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测量国人肱骨头相关解剖数据,为设计适合中国人的肱骨头假体提供参考值.方法:100根成对防腐肱骨(男28对,女22对),用CT软件测量头心-干轴距、头干角、头-结节高度差、头半径、关节面张角等共13项参数.结果: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处理,得出各参数分布规律及其间的相关性,性别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左右间差异不显著,除头干角比西方人稍大外,其余参数均较西方人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有必要设计符合国人肱骨解剖特点的假体.  相似文献   

2.
国人肱骨近端三维解剖研究及其对假体设计与植入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量部分国人肱骨近端的三维解剖数据,并与欧美人的解剖数据对比,评估假体设计及假体在术中的定位和安装规范对中国人的适用度。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180例,随机选取单侧肩关节,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mm,以1.25mm层厚、0.6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与Imageware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结果国人平均肱骨全长(29.7±1.9)cm,平均肱骨近端髓腔直径(11.6±1.9)mm,平均肱骨头额状面直径(42.4±4.0)mm,平均肱骨头矢状面直径(40.1±3.9)mm,额状面与矢状面直径比为1.06±0.09,平均肱骨头表面曲率直径(44.6±4.4)mm,平均肱骨头高度(16.7±1.9)mm,肱骨头高度与曲率半径比为0.75±0.07,颈干角平均129.7°±4.3°,肱骨头后倾角平均15.9°±9.2°,肱骨头内侧偏心距平均(5.0±1.6)mm,肱骨头后侧偏心距平均(3.5±1.6)mm。与欧美人相比,只有肱骨近端髓腔直径与肱骨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国人的肱骨头高度、颈干角、后倾角均与目前手术规范有区别。结论国人与欧美人种的肩关节解剖存在很大差异,应对引进假体进行适当改进,并制定假体在术中的定位与安装标志。  相似文献   

3.
股骨近端三维几何形态重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W  Wang Y  Cui J  Han G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44-748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国人股骨近端三维形态进行重建和几何参数测量,以便为国产假体设计和研究及为术前医生选择假体提供有用的帮助. 方法本研究利用CT对160名正常国人股骨近端进行数据的采集,在此基础上,将所采集的CT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股骨近端的重建,建立起国人股骨近端大体形态的实体模型.我们定义股骨轴线为过峡部及小粗隆中点上20 mm断层几何中心点的连线,通过对股骨进行二维及三维空间的参数测量、分析、比较,了解国人股骨形态学的特点. 结果本组研究中,头心-干轴距(offset)平均为37.6 mm、颈干角平均为127.4°,与白种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01);男性与女性的头心-干轴距、股骨头、小粗隆中点上方20 mm髓腔内径、小粗隆中点水平髓腔内径有显著差异(P<0.01),而各性别中不同年龄组间的对应参数间多数无显著差异;随着股骨近端向远端移行,股骨髓腔内长径与股骨颈平面的夹角在增加.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CT的重建,更加便于对股骨的大体形态学的研究以及参数的测量;国人有必要设计符合自己解剖特点的股骨假体;性别因素在假体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股骨髓腔的扭转角以及小粗隆中点上方20 mm横断面上长径与股骨颈前倾角间存在的夹角对于骨科医生手术操作及假体设计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国人肩关节解剖参数特点,并基于该参数特点设计满足国人肩关节个体需求的新型肩关节假体结构,实现肱骨假体三维可调。方法 基于一种双齿结构作为转动件,设计出新型肱骨假体结构。结果 新型肩关节肱骨假体满足了国人个体肩关节特征的差异性,也能更好地满足西方人的个体需要。结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肩关节假体结构设计的概念,在新型肩关节假体设计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方法.方法 收集51根干肱骨标本,50个肩关节防腐湿标本,行16层螺旋CT扫描,用薄层多平面重组(MPR)、厚层MPR测量肱骨头扭转角,并与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肱骨头扭转角最小值3.3°,最大值57°,101根肱骨头扭转角三种测量方法数据分别为:(25.9±10.9)°、(25.8±10.8)°、(26.0±11.3)°,经统计学处理三种测量方法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肱骨头扭转角变异较大,肩关节假体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多层螺旋CT厚层MPR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方法是适用于标本及活体,VRT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方法是适用于标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假体高度的控制.方法 对20例肱骨近端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前、术后用PACES系统测量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及颈干角.结果 术后随访16例无疼痛,3例偶感肩部疼痛,1例常感疼痛.大结节解剖复位的患者Neer评分明显优于大结节完全粉碎无法解剖复位者.结论 精确测量健侧肱骨头最高点至肱骨大结节的垂直距离,对术中假体高度的定位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成人股骨近端解剖学参数,用以指导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和假体选择,同时为设计更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标准成人双髋正位X线片100例。选择对假体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股骨近端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颈干角、大粗隆高点高于旋转中心的高度差、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和CF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内径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r=0.381,P0.05)。与国内研究比较,大多数参数无明显差异,与国外研究比较,各参数均有明显差异。与现有假体资料比较,CFI、MCFI、峡部内径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01)。结论大粗隆高点与股骨头旋转中心并非等高,可用于指导术中下肢长度控制。本研究获得的解剖参数可以为设计符合国人股骨形态特点的假体提供参考。现有假体与国人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不一致,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人正常股骨髓腔近端解剖特点,研究股骨形态学参数影响因素,为设计更适合国人特点的假体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5年8月诊断为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502人(572髋),术前拍摄患肢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应用PACS医学图像处理系统测量股骨近端解剖参数。对比中国人与西方人股骨近端解剖参数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是否饮酒对股骨近端髓腔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本组国人正常股骨髓腔近端解剖参数与Noble测量欧美人种的解剖参数均有差异。年龄、长期饮酒史对髓腔形态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股骨近端解剖参数数据库,并设计出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股骨侧假体是十分重要的。种族、年龄、长期饮酒史等因素需纳入假体柄设计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肱骨远段解剖学参数对内固定物及假体设计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肱骨远端17项解剖学指标,为肱骨远段畸形矫正、内固定物及假体设计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8侧干燥防腐尸体肱骨远端标本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男30对、女24对),应用Stata7·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肱骨远端前倾角、肱骨滑车外旋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滑车前倾角、肱骨髁体角、肱骨内外髁中心连线内旋角、肱骨滑车前端横径、肱骨滑车下端横径、肱骨滑车矢状径、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滑车最内侧缘至小头最外侧缘宽度、鹰嘴窝宽度、鹰嘴窝深度、内上髁宽度、尺神经沟深度、肱骨小头宽度、肱骨小头矢状径,男女之间的测量数据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进行肱骨远段畸形矫正、内固定物固定和假体置换时,要适合肱骨远端各项解剖参数,以期肘关节功能有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国人正常股骨CT测量与假体设计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章纯光  吕厚山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8):467-470,I002
目的:本文报告110例国人正常股骨CT测量与假体设计的相关研究。方法:双下肢取中立位,行股骨横断面和全长CT扫描。由CT软件测量股骨长度,股骨头直径,头位置,头心-干轴梗距,颈干角,转子部髓腔最大冠、矢状径16项参数。结果: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处理,得出各参数分布规律和其间的相关性,并与白种人相应参数比较。各髓腔径小于白种人的参数值,髓腔冠状径、头心-干轴距、股骨头位置与白种人的参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