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肌红蛋白(MYO)是心内科早期诊断心肌损害的主要指标,心肌损伤的它较肌钙蛋白升高早,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由于严重的缺血、缺氧可至心肌损伤,出现心肌梗死,心内膜下的梗死,导致MYO水平升高,因此检测MYO水平可以预测及评估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程度.我们通过测定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血清MYO,研究一氧化碳中毒的严重程度与MYO水平的关系,旨在探讨MYO是否可以反映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肌损伤及预测其病变的程度,并为其急诊抢救工作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碳(CO)中毒诊断并不困难,但如治疗方法不当,可出现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机体组织和细胞严重缺氧形成低氧血症,可引起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易引起脑缺氧和脑水肿,继发脑循环障碍,故及早改善低氧血症,提高血氧饱和度(SaO2)是避免出现脑水肿、脑疝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有毒气体,属于抑制呼吸酶亲血红蛋白的窒息性毒物。机体吸入一定量的CO后可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称为CO中毒。CO中毒可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脏器损害,其中以脑损伤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最为重要。首先急性CO中毒性脑损伤患者急性期会出现以急性脑缺血缺氧症状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其次,急性CO中毒患者经过积极治疗,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2—60d的“假愈期”,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一氧化碳中毒(carbonmonoxidepoisoning,以下简称CO中毒)为生产和生活中较常见的窒息性中毒,中毒后由于机体发生缺氧性改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损伤,而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并首先受累,形成一系列的病理损伤。以往,急性CO中毒的大脑形态...  相似文献   

5.
刘玲  朱世银  于建华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3):319-319,323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后,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其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其解离又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为探讨一氧化碳中毒中的心肌酶谱变化,我们对3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了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任勇军  翟昭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8):919-921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是生产和生活中较常见的窒息性中毒,中毒后机体就会发生缺氧性改变,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损伤,常常导致死亡。在人体各器官中,脑是对氧依赖性最大的器官之一,对缺氧最敏感,最先受累,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损伤,如苍白球的变性坏死、脑白质脱髓鞘等。另外,部分CO中毒患者(10%~30%)于急性中毒消失后,经过2~60d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还会再次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25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和20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地测定甲状腺激素。结果:①中毒组T3、FT3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中毒越重下降越明显(P<0.01);②各组间T4、TSH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中毒组FT4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甲状腺激素明显下降,且与病情严重性有关,可作为中毒程度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于健  姚生 《转化医学杂志》2019,8(3):192-封三
本报道一氧化碳中毒恢复期并发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躯体化性精神障碍1例患者并分析脑电图,可见脑电图检查对一氧化碳中毒及一氧化碳中毒恢复期并发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躯体化形式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的 12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脏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26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既往身体健康,除外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者。男性85 例,女性41例,年龄17-65(平均4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在未进入高压氧舱等治疗前描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在一氧化碳中毒纠正后复查心电图均恢复正常。 2 心电图诊断标准 ST-T轻度改变是指ST段在Ⅰ、Ⅱ,Ⅲ,avF 或/和V4-V6导联压低0.05-0.1mv,T波低平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每年发生几十起汽车驾乘人员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最严重的一起发生于西藏:1989年12月16日14时,青海汽车运输公司一分队一辆东风大客车由格尔木开往拉萨。至17日上午到达目的地时,车上已有10名乘客中毒死亡,另有39名乘客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后经查明,这些乘客的中毒和死亡系一氧化碳中毒所致。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易被人发觉。它与人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和亚硝基血红蛋白或亚硝基高铁血红蛋白,造成输氧功能下降,使人体缺氧,导致脑及其中枢神经功能减退。实验证明,人在合互%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舰艇舱室中7种非金属材料燃烧或高温热解时,产生的烟雾中主要有害成分浓度变化,为救治中毒人员和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7种常用非金属材料在燃烧试验箱中燃烧,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烟雾中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过安全浓度.结论 烟雾气体缺氧以及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浓度超标是导致人员中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