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伤性肝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的疗效对比。方法将81例外伤性肝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快速输入2∶1的平衡液和贺斯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70 mmHg(1 mmHg=0.133 kPa))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40例,维持MAP在70~90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ARDS,MODS及治愈率。结果与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1240±243)ml比(2850±520)ml],PT明显缩短[(11.2±1.5)s比(15.9±1.7)s],治愈率明显升高(87.8%比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未控制出血的患者的死亡率,能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不同处置后12h两组HC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h及24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0例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和积极液体复苏(AFR)组,采用两组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血乳酸(LA)、剩余碱(BE)、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血乳酸[手术开始时:(3.26±0.52)mmol/Lvs(5.71±0.58)mmol/L;术后3小时:(2.35±0.36)mmol/Lvs(3.87±0.24)mmol/L]和剩余碱[手术开始时:(-5.56±0.49)mmol/Lvs(-9.48±0.71)mmol/L;术后3小时:(-3.54±0.22)mmol/Lvs(-5.34±0.68)m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死亡率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75±259)mlvs(2568±360)ml;(14.5%vs35.4%),P均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酸中毒,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AFR组),各3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短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在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限制性复苏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总发生率优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病死率,缩短PT和APTT,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其中3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另36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胶体液用量、早期复苏时间、死亡率和恢复良好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少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胶体液用量、早期复苏时间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4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每组45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处理,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处理,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剩余碱(BE)水平、血乳酸(BLA)、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水平,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输液量、血红蛋白浓度(HGB)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全身反应综合征(SIR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TT、PT、PLT和Hb均显著增加,BLA、BE显著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APTT、PT、BLA、BE、PLT、输液量、HGB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患者的血流灌注和氧供明显改善,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后期的死亡率减少,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与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9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采用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B组(44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血气剩余碱值,并记录两组患者输液量及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及血气剩余碱值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在30~60 min内止血,A组输液量及失血量均多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死率(11.36%)低于A组(19.5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比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更具优势,在维持组织灌注压的基础上,可避免对正常内环境及代偿机制的干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及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0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限制性体液复苏,研究组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镇痛。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于急救前后分别取患者静脉血,检测Hb、BLAC和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测定PLT、PT、TT和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急救至手术前的输液总量,记录ARDS和MODS等创伤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死亡情况。结果急救后,研究组患者Hb、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而且BLA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患者PT、TT和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平均输液量(1298.37±359.82)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1836.05±451.63)ml,且研究组患者血清CRP含量(35.92±6.28)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49.08±8.37)ng/ml(P0.05);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86.79%)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69.81%),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0.75%)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41.51%)(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及急诊抢救阶段的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疼痛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状况,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缓解应激反应程度,预防创伤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刨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救治经验。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9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大量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合理有效的措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4小时及1周内的死亡率虽都无显著差异,但限制性液体复苏组1周时的死亡率要更低,出院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预后良好(GOS分级Ⅳ~Ⅴ)的比率则更是显著高于常规液体复苏组。结论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对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128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早期采用低压(A组)和正压(B组)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手术治疗的救治效果,并与传统路径正压液体复苏(C组)的救治效果相比较。结果 A组死亡12例(12/64,18.75%),B组死亡12例(12/45,26.67%),C组死亡7例(7/19,36.84%);3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6.825,P=0.037)。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C组(掊2=8.974,P=0.01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最短(t=10.619,P=0.000)。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能降低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能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