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提高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阳性率的方法。方法 :应用德国 Zeiss- Humphery公司生产的 UBM8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对 6 6例 (6 6只眼 )临床怀疑睫状体脱离的病例进行检查。结果 :43例确诊为 36 0°的睫状体脱离 ,其中 2 3例 (5 3.5 % )前房与睫状体之间存在瘘口 ,12例 (2 7.9% )同时合并脉络膜脱离 ,7例 (16 .3% )合并房角劈裂。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睫状体脱离的组织结构进行形态学检查。方法:对青光眼病人术前常规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有睫状体脱离。遂对睫脱与非睫脱组病人按年龄、性别、眼压降低幅度、眼前节解剖结构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睫脱多出现于眼压50mmHg以上,迅速降至正常或更低,房角大部分关闭但未完全关闭的病人,在27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现37眼,占13.6%,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眼前节解剖参数无显性差异。结论: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迅速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一种专供眼前段检查的新型超声设备,具有简便、实时、无创等特点,不仅可清楚显示眼前段形态结构,并且可进行定量检测。本文对近期在我院进行UBM检查的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力争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围手术期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33例(33只眼)临床诊断为睫状体分离的病例进行UBM检查,并观察手术治疗前后睫状体形态学改变。结果33例确诊为360°睫状体脱离,睫状体与巩膜突分离>2个钟点。手术缝合治疗1个月后,部分病例睫状体分离或脱离间隙消失,余者有不同程度缩小,3个月后全部复位。结论UBM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分离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传统B超诊断睫状体脱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睫状体脱离时传统B超表现。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对25例27眼单纯睫状体脱离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UBM诊断为单纯睫状体脱离者10例12眼均表现为环周脱离,传统B超均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及余处球壁均匀增厚,15例15眼UBM诊断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传统B超除上述表现外,尚见1-4个象限脉络膜脱离。结论;传统B超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应高度怀疑睫状体脱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囊肿与邻近房角的关系,以及多发性囊肿对全周房角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方法除外原发性房角狭窄或关闭,有眼科手术及眼外伤史的个体,从我院眼科门诊随机选取50例13~40岁患者为青少年组,60例41~70岁患者为中老年组。用UBM对患者每只眼全周进行扫查,分析青少年组与中老年组间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形态学差异。比较囊肿形态与邻近房角狭窄或关闭的关系。当多发性囊肿导致房角≥2个窄角及闭角时,估测囊肿导致全部窄角和闭角的范围占此眼周长的比例。结果本组UBM检查对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检出率为31.8%,其中多发者占62.9%。对于局部房角,体积越大的囊肿引起房角狭窄或关闭的可能性越大(P<0.05);位于睫状冠前表面、虹膜根部后表面及临近睫状沟的囊肿对房角的影响亦较大(P=0.05)。青少年组与中老年组囊肿发生率分别为40.0%和25.0%(P<0.05);平均最大径分别为(0.51±0.54)mm和(0.31±0.17)mm(P<0.05);多发性囊肿在组内比例分别为75.0%和46.6%(P<0.05);多发性囊肿引起单眼多发性房角狭窄及关闭的病例均发生于青少年组,占该组发生囊肿眼的12.5%。结论青少年组较中老年组发生囊肿的数量多、体积大、易多发,更易导致多点房角狭窄及关闭。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可能是引起青少年继发性房角狭窄和关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入院及术前常规行UBM检查,诊断睫状体脱离,并对睫状体脱离的高度、范围及与眼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UBM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 556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者904只眼,脱离高度0.2~3.5 mm,脱离范围360度者868只眼,36只眼为象限性,与未脱离眼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变浅.结论 UBM检查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外伤手术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眼外伤手术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1.分析175例睫状体脱离复位术的手术疗效。其中UBM组92例,前房角镜组83例,将两组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2.经UBM检查确定眼前节微小异物8例;3.应用UBM对40例人工晶状体植入位置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睫状体脱离经一次手术眼压恢复正常,在UBM组占95.7%,前房角镜组占82%,经统计学处理,一次手术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8例眼前节微小异物经UBM定位后成功取出,其中5例为其它影像学未能发现的异物。囊袋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位置最为理想;睫状沟缝合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位置多偏后且不对称。结论:UBM检查在眼外伤疾病诊断中简便可靠,效果直观,可提供精确的数据,对指导手术及术后效果观察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正常人和部分眼外肌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眼外肌病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择正常人15只眼,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24只眼),V型斜视4例(8只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TRIO)6例(12只眼),眼外肌缺如1例(1只眼),用UBM测量眼4条直肌止端的位置及厚度.结果正常人15只眼的4条直肌止端的平均厚度分别为内直肌(0.38±0.06)m,外直肌(0.40±0.10)m,上直肌(0.36±0.08)mm,下直肌(0.44±0.05)mm.上直肌止端厚度比下直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双眼各同名直肌止端厚度的差异和内、外直肌止端厚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共同性斜视患者各条眼外肌止端厚度与正常人比较,除上直肌厚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P=0.028),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斜视患者的上直肌比下直肌厚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在V型斜视患者中证实外直肌止端向下偏移,而内直肌止端向上偏移.在TRIO患者中证实眼外肌的肌止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眼外肌缺如时UBM在眼球前部不能探测到眼外肌或仅能测及极薄的高回声.结论应用UBM并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为临床医生研究斜视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并可帮助术者合理地设计斜视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联合 B型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联合检查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连续病例12例 12只眼全部进行 B型超声和 UBM检查 ,分析其结果。结果  UBM联合 B超检查发现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多合并 36 0°睫状体脱离 ,患眼多有明显的葡萄膜炎和浅前房。 8只眼合并部分睫状体分离。结论  UBM联合 B超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视网膜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严重程度 ,对全面了解患眼的病理生理 ,对指导治疗、手术方案 ,估计手术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性、定量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睫状突形态,探索其与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浅前房组为80例>40岁前房深度浅患者,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26例,可疑房角关闭(PACS)者26例.对照组为80例相同年龄段前房深度正常患者.对双眼进行UBM检查,记录上、鼻、下、颞4个象限睫状突矢状和冠状切面扫查图像,测量睫状突高度(CPH)、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间距(CPI)、睫状突数量(CPN)、A角以及α角.进一步比较上述生物学参数在浅前房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AACG、CACG以及PACS亚组间的差异、PACS亚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别,并对A角与α角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浅前房组较对照组CPH、CPT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CACG与PACS亚组的CPH、C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亚组较对照组CPH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α角与A角呈正相关.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形态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其参数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较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睫状突超声生物显微镜冠状切面标准化的方法,并对其测量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方法设计了睫状突标准超声生物显微镜冠状切面,并在该切面基础上测量30例受试者(30只眼)的睫状突厚度、睫状突间距。评价同一操作者内及不同操作者间的测量结果,用类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的一致性。结果测量者内CPT和CPI的ICC分别为0.989(F=91.054,P=0.000)和0.989(F=90.163,P=0.000),测量者间CPT和CPI的ICC分别为0.97(F=33.670.P=0.000)和0.99(F=100.103,P=0.000)。结论规范了睫状突标准超声生物显微镜冠状切面,认为该切面有利于睫状突生物学参数检测以及对眼科疾病的病情评估。睫状突标准UBM冠状切面是矢状切面的重要补充.应成为UBM眼科检查的常规扫查切面。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改良缝合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睫状体缝合手术方式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12只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睫状体脱离,12只眼均采用改良式睫状体离断间断缝合。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12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3~0.5;12只眼在术后3月内眼压恢复正常或短期波动后恢复正常,术后第1周眼压升高在6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11眼。前房均有所加深,眼底网膜水肿有所消退,黄斑褶皱减轻。结论改良式睫状体脱离间断缝合复位术是治疗眼顿击伤后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尽早手术可早期恢复眼压,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眼前节肿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眼前节常见肿瘤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特点。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55例常见眼前节肿瘤~虹膜囊肿、虹膜色素痣、睫状体肿瘤进行观察。结果 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虹膜囊肿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样病变,内部为无回声区;虹膜色素痣为边界清晰的局限隆起,可为梭形、半球形等,内部回声均匀且与虹膜组织基本相同;睫状体肿瘤表现为睫状体局限隆起,可为半球形或蘑菇形,内部回声不均匀,前界回声强,后界回声弱,可伴有虹膜囊肿,继发脉络膜上腔渗漏。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虹膜肿瘤可明确鉴别实性或囊性,睫状体肿瘤的基底部亦可详尽观察,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新的无创评估眼前节肿瘤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及颈静脉球瘤的超声特征表现,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颈动脉体瘤及1例颈静脉球瘤的超声特征表现并评价超声对其诊断率。结果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为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低回声实性团块,使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距增宽,夹角增大,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上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诊断率较高;颈静脉球瘤超声表现为颈静脉孔区的条状低回声实性团块,向下延续至颈内静脉内,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难以明确诊断,但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内静脉管壁的解剖关系。 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本病首选的诊断技术;颈静脉球瘤的超声变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虽然难以确诊但可为本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作用及有效的护理。方法对32例难治性青光眼进行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能量1.5~2.0W,时间0.5~1s,范围180°~360°,点数12~28点,给予术前、术后的生理、心理及眼部相关的临床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结果观察6~10个月,治疗前眼压为6.54±1.29kPa,第一次治疗后眼压为2.67±0.84kPa,最后随诊眼压为2.6±0.96kPa,明显低于术前(P<0.01);24例眼压下降≥30%,手术成功率75%,疼痛缓解率90.6%。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降低眼压、疗效确切的方法,该方法可缓解疼痛,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全身情况较差的病人及绝对期青光眼病人,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二维斑点追踪应变成像(2D-STI)评价mdx小鼠/S内、外膜下心肌收缩功能异常。方法 对24只mdx小鼠(C57BL/10ScSn-Dmdmdx/J)和24只正常对照小鼠(C57BL/10ScSn)进行研究。小鼠分别在3、6、9和12月龄时接受超声检查,常规心动图采集胸骨旁左心室(LV)长轴、乳头肌水平LV短轴二维图像,测量LV腔体积、射血分数(EF)及内径缩短率(FS)等指标。脱机分析两个不同切面LV心肌内外膜的纵向应变、圆周向应变及径向应变的收缩期峰值。结果 M型常规超声心动图发现,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9月龄mdx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包括LV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 L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加,EF和FS降低。2D-STI分析发现6月龄mdx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异常,与3月龄小鼠相比,6、9和12月龄小鼠的峰值应变(长轴、径向及圆周向)显著下降,6月龄与9月龄小鼠之间、9月和12月龄小鼠之间差异显著,与同期正常对照小鼠测值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外膜下长轴及圆周向应变,与3月龄小鼠相比,9和12月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月龄正常对照小鼠相比,9、12月龄mdx小鼠外膜下心肌长轴向应变及圆周向应变的峰值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x小鼠6月龄时已经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低。UBM 2D-STI可发现这种变化,而传统M型超声心动图仅能发现9月龄及以上的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US) combined with microbubbles (MB) to transfect the ciliary muscle of rat eyes. Reporter DNA plasmids encoding for Gaussia luciferase, β-galactosidase or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lone or mixed with 50% Artison MB, were injected into the ciliary muscle, with or without US exposure (US set at 1 MHz, 2 W/cm2, 50% duty cycle for 2 min). Luciferase activity was measured in ocular fluids at 7 and 30 days after sonoporation. At 1 week, the US+MB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uminesc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eyes, injected with plasmid only, with or without MB (×2.6), and, reporter proteins were localized in the ciliary muscle by histochemical analysis. At 1 mon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uciferase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all groups. A rise in lens and ciliary muscle temperature was measured during the procedure but did not result in any observable or microscopic damages at 1 and 8 days. The feasibility to transfer gene into the ciliary muscle by US and MB suggests that sonoporation may allow intraocular production of protein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ngiogenic and/or degenerative reti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