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盖洪伟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60-1961
目的 分析扶正化瘀胶囊联合a-2a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取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同时每周一次皮下注射a-2a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对照组每周一次皮下注射a-2a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同时口服常规用药肝泰乐,在应用干扰素同时两组均有应用维生素B4及鲨甘醇升白细胞治疗,必要时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疗程48周.结果 通过对HA及无创瞬间肝脏弹性试验的结果分析,扶正化瘀胶囊联合a-2a聚乙二醇干扰素组比a-2a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肝泰乐组对改善肝脏纤维化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已成为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经典药物,近年又发现它还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机制研究,抗肝纤维化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苦参素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肝纤维化与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将52例慢性乙肝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苦参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改善、HBeAg、HBsAg以及HBV-DNA阴转、CD4+、CD8+以及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BeAg、HBsAg以及HBV-DNA阴转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CD4-T及NK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苦参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配伍合理,疗效肯定,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肝纤维化以及细胞免疫状态,减轻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CHB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CHB患者280例(CHB组),分为稳定组(114例)和活动组(16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FN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B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4.54±36.28) ng/L比(26.43±12.01) ng/L和(84.87±45.24) U/L比(27.44±11.52) U/L,P<0.05].稳定组、活动组血清IFNγ和ALT水平分别为(54.21±21.33) ng/L、(32.64±15.59) U/L和(164.57±41.25) ng/L、(93.26±41.55) U/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血清IFN 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1).CHB活动期患者治疗后缓解患者(126例)和未缓解患者(40例)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76.24±31.16)、(169.15±39.46) n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B患者中存在血清IFN γ水平的高表达,升高的血清IFNγ水平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肝损伤,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成为CHB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相关炎症指标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CHB患者102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患者行肝脏瞬时弹性硬度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纤维化组(18例)、轻中度纤维化组(32例)、重度纤维化组(20例)和肝硬化组(32例),对其系统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LR)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SII水平高于轻中度纤维化组、重度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无纤维化组患者SII水平高于重度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SII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其他相关炎症指标缺乏相关性。SII在预测肝纤维化和预测重度肝纤维化、肝硬化中的AUC具有统计学意义(AUC=0.675、0.643,P<0.05)。结论相对于NLR、PLR、MLR等常规相关炎症指标,SII与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且诊断价值不高,临床上须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使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探讨使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维持明显疗效的最长疗程。方法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38例,C基因型51例,测定两种基因型患者中使用干扰素-α6、12、18、24个月(分别为6、12、18、24个月组)疗程的血清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状况,比较两种基因型患者中使用干扰素-α不同疗程组以上指标的变化及两种基因型患者之间以上指标的总体差异。结果(1)B、C基因型乙型肝炎患者18个月疗程组的血HBV-DNA、ALT水平均明显低于6、12个月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6、12个月组。(2)疗程24个月组与18个月组相比,两种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基因型患者24个月组血ALT水平仍明显低于18个月组,HBeAg血清转换率仍明显高于18个月组;C基因型患者血ALT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率在24个月组与18个月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B基因型患者总体HBV-DNA水平、ALT水平均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总体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结论(1)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个月疗程时干扰素-α的抑制病毒复制、抗肝脏炎症及免疫调节效应均较6、12个月疗程时疗效继续明显增加。(2)干扰素-α对B基因型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总体优于C基因型患者。  相似文献   

7.
张平  刘娅  盛会萍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428-1429
乙型肝炎(乙肝)导致肝纤维化,而进展性肝纤维化又可导致肝硬化。γ-干扰素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苦参素亦可干预肝纤维化发展。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对防治肝硬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本院近年来应用γ-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必经阶段,其早期诊断和评估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目前,肝活检依旧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近年来无创评估方法被广泛研究。血清学和影像学作为HBV患者肝纤维化无创评估的方式,本文对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α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已成为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经典药物,近年又发现它还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α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机制研究,抗肝纤维化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FN)_α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可抑制病毒DNA复制和RNA合成,促进病毒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和转运及病毒颗粒的成熟和分泌,能促进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增强CTL、APC和NK细胞等的活性。及时应用IFN_α治疗,对于机体阻断HBV感染的慢性化以及随后的病程进展具有积极的疗效,且用改良后的新一代聚乙二醇_IFN_α(PEG_IFN_α)治疗CHB患者,取得了更加不错的疗效。然而,IFN_α有较严格的适应征,其治疗CHB的总有效率至今不超过40%。许多研究表明,HBV的基因型、特定的环境因素和人体的遗传因素是影响IFN_α疗效的主要因素。要提高IFN_α的治疗效果,就必须对以上各影响因素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以改善疗效,指导未来临床合理化或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结合蛋白(Fn)与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性,为其作为评价肝脏纤维化病变的辅助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乙型肝炎患者204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A组)、中度组(B组)、重度组(C组)及肝硬化组(D组),分别有63、60、45、36例。检测患者血清中Fn、TBA(总胆汁酸)、CHOL(胆固醇)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包括PCⅢ(Ⅲ型前胶原)、CⅣ(Ⅳ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HA(透明质酸)。结果 B组的Fn、TBA分别为(287.24±18.72)U/L、(58.02±9.48)μmol/L,明显高于A组〔(258.79±14.57)U/L、(19.96±5.17)μmol/L,P0.05〕;而B组的CHOL为(3.98±0.67)μmol/L,明显低于A组〔(4.32±0.78)μmol/L,P0.05〕;随病情的加重,C组、D组Fn、TBA水平进一步升高,CHOL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肝脏纤维化指标PCⅢ、CⅣ、HA、LN水平均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Fn与PCⅢ、CⅣ、HA、LN均呈正相关(r为0.398~0.502,P0.05)。结论 Fn与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反映肝纤维化病变进展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糜酶浓度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层粘蛋白(LN)、Ⅳ型前胶原(C-Ⅳ)等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及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65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后常规病理检查,取一部分肝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肝组织中糜酶浓度,同时采血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观察不同的纤维化分期(S1~S4),其肝组织中糜酶浓度。[结果]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与HA、PⅢP、LN、C-Ⅳ呈正相关性(r=0.227~0.251),P﹤0.05;慢性肝炎纤维化分期重的S3和S4患者,其肝组织中糜酶浓度(S3 S4=(38.3±25.6)ng/mg)明显高于纤维化轻的S1和S2患者(S1 S2=(6.8±4.9)ng/mg),P﹤0.01。[结论]肝组织中糜酶浓度可能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HBVM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接种以来 ,山东省人群中乙肝感染指标和感染模式的变化情况 ,为评价疫苗免疫预防效果 ,制订乙肝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全省 11个县 (市区 )的 74 19人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 ,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其乙肝血清学指标。结果 :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2 8.2 1%。 HBs Ag、抗- HBs总阳性率分别为 5 .0 5 %、 4 5 .2 6 % ,其中未接种组为 5 .88%、 36 .14 % ,接种组为 2 .96 %、 6 8.4 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抗 - HBs阳性率城市均高于农村 (P<0 .0 1)。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提高抗 - HBs阳性率 ,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率 ,是控制乙肝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及HBs Ag定量水平与肝脏纤维化进展的相关性,了解HBV-DNA及HBs Ag对预测肝纤维化进展的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患者243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A组,78例)、中度组(B组,70例)、重度组(C组,52例)及肝硬化组(D组,43例),分别检测其HBV-DNA、HBs Ag、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B、C、D 3组HBV-DNA、HBs Ag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HBs Ag、CⅣ、HA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D组HBs Ag、CⅣ、HA、LN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HBV-DNA与CⅣ显著正相关(r=0.368,P0.05),HBs Ag与CⅣ、HA、LN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97、0.418、0.365,P0.05)。结论 HBs Ag水平与CⅣ、HA、LN等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反映肝纤维化病变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方亮  张敏燕 《现代医院》2012,12(8):72-7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并评估血清HMGB1水平在乙肝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68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的患者按照病理组织学评分分成三组,即无纤维化组(S0)、低纤维化组(S1~S2)及高纤维化组(S3~S4)。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MGB、ALT水平及HBVDNA滴度,并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ALT、HBV-DNA及肝脏纤维化间的关系。结果低纤维化组及高纤维化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无纤维化组,而低纤维化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高纤维化组,且血清HMGB1水平是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示血清HMGB1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cut off值为68 pg/ml,特异性为79%,敏感性为55%。结论血清HMGB1水平可作为乙肝脏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HA、CG浓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缬沙坦80mg/d,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GF-β1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CG浓度。[结果]治疗组经缬沙坦治疗血清TGF-β1、HA、CG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TGF-β1、HA、CG浓度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通过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HA、CG浓度,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夫韦酯(ADV)联合扶正祛淤治疗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0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ADV治疗,治疗组给予ADV联合扶正化瘀治疗,疗程为1年。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测定血清肝纤维化(PCⅢ、Ⅳ-C、LN、HA)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PC-Ⅲ、IV-C、LN、H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ADV联合扶正化瘀治疗CHB能够阻止或改善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前S1抗原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1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81份、尿液63份和唾液67份,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用斑点杂交法测HBV-DNA。结果显示前S1抗原在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3%、39.7%和34.3%,与其它指标平行存在,血清中前S1抗原滴度与尿液及唾液中前S1抗原检出率呈正相关。提示前S1抗原可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中检出,与HBeAg、前S2抗原和HBV-DNA良好相关,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HBVx-D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对155例急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x-DNA进行检测。结果:乙肝患者血清和PBMC中HBVx-DNA阳性率分别为10.3%(16/155)、5.8%(9/155)。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轻度、慢性乙肝中度、慢性乙肝重度、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和PBMC内HBVx-DNA阳性率分别为0%、0%、20.8%(5/24)、17.9%(5/28)、17.1%(6/35)和0%、0%、8.3%(2/24)、10.7%(3/28)、11.4%(4/35),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5)。血清HBVx-DNA(+)组和HBVx-DNA(-)组PBMC的HBVx-DNA阳性率为25.0%(4/16)和3.6%(5/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组和HBeAg(-)组血清和PBMC内HBVx-DNA阳性率为14.0%(15/107)、7.5%(8/107)和2.1%(1/48)、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和PBMC均可表达HBVx-DNA,HBVx-DNA表达水平与HBV复制水平、病情活跃程度有关。对HBVx-DNA(+)患者宜跟踪观察,以早期发现有原发性肝癌倾向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