影( CTPA)确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0 d后复查CTPA,肺动脉血栓消失。结论自发性肺血栓栓塞症病因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需要认真分析和综合判断,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困难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CT下肺动脉造影(CTPA)是主要的确诊检查,抗凝和溶栓治疗均有效。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褥期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症状以及原因,为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保障。方法对我院近来3年接收的80例产褥期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的参考文献后,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75例患者在产后出现肺血栓栓塞症,而剖宫产术是造成孕妇产生该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阴道分娩。出现率最高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次之,剩下的分别为胸痛以及发热。对患者采取抗凝或者溶栓进行治疗,症状得到明显的控制,全部患者均没有产生死亡现象。结论剖宫产诱发孕妇产生肺血栓栓塞症的主要因素,孕妇在手术产后的4 d中如果产生气促、胸闷以及胸痛的现象,需要前往医院进行确诊,避免病情增重。  相似文献   

16.
聂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59-261
目的探讨有效避免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误诊、漏诊,提高该病症的医疗救助率。方法选择我科2006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42例,对其诊断及治疗期间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24人,2人转上级医院,16人死亡。结论 PTE的临床因其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临床医师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发病特点,从根本上减少PTE的误诊与漏诊。  相似文献   

17.
金花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21-322
目的对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lowmolecu lar weigh theparin,LMWH)、普通肝素(unfract ionatalh eparin,UFH)进行治疗,观察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两组治疗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68.9%;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经过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治疗组出现3例,出现率为6.7%,对照组6例,发生率为13.3%。结论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均能有效抗凝,其中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比较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治疗的35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给予大流量给氧+规范肝素治疗48 h症状无改善,测定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依患者情况将尿激酶25万U或50万U溶入50 ml生理盐水静脉泵入溶栓,1次/d,并间断监测患者APT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若APTT〈90 s,则再次给予规范肝素治疗。总疗程7 d,治疗结束后观察评价患者疗效。结果 35例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8.57%(31/35);患者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37±1.18)g/L,治疗72 h后为(2.23±1.02)g/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P〈0.01)。结论 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肺血栓栓塞症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呼吸内科医生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某地区2013年到2017年期间,十家综合医院的肺血栓栓塞住院病理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比肺血栓栓塞患者在呼吸内科与其他科室的患者比率,以及五年中肺血栓栓塞的发病率变化状况。结果:全部住院患者162643例中,PTE患者数量为73例,发病率为0.045%;呼吸内科PTE发病率0.136%显著高于其他科室的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异议,P0.05。同时,其中呼吸内科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从2013年,到2017年,呼吸内科发病率增长425.5%。就诊断方式来看,采用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超声、MRI、尸检诊断作为主要诊断方式的分别有50例(68.5%)、10例(13.7%)、6例(8.2%)、3例(4.1%)、4例(5.5%)。结论:与其他科室相比,肺血栓栓塞在呼吸内科的发病率更高,并且其诊断方式与呼吸内科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呼吸内科医师应当在肺血栓栓塞的诊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对肺血栓栓塞的认识,为诊断和治疗肺血栓栓塞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临床资料,寻找诊断依据。方法对40例确诊PT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诊断的敏感指标。结果40例患者,存在高危因素占95%,最常见原因是深静脉血栓脱落占75%。临床表现中最常见是呼吸困难占65%。血气分析异常占80%,心电图变化以V1~V4导联ST-T改变最多,超声心动图异常占90%,表现为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增宽。D-二聚体阳性率为90%。结论患者存在高危因素,出现临床难以解释的呼吸困难、晕厥,结合D-二聚体阳性应考虑肺血栓栓塞症,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血管造影是确诊PTE的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