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3例口服米非司酮200mg/d,连续3d,并加服自拟宫外孕2号方;对照1组30例给予甲氨蝶呤50mg/m^2单次肌肉注射;对照2组32例口服米非司酮200mg/d,连续3d。监测血β-HCG水平及包块变化情况,记录β-HCG降至正常和包块消失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84.85%,与对照1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2组的6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β-HCG复常时间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于对照2组(P〈0.05);治疗组包块消失时间少于两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于对照1组。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中药疗效与甲氨蝶呤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结合中药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用米非司酮加中药;对照组20例,单用中药。结果:治疗组成功率87.5%;对照组65.0%,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米非司酮加中药保守治疗疗效肯定,方法安全,应用简便,副作用小,病人易接受,并可保留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4.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彩凤 《光明中医》2006,21(8):18-19
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又不影响生育功能的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40例患者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观察组)、33例患者单纯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减少住院日,提高治疗成功率(P<0.01).结论: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高、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用米非司酮配伍中药口服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经临床诊断为异位妊娠(1),腹腔内出血不多(B超下后穹窿液暗区<20mm),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00mol/ml,肝肾功能正常,愿意接受保守治疗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3组一般资料(年龄、停经天数、怀孕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观察组第1天上午空腹日服米非司酮(上海华联制药厂生产)300mg,第2、3天上午各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50mg;同时第1…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门诊异位妊娠的可行性。方法 63例异位妊娠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并配合中药宫外孕Ⅱ号方,观察疗效。结果 63例异位妊娠患者中9例转行手术治疗,54例保守治疗成功,治愈率85.7%。结论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保守治疗门诊异位妊振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用法简便,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汪萍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60-2260
目的探讨中药宫外孕Ⅱ号方配合甲氨喋呤配伍米非司酮对异位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1-01~2005-03确诊为异位妊娠并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两组,即Ⅰ组甲氨喋呤化疗50mg/m~2肌注,一日疗法,同时米非司酮150mg顿服,共服5d,有包块者给予中药(宫外孕Ⅱ号方)煎服;Ⅱ组单一甲氨喋呤化疗组50mg/m~2肌注,一日疗法。同样有包块者给予中药(宫外孕Ⅱ号方)煎服。结果甲氨喋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高于单用甲氨喋呤化疗组,用药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宫外孕Ⅱ号方配伍甲氨喋呤及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我们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24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4例,均为2001年10月~2005年11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年龄最小19岁,最大42岁;停经5~7周17例,7~8周5例,9~10周2例;阴道出血时间最短3天,最长20天;腹痛最短2小时,最长10天;未婚5例,已生育1~2胎19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药流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利用药物终止早期妊娠但药流不全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给予口服氧氟沙星片和米非司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7天后观察宫内残留物排出情况和阴道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89例(89.0%),对照组治疗成功75例(75.0%),治疗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药流后流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流血量较月经量少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对药流不全者进行治疗,能够促进宫内残留物排出,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MTX)联合中药方剂在治疗稳定型输卵管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稳定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采用米非司酮和MTX联合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米非司酮和MTX治疗,对比两组3周内包块缩小和血β-HCG下降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包块缩小和血β-HCG下降、经阴道排除蜕膜管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与MTX联合中药方剂明显提高治疗稳定型输卵管妊娠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中药———理气补气中药组方与单纯补气中药对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主要观察了 4 0只SD大鼠 ,经过 5周的大强度训练以及理气补气中药或补气中药治疗后 ,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白细胞介素 6浓度的变化 ,以及体外实验时 ,实验动物血清对正常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大鼠经过 5周的大强度训练后 ,被断头处死 ,收集血清、外周血和脾脏单细胞悬液并分别测定。结果 :强化训练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 6的浓度显著升高 ,NK细胞的数目和活性 ,以及T细胞亚群CD4 /CD8 细胞比例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体外实验强化训练组大鼠的血清对正常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理气补气中药可以显著提高强化训练组大鼠的T细胞亚群CD4 /CD8 细胞比例 ,NK细胞的活性 ,显著降低强化训练大鼠的血清对于正常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抑制作用。补气中药可以显著提高T细胞亚群CD4 /CD8 细胞比例 ,增加外周血中NK细胞的数目 ,显著抑制长期跑台训练引起的白细胞介素 6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治以益气养血活血、燥湿祛风止痒法,当归六黄汤化裁内服,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对照组37例,内服西替利嘻外用药相同,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比单纯西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常禧  符俊祖 《广西中医药》2000,23(6):13-13,15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 ,静脉滴注川芎嗪200mg/d ,654 -220~30mg/d ;同时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5天 ,观察症状、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60例中 ,显效32例 ,有效2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3 33%。治疗前、后对比 ,全血高切、低切粘度 ,血浆粘度及神经传导速度经t检验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可明显改善其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痤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匡药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痤疮79例,单用针刺治疗痤疮65例。结果 针药组治愈率89.87%,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表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nm CA)的临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09年5月间收治的80例尖锐湿疣(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设为A组)40例微波治疗配合中药消疣扶正汤(自拟方)辨证施渖;对照组(设为B组)40例单纯微波治疗。治疗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复发情况。结果中药配合微波治疗比单纯微波治疗临床复发率低(P〈O.05)。结论中药配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cA)患者,降低临床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异位妊娠是危及育龄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们采用口服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早期异位妊娠108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石丽莉 《北京中医》2003,22(1):17-18
笔者自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采用纯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 5 0例 ,效果满意 ,并与氯喹治疗 2 8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2例 ,女5 6例 ;年龄 9~ 5 5岁 ,平均 32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5年。皮损每年 4~ 5月份开始发生 ,10月份以后逐渐好转或完全消退。其中新发者 5 2例 ,既往有发病史者 2 6例。1 .2 诊断标准按《临床皮肤病学》中多形性日光疹诊断标准[1] 确立诊断。并与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痒疹、红斑狼疮等皮肤病相鉴别。皮损局限于暴露部位 6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