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的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系统(PNS)损害的临床及肌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MS合并PNS损害的临床及肌电图资料。结果 MS合并PNS损害的发生率为12.5%,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末梢型或神经型根型感觉障碍、根性疼痛、肌肉萎缩,周围神经受损较神经根受损常见。PNS损害并不是每次发病都出现,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短,不影响的疾病的病程及患者的功能障碍。肌电图上表现为存在纤颤波、正锐波,轻收缩时波幅增高、时限延长,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神经电位波幅降低,F波潜伏期延长等。结论 MS患者确实可能有PNS损害,出现PNS损害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常随着病情的好转很快恢复。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与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电生理改变。方法84例MS患者中,对其中16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的MS患者(PNMS组)和68例无周围神经损害的MS患者(NPNMS组)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MS患者中周围神经损害的发生率为19.0%(16/84)。表现为肢体麻木14例(87.5%),肢体无力12例(75.0%),神经根性疼痛4例(25.0%);腱反射减低15例(93.7%),末梢型感觉障碍13例(81.2%),肌萎缩5例(31.2%)。PNM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4.6±12.5)岁]、病程[(39.3±18.3)个月]与NPNMS组[(32.2±11.5)岁、(31.6±17.2)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PNMS组以脊髓型MS(11例,68.7%)多见,NPNMS组以脑型MS(49例,72.1%)多见(均P<0.01)。PNMS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者分别为79.7%、68.7%,F波异常为75.0%;NPNMS组MCV、SCV减慢者分别为7.9%、5.5%,F波异常为5.9%;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经皮质类固醇等治疗PNMS组除2例无效外,其余患者均随病情好转而恢复。结论MS合并周围神经损害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脊髓型MS多见;MS出现周围神经损害不影响患者的预后;部分临床上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MS患者神经电生理也有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对MS周围神经损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产生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病理特点和影响MS累及周围神经的相关因素。方法:33例MS患者,均满足Poser的确定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30名正常自愿受试者作为对照,排除周围神经损害的相关因素,两组分别进行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H反射潜伏期检测,腓肠神经活检,光镜及电镜观察周围神经病理变化。结果:(1)33例MS患者中,9例有根性疼痛,3例有手袜套样感觉障碍,6例不对称性肌萎缩,2例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2)肌电图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运作电位波幅增高,F波及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F波出现率降低。MS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病程及病变部位有关,神经功能缺损越重,病程越长,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波幅降低越明显,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增高越明显;脊髓型MS周围神经受损明显高于脑型;(3)6例患者腓肠神经活检,光镜下可见有髓纤维呈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电镜下以轴索变性为主,髓鞘板层解离及髓球形成。结论:MS是一种以CNS受损为主的脱髓鞘疾病,在部分患者可对同时累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主要发生在脊神经根,远端轴突可继发轴索损害,肌电图是比较理想的可全面评价MS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检测手段,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和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19例病理证实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中7例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和12例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患者进行了常规肌电图,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末端潜伏期测定。结果 发现临床上两组不同点是前者产后者长;肌电图提示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第一组较第二宽,去除多相波后更明显,部分合并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和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19例病理证实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中7例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第一组)和12例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患者(第二组)进行了常规肌电图、正中神经和胜后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末端潜伏期测定。结果发现临床上两组不同卢、是前者病程较后者长(P<0.01);肌电图提示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时限第一组较第二组宽,去除多相波后更明显(P<0.01),部分合并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提示,第一组可见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结论对临床上有典型的肌病症状、电生理为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或单纯神经源性损害应考虑脂质沉积性肌病的可能,肌肉和周围神经活检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 (CO)中毒对周围神经的损害。方法 对 2 1例急性CO中毒患者 ,总结其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征。结果 肌电图结果显示 :受损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结论 中毒是周围神经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合并神经传导检测(NCS)异常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以及病因探讨.方法 收集2005年1月到200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房收治的DM或PM确诊病例175例,对其临床和NC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5例患者中,NCS异常者66例,其中明确的周围神经病32例(48.5%),不能肯定为周围神经损害者34例(51.5%).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DM或PM患者恶性肿瘤(3/32,9.3%)、其他免疫病(6/32,18.8%)的发生率较无周围神经损害的DM或PM患者(4/109,3.7%;7/109,6.4%)有明显增加(X2=13.653,P=0.003).结论 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DM或PM患者恶性肿瘤、其他免疫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NCS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提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合并神经传导检测(NCS)异常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以及病因探讨.方法 收集2005年1月到200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房收治的DM或PM确诊病例175例,对其临床和NC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5例患者中,NCS异常者66例,其中明确的周围神经病32例(48.5%),不能肯定为周围神经损害者34例(51.5%).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DM或PM患者恶性肿瘤(3/32,9.3%)、其他免疫病(6/32,18.8%)的发生率较无周围神经损害的DM或PM患者(4/109,3.7%;7/109,6.4%)有明显增加(X2=13.653,P=0.003).结论 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DM或PM患者恶性肿瘤、其他免疫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NCS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提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CO)中毒对周围神经的损害。方法 对21例急性CO中毒患者,总结其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征。结果 肌电图结果显示:受损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结论 中毒是周围神经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病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3例干燥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病者的临床表现,并行胫神经活检、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3例患者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较为明显,其中1例损害较重,并且有轴索变性、神经营养血管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干燥综合征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可能与血管缺血、血管炎有关,早期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及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