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共同性斜视的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兴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320例儿童共同性斜视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后进行屈光状态分析。结果 320例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278例,其中远视为265例(95.32%);外斜42例,其中远视为26例(61.90%),有显差异性。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更为密切,内、外斜中均以远视居多。  相似文献   

2.
18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186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眼屈光比较。结果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完全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共同性外斜视以远视为多。结论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是导致外斜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水平斜视手术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决定术后首次散瞳验光时机。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01/2010-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接受水平斜视矫正术的3~8岁儿童进行随访,搜集资料完整、无失访的患儿178例318眼。分为四组,分别为外直肌后徙术(Ⅰ组),内直肌后徙术(Ⅱ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Ⅲ组),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Ⅳ组)。排除全身重大疾病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术前1mo,术后1wk,1,2,4,8mo的眼部检查、弱视相关检查、散瞳检影检查。结果:术后1wk,Ⅲ和Ⅳ组患儿散瞳检影球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各组与术前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8mo各组的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P<0.05)。术后1wk各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Ⅲ和Ⅳ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mo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散光的循规性及散光轴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儿童水平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的屈光度确实存在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总的来说,不同术式对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患儿散瞳验光配镜可于术后2mo以后进行,最迟不应超过4mo。  相似文献   

5.
周文轲  张黎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19-1821

斜视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或各类机械性限制引起。手术治疗是斜视矫正的重要方法,最初人们的关注点只在眼位,但随着对手术患者逐渐深入地观察及随访,有研究发现斜视手术可能改变眼球原本的屈光状态。本文从斜视手术后受术者屈光状态、眼球参数的改变、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作一综述,希望能对斜视手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为确定术后验光配镜的理想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现将我院近年来应诊的共同性斜视儿童100例,分析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本组病例为我院门诊诊治的14岁以下共同性斜视儿童100例。所有患儿用1%阿托品眼水点眼,每天3次,连续3天,由作者检影验光并治疗。屈光度≤2.75D 为轻度,3~5.75D 为中度,≥6.00D 为高度。  相似文献   

7.
儿童共同性斜视的屈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斜视中屈光状态分布规律,及与各类斜视成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02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73例斜视患儿均在睫状肌麻痹下行屈光检查,采用Bagolini线状镜选取非注视眼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中远视与远视散光最多(91.30%),与其他类型斜视差异有显著性.近视与近视散光在共同性外斜视中略多于其他两类斜视(44.16%),但特征不显著.弱视眼在共同性内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中明显多于共同性外斜视,依次为31.68%、43.21%和14.72%.结论因远视引起的调节因素应为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屈光因素引起的调节与辐辏失调与共同性外斜视的产生关系不甚密切.斜视患者屈光状态的检查对有效改善眼位并最终建立正常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40例水平斜视及42例垂直斜视患者术前、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动态分析.结果 下斜肌转位组术后球镜及柱镜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眼一条直肌后徙组睫状肌麻痹后柱镜变化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退一截组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变化在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变化及角膜地形图dk值变化术后1、4周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后徙侧角膜3 mm、5 mm区角膜曲率增大,而截除侧变小,术后1、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术式对眼球屈光状态影响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多发生在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为了探讨共同性斜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现将我院127例儿童共同性斜视的屈光状态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127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103例,外斜视24例,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晚涂眼一次,共3~5天由专人负责检影验光。远视散光和近视散光,分别按球镜  相似文献   

11.
12.
儿童共同性斜视 ,多数因调节因素、屈光不正和双眼屈光参差所引起的斜视。因此儿童屈光不正与斜视有着密切关系 ,现将我院眼肌科近几年来对 6 82例儿童屈光不正与斜视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眼肌科诊治儿童共同性斜视患儿共 6 82例。检查前对所有患儿用 10 g· L- 1 阿托品眼膏散瞳 ,每日 2次 ,连续 3~ 5 d,充分散瞳后 ,进行检影验光 ,并以最高度数划分屈光程度 ,屈光度 <3.0 0 D为轻度 ,3.0 0~ 6 .0 0 D为中度 ,>6 .0 0 D为高度。近视及远视均包括散光。对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我们保持连续几年观察屈光度与斜视的变化 ,并每…  相似文献   

13.
斜视弱视儿童远视的屈光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远视是形成弱视及斜视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斜视及弱视患儿远视屈光状态的演变,有利于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现将作者在这方面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选择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5a,屈光性质为远视的斜视、弱视儿童157例(30只眼),其中男69例,女88例。初诊年龄4~8a,平均年龄6.08a,其中外斜视33例,内斜视53例(调节性内斜视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2例、非调节性内斜视11例);单纯性远视72只眼,夏性远视散光234只眼。1.2方法所有病例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眼病,采用睫状肌麻痹门%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4.
李坤悦  底煜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2,(1):43,后插9-后插10,38
近年来随着儿童电子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不良用眼习惯,斜视发病率逐年升高.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良好双眼视觉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选择手术矫正斜视,随着学者们对手术患者深入地跟踪随访,发现了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并进行研究.本文对斜视矫正术后眼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进行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斜视手术术后矫正视力、屈光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8月13日于北京同仁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133例(19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1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术(63例102 眼);2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截除术(19例27眼);3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改良线状折叠术(40例50 眼);4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斜肌后退术(11例15 眼)。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术前,术后1、3、6个月术眼的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类型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术前1、2、3、4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矫正视力、SE比较显示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散光度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4组散光度术后1、3个月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散光度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眼比例分别为57%、73%、76%、6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散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29、19.80,P<0.001),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6个月散光眼比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视手术对术眼的矫正视力无影响,对散光度存在一定影响,但在6个月内多可恢复到术前水平。不同术式对术后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散瞳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35例垂直斜视进行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动态分析。结果斜肌手术对眼球屈光状态无影响,上直肌后徙术可使上方角膜变陡峭,但对鼻、下、颞侧角膜及散光度无影响。上直肌后徙术及下直肌截除术对上、下侧角膜及散光度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斜视手术对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是可恢复的,不同术式所需恢复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7.
学龄前儿童是视觉发育的重要阶段,眼屈光状态变化较快,建立眼科保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于学龄前儿童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的报导较少。现将眼科医院1981~1985年,5年的暑期(7--8月)门诊验光病人中3--20岁眼屈光状态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1981~1985年7~8月门诊验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水平肌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的影响,旨在掌握斜视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一般规律.方法 用散瞳验光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对56例81眼水平斜视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1周、4周、8周的屈光状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各组的角膜曲率及散光值手术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Ⅰ组柱镜屈光度术后差异有显著性;Ⅱ组球镜、柱镜屈光度术后差异均有显著性;不向年龄组比较术后散光值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水平斜视手术对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主要是对角膜的影响,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散光加大,这种改变可恢复,不会对视功能造成远期影响.不同术式、不同年龄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屈光不正儿童眼屈光状态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儿童屈光发育变化的规律。方法 :眼科初诊病例 ,经常规检查 ,无眼部器质性病变或显斜者 ,用 1%阿托品眼膏进行睫状肌麻痹视网膜检影验光后 ,选择 3~ 10岁屈光不正儿童进行 3年追踪观察。每年验光一次。结果 :3年来的主要表现为远视等效球镜值增加 ,球镜度减少 ,远视散光明显增多P <0 0 1。结论 :屈光不正的儿童 ,其屈光度及屈光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确保儿童斜视弱视的治疗 ,在对屈光不正儿童处方配镜时 ,要重视追踪管理 ,散光和屈光参差的不稳定性必须给以考虑 ,不能像成人那样多年使用一付眼镜  相似文献   

20.
441例儿童屈光结构与屈光状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41例儿童屈光结构与屈光状态调查河北省儿童医院眼科(050031)王戈平闫保丽张保利李彦存石家庄市棉纺四厂职工医院超声波室刘素芝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时期屈光结构中何种光学成伤发育不平衡,了解眼屈光状态的生理变化情况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为儿童弱视和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