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 ,观察血管解剖形态 ,内膜情况 ,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 ,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χ2 =97.30 ,P <0 .0 0 0 1)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 (χ2 =6 .4 4 ,P <0 .0 5 )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多见 (χ2 =10 .6 0 ,P <0 .0 1;χ2 =9.5 3,P <0 .0 1) ;脑梗死患者梗死侧出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非梗死侧 (χ2 =15 .84 ,P <0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 ,且随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 ,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多见 ,无论颈动脉狭窄发生在什么部位均与脑梗死有联系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多发生在脑梗死的梗死侧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同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051775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及护理 /焦守凤…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 0 0 4 ,2 1( 4) .- 10~ 13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 130例 ,其中脑梗死组 6 5例 ,健康对照组 6 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 ,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 .0 0 1)外 ,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 ;动脉粥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 ;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0 1)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 (P <0 .0 1)。认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头部MRI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部磁共振(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20例患者中145例(65.9%)检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侧斑块的发生率为66.8%;38例(17.3%)发现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28例(73.7%)在梗死灶同侧;48例(21.8%)有颅内动脉狭窄,32例(66.7%)梗死灶在狭窄动脉的供血区域.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颅外颅内动脉的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外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及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 ,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 130例 ,其中脑梗死组 6 5例 ,健康对照组 6 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 ,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0 1)外 ,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临床上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以及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和心血管系统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3例(69.17%)。颈动脉重度狭窄11例(9.17%),具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征象92例(76.67%)。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同侧组单纯主动脉硬化发生率80.43%(38/46),明显高于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同侧组的63.51%(54/74,P<0.05)。结论主动脉粥样硬化是除颈动脉斑块外,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而颈动脉狭窄程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1)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1.21%,对照组为22.96%,(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最多,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2)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高频超声可实时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有很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lt;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lt;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靖宇 《临床医学》2009,29(11):23-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136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3.2%,单纯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5.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两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CA内径明显小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单纯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共有90例(66.2%),单纯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74例(5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1.
沈建江  王瑜敏  陈洁 《检验医学》2010,25(10):765-7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207例脑梗死患者按其IMT分成3个亚组(Ⅰ组:IMT≤0.92 mm;Ⅱ组:0.92 mm〈IMT≤2.00 mm;Ⅲ组:IMT〉2.00 mm);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将1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不同IMT组的hs-CRP水平存在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P〈0.05、P〈0.01);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03)。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239,P=0.028)。结论 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0例脑梗塞和TIA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发现94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8%。CT或MRI检查的脑梗塞灶与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的侧向基本是一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分叉处,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塞的主要的栓子来源,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及频普形态亦有改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测预测脑梗塞的发生对临床预防脑梗塞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彩超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改变和意义。方法:对42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38例临床确诊无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18.4%),左侧多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了解彩色多普勒对脑梗塞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塞患者和36例健康人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二维超声切面显像与彩色多普勒检测。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测定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舒张期血流峰值,和阻力指数。结论彩色多普勒能清楚显示脑梗颈动脉病变情况,有效评价其血流动力学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的价值。 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有颈动脉斑块且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1.5 mm的患者68例。其中非脑梗死组患者18例,脑梗死组患者50例,包括单侧脑梗死患者30例,双侧脑梗死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于造影剂注入后6 min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测量并计算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差异。 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非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6.0±1.5)、(4.9±1.2)d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0.9±0.4、0.8±0.2,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32、2.258,P值均<0.05)。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7.1±1.8)、(4.9±1.2)d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1.2±0.3、0.8±0.2,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梗死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2.953,P值均<0.01)。 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特点与非脑梗死患者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并加以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治疗的71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检测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同时选取同期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后进行研究分析,后将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其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其可进一步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因此,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0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观察,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径、内一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102例脑梗死患者中,75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x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