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共用猫23只。先进行无菌手术,包括腹膜后内脏大神经埋藏刺激电极和颅骨上安置固定微电极推进器基座。摸索出电极垂直插入延髓内侧网状结构的颅骨表面位置、角度和插入延髓网状结构的垂直深度。部份动物在处死前用兰点法或损毁法确定引导部位。 实验在术后第四天开始,18只猫身上46次实验,找到对内脏大神经刺激有反应的延髓神经元128个,其中100个为增频反应,占总反应细胞数的78.1%,27个为减频反应,占21.1%,其余为先增频后减频反应。单一方波脉冲刺激(强度10-20伏,波  相似文献   

2.
实验在14只猫身上进行。实验前于无菌条件下在腹膜后一侧(常为左侧)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埋藏电极。术后三天,动物恢复自由活动后在隔音室内开始实验。刺激一侧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强度为6~45伏,波宽为1.0毫秒),能引起双前肢足垫皮肤电位变化,多为双相快反应型。波幅在同一动物同一次实验中比较恒定。634例次统计的皮肤电位幅度为1302.64±36.729微伏(均值±标准误)。以刺激侧肢体的电位较高。电针体表不同刺激点(拟人体“穴位”)对内脏神经—皮肤电反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在电针后立即出现,其形式呈多样性:快反应全抑制型、渐进型、后发型等。刺激点的  相似文献   

3.
实验在14只猫身上进行。实验前于无菌条件下在腹膜后一侧(常为左侧)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埋藏电极。术后三天,动物恢复自由活动后在隔音室内开始实验。 刺激一侧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强度为6~45伏,波宽为1.0毫秒),能引起双前肢足垫皮肤电位变化,多为双相快反应型,波幅在同一动物同一次实验中比较恒定。634例次统计的皮肤电位幅度为1302.64±36.729微伏(均值±标准误),以刺激侧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记录伤害性刺激内脏大神经时内脏器官活动的反应规律,并对针刺作用原理和延髓网状结构的作用做进一步分析。 30只猫在氯醛糖和鸟拉坦作静脉浅麻醉下手术。方波电刺激一侧内脏神经中枢端(强度10伏、波宽1毫秒、频率32赫、持续刺激5——10秒)时,主要表现为类似疼痛时的血压升高、呼吸暂停后加强、小肠活动抑制及瞳孔扩大等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现象。105例次实验中出现血压升高反应的93例次(占88.6%),上升值为14.03±0.74毫米汞柱(均值±  相似文献   

5.
30只猫在氯醛糖和乌拉坦静脉浅麻醉下手术。方波电刺激一侧内脏神经中枢端(强度10伏、波宽1毫秒,频率32赫,持续刺激5—10秒)时,主要表现为类似疼痛时的血压升高,呼吸暂停后加强,小肠活动抑制及瞳孔扩大等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  相似文献   

6.
有关上丘深浅层细胞在视觉信息处理中的不同作用,近年已有大量研究工作。被研究的动物包括猴、猫、大鼠、小鼠等。1978年·J·E·Albano应用急性微电极技术研究了树鼩上丘神经元的某些生理特性,而采用慢性微电极技术的研究迄今未见报导,本文报告这方面的某些结果。实验用云南产树鼩11只,体重120—150克,雌雄兼用。依树鼩慢性微电极技术(孙公铎等1982)记录单位放电,实验结果由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117—Ⅰ型或Ⅱ型神经脉冲分析仪处理,实验结束后进行厚片定位。实验分二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作为电生理实验的重要手段,在组织、神经、直至细胞元的机制、兴奋性、联系通路等的研究中都有很大的价值。目前现有的刺激器存在价格高、性能不完善的缺点,作者针对这种情况研制了单片微机控制的刺激器,用户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软件(固化于EP—  相似文献   

8.
Ⅳ、选择性刺激 在外周神经系统,生理学者可以选择性地兴奋某一类纤维,但在中枢神经系统则绝非易事。例如,所谓“电刺激尾核”一词的实际含意不过是指“在尾核置有刺激电极,该电极影响其附近的某些未知部位的、未知数量和未知种类的神经元”,只此而已。在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以清醒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诱发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LRN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作用。结果表明:1、电刺激一侧LRN对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具有同等程度的抑制作用;2、一侧LRN对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具有紧张性下行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0.
前文曾介绍了大鼠胃窦部、幽门括约肌及十二指肠球部的电活动。本文是在前文的基础上观察切断内脏神经对这三部分电活动的影响。 实验用大鼠14只。按前文的方法埋藏电极后记录3次正常大鼠的电活动作对照值,然后切断双侧内脏神经,待伤口愈后  相似文献   

11.
电针可以促进腹部手术后病人的全身状态、胃肠功能的恢复已被很多临床实践所证实,但对其效果的评价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多由于不同麻药及麻醉方式,不同的手术等因素本身就影响到内脏器官功能的恢复。为摒除上述等因素对电针效果的干扰,本文采用分组配对的办法对比分析,为电针确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供证据。实验以胃窦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外采用肌电图协助诊断颜面部神经肌肉的损伤、颞颌关节疾病以及确定牙列修复的效果。由于口腔临床工作的需要,对咀嚼不同食物时的肌电图与颜面形态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也进行了观察。鉴于我国口腔医学采用肌电图的需要,考虑到我国人的主要食物和生活习性等与国外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正常人咀嚼时咀嚼肌功能侧与平衡侧的肌电进行了观察,为肌电图在口腔医学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延髓最后区(AREA POSTREMA)对狗胃肠电活动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张力扩张子宫颈(UCD)诱导大鼠延髓内脏带神经元c-Fos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的表达变化,探讨UCD疼痛在延髓水平的传导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D 0g)、宫颈扩张50g张力组(UCD 50g)和宫颈扩张100g张力组(UCD 100g)。UCD组大鼠实施50g及100g张力扩张刺激,UCD刺激后2h,取延髓组织采用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组织化学和c-Fos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观察c-Fos、n NOS和c-Fos/n 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c-Fos及n NOS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 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核为棕黄色,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不着色。n NOS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呈蓝色,胞核不着色,呈空泡状。c-Fos/n NOS双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染成蓝色,细胞核呈棕黄色,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孤束核(NTS)和外侧网状核(LRN)内。与UCD 0g组相比,UCD 50g组和UCD 100g组大鼠NTS和LRN内c-Fos、n NOS以及c-Fos/n 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染色明显加深,c-Fos、n NOS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鼠急性UCD可导致NTS和LRN神经元c-Fos及n NOS张力依赖性表达增加,NTS和LRN内的n NOS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UCD疼痛在延髓水平的传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胃肠运动是由电驱动的.清醒状态下,狗和人空腹的胃肠电活动是以移行性复合肌电(interdigestive myoelectric complex,IMC)形式,按4个时间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进行.IMC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已知延髓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中枢,位于延髓背侧、第四脑室后闩部的最后区(area postrema,AP)是调节摄食及呕吐的中枢,该部位血脑屏障薄弱,可以接受外周各种体液信息.AP可能就是调节IMC的重要结构.本研究旨在观察电损毁AP及AP注射胃动素对IMC活动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8只清醒狗进行实验.在胃窦和十二指肠植入双极铂丝电极记录IMC .在一侧颈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药物和取血样之用.开颅电损毁AP术按脑立体定位仪坐标,用绝缘不锈钢针插入两侧AP,通以阳极直流电(500~800μv,20s)损毁AP.AP内微量注射胃动素按R.K.S.Lim图谱,于AP埋藏慢性不锈钢套管,将胃动素注入AP内.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I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AP对IMC锋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3.电损毁AP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对IMC的影响; 4. AP注射胃动素对IMC活动的作用.结果 1.正常狗消化间期IMC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Ⅰ相缺少锋电位(spike potentials),Ⅱ相间断不规则锋电位,Ⅲ相密集锋电位,Ⅳ相个别锋电位.IMC Ⅲ相锋电位数目激增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电损毁AP后,胃窦与十二指肠IMC 的慢波振幅明显抑制.胃窦和十二指肠Ⅲ相单位时间慢波负载锋电数目分别比损毁前下降(7 6.4±12.1)%和(81.7±15.9)%(P均<0.01),并失去了损毁AP前IMC的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3只行假损毁手术狗手术前后胃肠IMC无明显变化.3.电损毁AP后, 胃窦和十二指肠IMC各时相血浆胃动素水平急剧下降,较损毁AP前下降分别为Ⅰ相(72.3 ±12.8)%,Ⅱ相(78.8±9.6)%,Ⅲ相(84.6±11.2)%(P均<0.001).4.损毁AP 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0.25μg/kg)不能启动IMC Ⅲ相锋电发生.5.在胃窦IMC Ⅰ相时,由导管向AP注入胃动素0.12μg/5μl,使胃窦和十二指肠Ⅲ相锋电数目分别比生理盐水(NS) 对照组增加(142.7±14.2)%和(158.4±13.6)%,Ⅲ相时血中胃动素水平明显增加,比NS 对照组增高(98.2±14.5)%(P<0.01).AP注射生理盐水(5μl)对IMC和胃动素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延髓最后区(AP)对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锋电位的周期发放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是通过胃动素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时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SP受体的分布及形态学变化,采用ABC法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的大鼠延髓进行了抗SP受体(SPR)或抗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Fos/SPR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静脉内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后,在双侧MVZ内出现Fos阳性神经元;在锥体交叉(PYX)和最后区(AP)水平,SPR免疫反应结构(SPR-LI)较未注射组明显增强,背内侧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nmdX)的SPR-LI纤维也由弯曲的粗纤维(羊毛型)变为细的直纤维。30%左右的SPR-LI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的传导或调控。  相似文献   

17.
在近十余年来应用组织化学、电镜等手段对动物与人体淋巴组织中非淋巴细胞成份的观察,已证明淋巴结中有组织细胞性、树突状,纤维母细胞性与指突状网状细胞(Interdigitating Reticullam Cell简称IRC)等四型网状细胞。目前已公认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能产生相应的真状组织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肉瘸已由Turner等报告1例。树突状网状细胞肉瘤的可疑病例已有  相似文献   

18.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射于9只猫的大中缝核及其一侧邻近网状结构(巨细胞网状核或尾侧脑桥网状核)。各例均在注射部位的对侧上丘的中、深灰层内出现标记细胞,其中以中灰层为主,特别是上丘中部中灰层的外侧部较密集。9例中有5例在注射部位的同侧上丘内也出现极少量标记细胞,它们主要位于上丘外侧部的中、深灰层。标记细胞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其中大细胞(直径为40微米以上)约占15%左右,其余为中、小细胞。本文还对顶盖网状投射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鼠延髓后角神经降压肽(NT)的亚细胞定位和胞吐释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降压肽(NT)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了探索其镇痛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应用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大鼠延髓后角NT的超微结构和胞吐释放进行了研究。超微结构显示延髓后角浅层NT轴突终末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含有圆形或多形性清亮小泡及数量不等的大颗粒小泡,它们主要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其突触后成分有的还含有少量清亮小泡。NT免疫反应阳性树突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含微管;另一类主要含大颗粒小泡,有的尚可见少量清亮小泡。这两类NT树突可成为未标记的含圆形小泡终末、多形性小泡终末以及突触小球中央轴突终末的突触后成分,提示后角浅层NT神经元可接受不同种类轴突终末(包括一级伤害性传入纤维)的传入(?)动,然后可能再通过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痛觉的传递。本文还观察到有少量NT终末内的大颗粒小泡靠近突触活性区处,而更多见它们沿非突触部位轴膜分布,并与其融合,形成胞吐。本文认为NT既可在突触活性区处又可能在非突触部位释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在下颌运动及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嚼肌(MM)、二腹肌前腹(DA)及胸锁乳突肌(SCM)的肌电活动情况,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数据。方法运用美国BioEMGⅡ八道表面肌电仪和美国产BioFLEX双极表面电极,记录32例正常(牙合)者上述肌肉的肌电变化情况。结果下颌姿势位,TA、MM、DA及SCM均有轻微的电位活动,TA活动最明显。牙尖交错(牙合)时(最大紧咬),TA、MM、DA均出现明显的肌电活动,MM和TA肌电活动最大,DA和SCM最弱。前伸运动,MM、DA的肌电活动大于TA和SCM;后退运动,DA肌电活动最明显。吞咽运动,TA活动最明显。结论不同运动状态下,颞肌前束,嚼肌,二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活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