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的转归。叶氏提出的救...  相似文献   

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转归的前途。叶氏提出的救阴在养津和通阳在利小便,不仅是他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温热病学说理论深刻研究和探讨的成就。章虚谷对此给予很高评价,盛赞叶氏此言是“发古未发之至理也”。养阴与通阳二者之中,  相似文献   

4.
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谈湿困阳郁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著<温热论>之论湿一节中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兼夹湿邪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展春 《新中医》1992,24(3):48-49
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云:“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氏提出的治温救阴与通阳之法。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大不相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  相似文献   

6.
23.如何理解叶香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答:叶氏在文中针对温病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不同转归,指出其治疗的难易与具体方法。按其病候性质的不同,温病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温热性质的温病,临床上以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征,且津阴耗伤为其常见之转归。根据《内经》:  相似文献   

7.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小便为治湿之要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通阳即利湿通阳,乃专为湿热而设也。盖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闭郁不达,必见肢厥,即宜此法也。陈光淞说:“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通阳之法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难,唯有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籀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  相似文献   

8.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9.
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出了“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笔者有感于此,验之临床,有所体会。兹不揣浅陋,举例二则,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0.
沈宇清 《国医论坛》1998,13(4):21-22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热病救明犹易,通阳最难,效明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亲还,则有不同也。”此论是在论证湿邪为病及其治疗时述及的,因而对温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及闻发,然多有歧义,如“热病救阴”与“杂证养阴”有何不同,“通阳不在温”是否即不能温等。现笔者仅据个人学习本篇的体会试论述如下。1温病伤阴的特点湿病种类虽多,但就其病性而论,不外乎温热病与温热病两类.其病机与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等有关。温热病系感受温热病邪“纯熟不兼湿”见温热病证者,…  相似文献   

11.
<正> 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中说的"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语一样,对温热病的治疗和理论研究都起着积极指导作用,在温病学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叶氏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其实救阴亦非易事,如要真正恰到好处地处理津与汗,但又不明其理,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此言温病救阴和通阳之大法,“救阴犹易”是指热病易于伤阴,治以“救阴”之法为世医所知,且相对于湿热之通阳较为易治,然究竟如何予以救阴,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总结温病临床经验时着重强调“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创造性地提出了“救阴”“通阳”两大法,说明通阳法和救阴一样在温病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温病为何要通阳?临床怎样运用通阳法?为何通阳不在温?都值得吾人研讨。笔者结合临床观察运用,对温病通阳作一探讨。一求因  相似文献   

14.
张迎泉  王红艳 《光明中医》2012,27(4):666-667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属阳邪易伤阴,临床证候多见耗伤阴液、生风动血等特征.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所以滋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论述的关于救阴与通阳等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他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正> 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等语中的“阳”和“通阳”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所说的“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胃中的真阳,一是指太阳,而以前者为主。因为外感湿邪,内合脾胃,湿邪除了伤阳气以外,同时也伤阴气,所以有“阴邪多一分,则真阴少一分”的说法。湿邪内郁过久,蕴为湿热,则更伤阴气。故在治疗上,宜通胃阳。胃阳生于胃中的津液。《伤寒  相似文献   

16.
淡以通阳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他,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许多同志曾经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想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相似文献   

18.
<正>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热病的病变症结,治则要领。陈光淞说:“盖此语专属湿温”。湿热病的产生机理,叶氏认为是“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  相似文献   

19.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9-200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相似文献   

20.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原为湿热疾病过程中,湿热留连,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治法。但温病通阳,并非只此一法,故阵光淞云:“此语专属湿温”可谓深得叶氏奥旨。因就湿温而言,湿热氤氲,则“在利小便”,若湿邪不重,或温不挟湿,纯为热郁不达,此时热深厥深,阳郁于内,治之之法犹须通阳,通阳之法则不在利小便矣!现请以笔者管见,略抒一、二,以就正于诸贤哲。一、湿温初起,湿邪外侵,郁遏卫阳,热处湿中,湿中蕴热,清阳不升,气机失宣。症见头重胸闷、恶寒少汗,身热不扬等,可酌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开上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