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在四肢骨缺损术中填充植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四肢骨手术后骨缺损,包括四肢松质骨暴力压缩骨折导致骨缺损和干骺端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填充植骨。术前、术后1周及3、6、12个月分别摄x线片及CT,观察骨缺损的修复生长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28个月(平均8个月),伤VI均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非特异炎症反应和排斥反应;X线片和CT检查示:术后骨缺损区域填充良好,密度较松质骨稍低,材料与周围骨边界清楚;术后1个月,骨缺损区密度逐渐升高,可见植骨周围模糊,有少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3个月,骨缺损区密度明显升高,植骨周围间隙开始向中心融合成片,更多新生骨痂影融合;术后6个月,骨缺损区密度明显升高,大量新生骨痂形成。临床骨愈合时间为术后3~7个月,平均3.8个月,愈合率为91.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用于治疗四肢骨缺损,能与植骨区骨生长融合,无不良反应,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缺损植骨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2.
网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新型网孔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66(n-HA/PA66)复合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长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n-HA/PA66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脱蛋白骨(deproteinelbone, DPB)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材料的骨缺损空白对照,同时设置未行任何处理只供力学测试的正常对照。在 2, 4, 8, 12, 16周各时相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照片、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力学测试。 结果 n-HA/PA66人工骨组与牛脱蛋白骨(bDPB)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n-HA/PA66与bDPB两组间及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生物力学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新型骨修复和重建材料n-HA/PA66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和力学特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复合材料的人工肱骨头柄界面力学能力.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行nHA/PA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3、6、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标本进行力学测试.结果 不同时间组比较:3周组<6周组<12周组<24周组,经方差分析得P值<0.05.结论 nHA/PA植人体柄具有一定的界面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对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胸腰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植入、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复合人工椎体植骨融合率达100%,无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结论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植入融合率高,牢固可靠,避免了自体髂骨取骨,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纳米网孔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xyapatite crystal/polyamide 66,n-HA/PA66)支架,构建的n-HA/PA66/成骨细胞/VEGF165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早期快速再血管化和成骨的能力。 方法 选新西兰大白兔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制作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1组:将n-HA/PA66复合材料植入A组左侧骨缺损;A2组:将n-HA/PA66/ VEGF165复合材料植入A组右侧骨缺损;B1组:将n-HA/PA66/成骨细胞/VEGF165复合材料植入B组左侧骨缺损;B2组:将n-HA/PA66/成骨细胞复合材料植入B组右侧骨缺损。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数字X线摄片(DR)、组织学切片、血管计数、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B1组各个时相点各种观察指标均表明其成骨活性及再血管化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成骨活性及再血管化远不如B1、B2组,A1、A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n-HA/PA66/成骨细胞/VEGF1 65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在早期骨愈合中能促进新生血管快速形成,加快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折中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的作用。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6年2月,行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移植重建椎体结构共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17~3岁,平均35.6岁。结果 随访6~1个月(平均8个月),植人体3~4个月愈合,重建的椎体高度无降低,术前神经损伤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可有效恢复爆裂、压缩椎体的高度和结构,并能与椎体愈合,起到有效重建椎体结构的作用,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由于外伤或眶内肿物造成眼球内陷,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有多种修复眶骨骨折性眼球陷没的技术。1994年9月,我们用眶底骨膜下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眼眶骨折病人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0~57岁。右眼12例,左眼6例。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18F标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以期开发一种PET-CT显影剂,为今后研究羟基磷灰石体内分布、抑制肿瘤的机理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在合成过程中加入正电子核素18F,通过置换羟基磷灰石中的部分OH-,获得标记有18F的羟基磷灰石显影剂。通过薄层扫描测得标记物的放化纯度,并进行了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放化纯度均在95%以上,符合实验要求,且具有较好的体外稳定性。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测定表明18F已取代部分OH-。结论制备成功18F标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含碳酸根羟基磷灰石(CHAP)材料的剂量学性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定型压片技术制备剂量计样品,样品经60Co γ线辐照后分别贮存于不同温度、湿度和不同光照背景条件下,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定量分析辐射诱发的自由基.结果 在实验观测的3个月内,样品在4℃或室温下保存,信号变化均<3%;40℃保存时,信号变化约13%;室温下当湿度<36%时,信号变化<2%;湿度为76%的高湿度组,信号变化约8%;但高温高湿条件下信号强度并未明显衰减.样品在室温下避光存放1年以上,其信号变化<4.8%.平均照度1600 lux条件下,信号变化<3.8%;在避光条件下,信号变化<3.4%.结论 在室温自然环境条件下,该剂量计材料剂量学性能变化不明显,即使较强光照对自由基信号的影响也不显著,长期储存未见信号明显衰减,但高温或高湿环境对样品的测量过程有一定影响,在未来应用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中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术对椎体高度、脊柱结构和稳定性的恢复作用。方法从2003年3月~2007年5月对5例颈椎骨折、5例胸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行前路减压,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系统内固定。结果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入体3~4个月产生骨融合,重建的椎体高度无降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使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术,可有效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结构,起到重建椎体结构作用,并能与椎体融合,保持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椎体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12.
DCS治疗股骨反粗隆间骨折及粗隆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手术治疗股骨不稳定骨折(反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方法:采用AO学派推荐的动力髁螺钉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反粗隆间及粗隆下型骨折30例。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此两型不稳定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4个月,术后优良率90%。结论:股骨反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以手术治疗为宜,DCS以坚强内固定、有效防旋及促进骨愈合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逆行交锁髓内钉结合松质骨螺钉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对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结合松质骨螺钉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62例全部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52例,良8例;优良率96.8%.2例出现浅表感染,1例术后出现脂肪栓塞.结论 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结合松质骨螺钉能够提供坚强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的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方法及后续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1月通过手术治疗的累及股骨髁骨折的42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按AO/ASIF原则分类,股骨干中远端骨折分别为C2型(多段骨折)18例,C3型(不规则)骨折24例.手术采用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C3型,单纯外固定架固定C2型;4例采用续贯固定.结果 4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按Kotm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满意35例(83%),可6例(14%),不满意1例(2%).结论 通过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0 C2、C3型)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股骨的相对长度,且便于在术后对股骨关节面与股骨干纵轴进行水平和纵向调整,使其与对侧股骨中下段达到解剖平行对称关系;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股骨管状结构重建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修复胫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组织工程方法研究纤维增强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anohydroxyapatite collagen/chitin fibres,n-HAC/CF)的细胞相容性及其修复大面积骨缺损的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HAC/CF,在体外与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培养,观察BMSCs在材料上的生长、增殖情况;取24只山羊,制备羊胫骨40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BMSCs复合n-HAC/CF;B组为单纯n-HAC/CF;C组为空白对照组.分期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观察各组成骨情况.结果 BMSCs能在n-HAC/CF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和生长.12周时X线、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完全修复了骨缺损区,B组部分修复了骨缺损区,A组的新生骨小梁多于B组(P<0.01),C组未见骨修复.生物力学测定显示最大应力值A组大于B组(P<0.01). 结论 n-HAC/CF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成功地修复山羊大面积骨缺损,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细胞外基质和骨移植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 6 5例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采用槽形髁钢板治疗。治疗后 ,膝关节功能优良率 (Kolmert) 89.2 % ,槽形髁钢板并骨栓达到坚强内固定 ,微量泵镇痛并配合关节持续被动活动 (CPM) ,早期功能活动 ,能有效地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Purely chondral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femur associated with patellar dislocation are uncommon, and treatment varies from fixation to debridement and marrow stimulation techniques. The unusual case reported here involves an adolescent who underwent fixation of a purely chondral fracture involving a large weight-bearing portion of the lateral femoral condyle. Chondral fracture healing was confirmed on follow-up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 This case suggests that fixation of purely chondral fractures can be successful in weight-bearing areas of the knee. Level of evidence V.  相似文献   

18.
Insufficiency fractures are a relatively common sub-type of stress fractures and occur as a result of decreased bone resistance due to underlying conditions such as osteoporosis. Insufficiency fractures of the knee most commonly occur at the central weight-bearing zone of the medial femoral condyle. We present five unusual cases of insufficiency fractures occurring at the posterior non-weight-bearing zone of condyles. After investigating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se patients, we discovered that all of these patients performed the daily practice of prayer rituals that include high knee flexion. We have chosen to coin this type of fracture a “Prayer's fracture”. Considering the mechanics of high knee flexion, transient changes in the weight-bearing zone of knee explain the unusual location of this fracture. We describe these cases, the characteristic imaging appearance, and the probable biomechanics that we believe predispose patients to this type of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