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阳不在温布在利小便”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世容 《北京中医》1999,18(2):17-18
  相似文献   

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的转归。叶氏提出的救...  相似文献   

3.
林明欣  裴倩 《中医杂志》2011,(19):1705-1706
通过文献研究及总结,不囿于《温病学》体系,立足《伤寒论》之五苓散,重新认识通阳不在温,而在于利小便。  相似文献   

4.
冯珂 《辽宁中医杂志》2012,(9):1741-174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大原则。湿邪为湿温病之主导。"通阳"即宣通阳气,用于湿阻气机,阳郁不伸之证。"不在温"指不是温补之法,而是温通之意。"利小便",非甘淡利湿,而是治疗目的。为使小便通利,需宣畅气机化湿,宣畅气机的过程中脏腑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脏腑功能得到强化。湿温病有病位、脏腑之别,治疗上通过宣降肺气、运代中州、宣上渗下、行气通腑,恢复肺、脾胃、大肠、膀胱气化功能,强化诸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5.
6.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述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源流及发展,其治疗主要针对湿温病,湿困阳气,阳气不得宣散而言。利小便,化湿邪,通阳气即为该法的具体的体现。临证应用时应细心辨证,不可通利太过,以免耗伤阴津。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以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叶天士曾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论治湿温病,而湿温病的发病机制与CHF有一定相似之处。中医学认为,CHF是由心气虚衰而后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停滞,痹阻心阳而发病,结合其疾病特点,可从活血利水通阳、强心利水通阳、健脾利水通阳三方面综合论治,有良好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吴宇金  廖世煌 《光明中医》2020,(13):1974-1975
本文介绍廖世煌教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治疗经验。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廖世煌教授认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中的经典名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能指引治疗岭南地区常见的脾胃湿热证。同时列举了"通阳利小便"法在脾胃湿热证的应用思路,通过宣上、运中、渗泄三法同用,以分解湿热之邪,宣通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同时对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思路。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理论,略有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其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其主旨的提出上至秦汉,其后历延诸家,最终由明清温病医家明确提出并发扬延伸。立足于《温热论》《温热条辨》等温病专著,结合《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相关文献,追本溯源,对“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出处原文进行多层次解读,探讨湿温病中“利小便”作为利湿大法的体现,以就近驱邪、分消湿热,从而恢复气机正常运行,达到通阳的目的,并解读四逆散、当归四逆散、茵陈蒿汤、三仁汤等经典方剂,探讨“通阳利小便”的应用演变,归纳总结出“分消走泄”“因势利导”“调畅三焦”等治则,为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辨病性、病位、药性等不同角度分析叶天士治疗湿温病“通阳利小便”法的具体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阳”是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阴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阳”与“阴”对立统一,互根互用。“阳”代表着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现象和功能。“阴”却代表着安静的、抑制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可视的形态和物质。“阳”在人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脏六腑等器官的自身功能即“鼓动”和“气化”作用。而“阴”则是阳得以发挥以上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保障。  相似文献   

17.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9.
小议通阳法之源,《内经》提出解郁思想、《伤寒杂病论》之通阳思想,开通阳法之先河,叶天士在继承的基础上,认为温病通阳以甘淡祛湿为总纲,以甘淡祛湿而达祛湿通阳,其法当应宣通三焦、恢复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20.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对此理解,后世注家说法不一。如宋仁甫曰:“阳虚者.本多痰湿,受寒湿非姜、附、术、苓不能去。”而吴锡璜说:“利阴分之湿寒即所以通阳。”有关温病学教材对此论述亦欠全面。而此对温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请试粗论。“通阳”,主要适用于湿热类温病,对于温热类湿病并挟湿邪亦可同样运用.在湿热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湿与气”盛衰涓长变化的矛盾。湿住粘滞重浊,湿热交混,郁而不化,阻遏阳气运行是湿热类温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因此,通阳是其治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