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骼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复位固定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6月-2006年6月间经联合手术入路治疗63例复杂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完全双柱骨折26例,“T”形骨折18例,横断伴后壁骨折11例,前柱骨折伴横形后柱骨折8例。术后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远期髋关节功能和异位骨化率按d’Aubigne和Brooker标准评估。术中采用专用骨盆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螺钉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8个月。骨折均愈合。解剖复位45例(71%),满意复位14例(22%),不满意复位4例(6%)。髋关节功能:优48例(76%),良9例(14%),可6例(10%),优良率91%。并发症:坐骨神经不全性牵拉损伤1例(2%);静脉血栓形成2例(3%);中、重度骨关节炎2例(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2%)。伤口发生浅表感染2例(3%);膀胱破裂1例(2%);骼腹股沟入路无一例异位骨化;K—L入路Ⅰ~Ⅱ度异位骨化1例(2%),Ⅲ~Ⅳ度异位骨化1例(2%)。结论经骼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显露充分,方便复位,固定稳定,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初步探讨髋臼骨折Ⅰ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69例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并随访63例,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5个月。结果根据Matta对骨折复位情况的判定标准及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完全复位48例,满意复位17例,不满意4例;优40例,良18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92%。并发切口感染1例,异位骨化6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臼骨折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6例均无感染、假关节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较为有效可靠的方法。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是了解髋臼骨折部位及类型的主要手段;准确了解髋臼骨折的分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根据髋臼骨折的分类正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髋臼骨折Ⅰ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满意,但要谨慎掌握手术适应证,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中髋关节前脱位技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传统Koe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36例髋臼骨折(组1)。2002年4月-2005年7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及术中髋关节前脱位技术治疗32例髋臼骨折(组2)。两组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采用髋关节前脱位技术(组2)骨折解剖复位率高于采用K—L入路(组1);组1股骨头坏死率高于组2(P〈0.05);组2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组1(P〈0.05)。结论与传统K—L入路相比,手术中采用髋关节前脱位技术具有显露髋关节充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手术复位治疗髋臼骨折移位259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复位技巧,提高手术复位率。方法总结1995年9月-2005年10月259例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经验,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解剖复位(移位≤1mm)203例,占78.4%。简单型髋臼骨折解剖复位率为96.0%(120/125);复杂型髋臼骨折解剖复位率为61.9%(83/134),其中双人路解剖复位率为77.8%(42/54),单人路为51.3%(41/80)。满意复位(移位2~3mm)42例,占16.2%,其中简单型髋臼骨折5例,复杂型髋臼骨折37例;不满意复位(移位≥3mm)14例,占5.4%,均为复杂型髋臼骨折。187例获远期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6个月,平均2年5个月。按改良的Postel—D’Aubignel临床结果评分标准:优98例(占52.4%),良40例(21.4%),一般34例(18.2%),差15例(8.0%),优良率为73.8%。非解剖复位组优良率为38.9%(14/36);解剖复位组优良率为82.1%(124/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1,P〈0.01)。结论提高复位技术、正确处理各个治疗环节,才能在有限的切口内提高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关系复杂的髋臼骨折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5.
严重髋臼骨折早期全髋置换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全髋置换术治疗严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7例髋臼骨折移位施行早期全髋置换术,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平均8天(5~21天)。平均随访时间2.1年(1~6年)。结果 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平均为82分(69~100分)。15例疗效为优良;1例发生异位骨化,随访时没有松动;1例发生髋臼杯严重中央移位。结论对严重的髋臼骨折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难以取得良好疗效,施行早期全髋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可获得无痛、活动自如的髋关节。该手术最好由对于髋臼创伤和全髋置换术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施行。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皮质的肥厚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髋转换术后股骨皮质的肥厚反应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3年1月~1995年8月,应用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共施行246髋全髋关节转换术。骨水泥组117髋,平均随访4.5年;非骨水泥组129髋,平均随访4.1年。结果骨水泥组无一例有股骨皮质肥厚,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8.9%,无一例假体松体;非骨水泥组36髋(27.9%)出现股骨远侧皮质肥厚反应,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3%,假  相似文献   

7.
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987-1997年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情况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采用Weber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法治疗38例:优13例(34%),良18例(47%),差7例(19%),优良率为82%,其中单纯外踝骨折14例,仅14%(2/14)获得解剖复位,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13/14),手术治疗65例;优34例(52%)良23例  相似文献   

8.
双极头与全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双极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1993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双极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或经颈型骨折48例,年龄60—85岁,平均70.8岁。18例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结果 2例死亡(与手术无关),l例失访。余4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2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和髋关节脱位。全髋置换组髋部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为3%(1/29),低于股骨头置换组的发生率(4/16)。结论 股骨头置换仅适用于身体虚弱的高龄患者,而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多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诊疗过程中失误原因及与术后早、中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5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髋臼后壁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典型后壁骨折30例,后上骨折15例,后下骨折10例。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为8h(0.5~14h),至手术内固定时间平均为7d(3~11d)。回顾诊疗经过,并对术后早、中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55例随访28~36个月(平均32个月)。1例合并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髋关节闭合整复过程中发生腘血管损伤;8例于内固定术前CT检查发现股骨头仍处于后脱位状态,术后12~25个月(平均16.5个月)均出现股骨头囊性变;12例出现髋关节异位骨化。依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优32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7%。按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优25例,良17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76.4%。结论术前髋关节漏诊、骨牵引体位不当以及闭合整复操作中对股骨头复位误判是诊疗失误的主要原因。延迟复位增加了术后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改变及异位骨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髋关节炎是髋臼骨折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因患髋疼痛、活动障碍而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2004-05至2007-07我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髋关节炎6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髋臼骨折患者行Ⅰ期THA.其中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2例,横形骨折1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1例,两柱骨折1例.伤后8~37 d(平均24 d)接受THA.对新鲜髋臼骨折患者,先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固定骨折以恢复髋臼肇的形态,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颗粒状或块状植于髋臼内后安置臼杯.陈旧性髋臼骨折有节段性髋臼骨缺损者,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大块状进行髋臼内结构性植骨后再安置臼杯.结果 术后3个月完全负重,无人工关节脱位.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28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8分.髋关节屈伸平均活动度为95°.X线片示1例出现髋臼松动及骨溶解征象.结论 髋臼骨折移位明显,关节软骨面损伤严重,错过了手术复位时机,可以Ⅰ期行THA.如能创造稳定的髋臼杯结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髋臼骨折CT与X线平片检查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与X线平片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18例髋臼骨折CT、X线平片及临床治疗随访资料。结果18例髋臼骨折中前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4例,后壁骨折2例,后柱骨折2例,复杂骨折6例。伴有盆腔内软组织肿胀11例。其中X线平片误漏诊4例。CT检出骨碎片27块,X线平片检出12块,其中关节腔内游离骨碎片CT检出17块,X线平片检出4块。股骨头脱位7例,伴股骨头骨折3例,其中X线平片漏诊1例。结论CT显示关节腔内碎骨片,确定骨折分型及了解盆腔软组织受损情况优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ha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s in the setting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etabular fracture pattern, the degree of acetabular fracture displace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274 patients with 300 acetabular fractures diagnosed on pelvic CT. Acetabular fractures were categorized using the Judet-Letourn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sults

Femoral head fractures were present in 18.0%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Fracture patterns with a posterior wall component had a very high (56.3%)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Anterior column and anterior column with posterior hemitransverse fractures have a very low (3.4%)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Anterior hip dislocation had a 66.7%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while posterior dislocation had a 71.9% incidence. Acetabular fractures displaced by more than 5 mm had a 26.9%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while acetabular fracture displaced less than 5 mm had only 4.2%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Conclusion

Femoral head fractures are a very common associated finding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a posterior wall component of the fracture or associated hip dislocation, a femoral head fracture is more likely than not present. Conversely, in acetabular fractures with less than 5 mm displacement or anterior column fractures without posterior acetabular involvement, femoral head fractures are very unlikely in the absence of a dislocation event.
  相似文献   

14.
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总结2000年6月-2008年9月对46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5例,横行伴后壁骨折11例,"T"形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前柱伴后壁骨折4例.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46例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8年(平均3.9年).按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23例,良14例,一般7例,差2例,优良率为80.4%.术后发生脂肪液化2例(4%),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4%),股骨头坏死3例(7%),异位骨化3例(7%),创伤性关节炎4例(9%),无手术死亡或骨不愈合发生.结论 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入路,以及术中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是提高移位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Kocher-Langenbeck,K-L)在治疗复合髋臼骨折中的特点和选择指征。方法自1994年10月~2010年1月,通过后方入路手术治疗59例复合髋臼骨折,对患者手术过程、术后复位情况和并发症进行随访评价。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5分钟,平均出血量480m l,平均输血2U;解剖复位31例,良好复位17例,复位差11例;发生异位骨化11例。结论在复合髋臼骨折中,后柱+后壁、横断+后壁、部分T型和前方伴后方横形骨折,甚至少量双柱骨折可经后方入路完成复位和固定,手术创伤小,复位情况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的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1996年1月-2004年11月,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46例,其中6例合并股神经损伤,根据临床表现、CT及三维重建分析股神经损伤的原因。按Letournel和Judet的髋臼骨折分类法进行分类,双柱骨折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例,因骨折形成的巨大血肿压迫股神经,致股神经损伤;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脱位1例,髋臼前柱陈旧性骨折合并耻骨上支骨折1例,骨折端直接挫伤股神经;前柱骨折合并髂骨翼骨折1例,因术中牵拉损伤股神经。5例患者给予血肿清除、神经束减压、神经外膜松解去除病因,1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本组6例患者随访1—3年,平均随访1.8年。5例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从术前1—2级恢复至4—5级,1例从伤后2—3级恢复至5级,伸膝功能正常,可正常行走。4例患者感觉功能完全恢复,1例患者随访2年后仍有大腿下2/3前方及小腿内侧感觉减退;另有1例牵拉伤患者肌力恢复正常,随访1.2年后仍存在感觉障碍。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临床上少见,复杂髋臼骨折应高度警惕有无股神经损伤;髂腰肌周围血肿形成及骨折块直接损伤是髋臼骨折合并股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医源性损伤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前外侧、外侧、后外侧3种不同手术入路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同髋关节疾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同髋关节病种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情况,总结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入路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组53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后脱位3例。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前外侧入路,后脱位3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280例,发生后脱位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1例。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组50例,发生后脱位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组22例,术后发生脱位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组38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组34例,发生后脱位1例。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更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外侧入路更适合单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后外侧入路更适合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及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个体化的入路选择可以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06~2010-06间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34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剖复位28例,复位满意4例,复位不满意2例。全部病例获随访6~27月,平均10.2月,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4.12%(32/34)。结论:手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骨折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以前柱重建钢板配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2014年1月本科收治的复杂型髋臼骨折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7~74岁,平均39岁。骨折类型:横行骨折2例,前柱加后半横4例,双柱骨折3例,伴中心脱位1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例,坠落伤2例,压砸伤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以前柱钢板结合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骨折,统计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术后骨折复位依据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按照改良后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00min(150~255min);平均失血量为730ml(300~1250ml);术后随访9~30个月,平均15.9个月。Matta评分结果达解剖复位者6例,满意2例,可1例;髋关节评分结果,优5例,良2例,可2例。所有患者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异位骨化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单一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可为部分复杂髋臼骨折提供充足手术空间,尤其对方形区的显露和后柱拉力螺钉置入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异常X线表现、成因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术后CR图像及病例资料。结果:102例中共15例髋部有异常X线表现:假体髋臼结构异常并发脱位2例、并发劈裂骨折2例、大转子位置偏高4例、碎骨片及异位骨化钙化、残留7例、假体钢丝断裂错位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异常X线表现可分术后并发症及关节结构异常两大类。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异常X线表现不同,其成因及与临床的关系也不同,但互有联系,必须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