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旨在阐述白细胞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所起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脑卒中患者250例,根据白细胞计数高低分成白细胞增高组和白细胞正常组,并按卒中性质、卒中部位、血肿大小、梗塞面积、以及近期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P〈0.005),而且血肿体积越大、梗塞面积越大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P〈0.050)。结论白细胞在脑卒中的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卒中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越差(P〈0.050),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CK-MB值将病人分为低、中、高组,测定、统计每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CK-MB值,并分析确定各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CK-MB值的相关关系。结果各组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严重程度评估和结果预测。方法对200名CAP患者评估临床变量和肺炎严重指数(PSI),同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NT-proBNP,按照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评价这些指标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结果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随着C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1)。死亡患者中NT-proBNP浓度与存活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SI评分组合,NT-proBNP浓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CRP、血沉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 NT-proBNP可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测结果有效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探寻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衡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积分的三分位间距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Gensini积分0~3.00分(CHD1)组74例,Gensini积分3.01~32.67分(CHD2)组73例,Gensini积分32.68~180.00分(CHD3)组73例。应用方差分析研究白细胞计数在三组中的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Gensini评分与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计数与Gensin评分有统计学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积分独立相关,其偏相关系数为0.223,P=0.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外周血白细胞或白细胞分类作为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被认为是炎症性疾病的简捷生物学标志物,中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多种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UC患者,以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MLR,并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Mayo评分、UCE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UC的效能。结果:UC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与轻度患者相比,中重度UC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显著升高(P 0. 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 0. 05)。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与CRP、ESR、Mayo评分、UCEIS评分均存在正相关性,淋巴细胞计数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性(P 0. 05)。Cut-off值为0. 470时,NLR诊断UC的敏感性为0. 613,特异性为0. 857,AUC为0. 731(95%CI:0. 636~0. 827); cut-off值为0. 439时,MLR诊断UC的敏感性为0. 629,特异性为0. 810,AUC为0. 726(95%CI:0. 630~0. 822)。结论:NLR和MLR在UC患者中升高,且可反映疾病活动状况,有望成为诊断和评估UC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白细胞亚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779例出现症状后72 h内入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调查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亚型计数与初始中风严重程度和3月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总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患者入院时脑中风程度越严重(P0.001);相反,淋巴细胞计数越少,3月后功能预后越差(OR=0.706,P=0.02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检测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0.25×10~9/L)的最常见原因.新近有人认为腹水的中性粒细胞增高而腹水细菌培养阴性是由于细菌培养技术不敏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或中性粒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外周血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其受体(G-CS-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63例初发甲亢患者、22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控制的甲亢患者及43例正常人外周血中G-CSF和G-CSFR的表达水平,分析粒细胞计数与G-CSF水平及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三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甲亢组和甲亢控制组血清G-CS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各组中G-CSF和G-CSFR与白细胞计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甲亢患者外周血中G-CSF水平是升高的,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肺结核(PTB)与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为PTB患者111例(PTB组)及细菌性CAP患者120例(细菌性CA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比较NLR与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实验室指标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CAP组NLR、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RP水平明显高于PTB组,淋巴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明显低于PTB组(P<0.05),两组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中当NLR=4.75时,其鉴别PTB和细菌性CAP的敏感性为71.9%,特异性为65.0%,且NLR曲线下面积(0.702,95%CI:0.630~0.773)显著大于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RP、ESR。结论 NLR在PTB和细菌性CAP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炎性指标(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RP及ESR),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疾病分期分为慢性期组34例、亚急性期组31例及急性期组3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1)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4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 4组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P0.05),而对照组、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受试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情进展有关,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病例:例1:患者,女,73岁,因头痛就诊于神经内科,颅脑CT示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幼稚粒细胞占20%,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占4%,红细胞计数4.2×109/L,血小板计数44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为0,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转血液内科,经用羟基脲、干扰素、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及对症处理.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表达及探讨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80例行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VAP将其分为VAP组78例与非VAP组302例;选择同期50例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记录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情况。分别比较3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的差异以及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与CPI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非V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VAP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显著升高(P0.05);抗感染治疗3 d、7 d后,VAP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WBC水平及CP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r=0.78,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5.83为界限时,诊断V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和89.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CI 0.786~0.903)。结论:V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呈高表达,其可作为早期诊断VAP的有效指标,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对于判断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危重症患者炎症因子及凝血因子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0年2月3日至2月27日收治的19例NCP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mmer)、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心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给予抗病毒、抗炎、抗凝等治疗,并全程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NCP危重症患者早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Hs-CRP、PCT、cTnI、NT-proBNP、D-Dimmer、PT、APT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发展为危重症时,淋巴细胞计数、Fib降低(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PCT、D-Dimmer、PT、APTT、INR均升高(P<0.05),极少部分患者cTnI、NT-proBNP无异常。治疗好转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PCT、D-Dimmer、PT、APTT、INR均降低(P<0.05)。D-Dimmer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76,P=0.01),与LDH(r=0.52,P=0.00)、hs-CRP(r=0.38,P=0.00)、白细胞总数(r=0.62,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r=0.61,P=0.01)、PCT(r=0.44,P=0.01)、CK(r=0.41,P=0.005)、NT-proBNP(r=0.48,P=0.003)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r=0.47,P=0.04)、PCT(r=0.49,P=0.03)与死亡呈正相关。NCP危重症患者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高,好转患者各项评分明显降低。结论NCP患者危重症时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合并细菌感染增加死亡风险,根据D-二聚体变化给予适量抗凝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适时的抗感染治疗及激素应用和全程的心理疏导对NCP危重症患者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前认为炎症可能在冠心病发病及恶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 ,探讨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 5 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2 5例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2 9例。根据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组 :第一组 (9例 ,BraunwaldⅠ级 ) ;第二组 (8例BraunwaldⅡ级 ) ;第三组 (12例BraunwaldⅢ级 )。选择 12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结果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由第一组到第三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是逐渐升高的 ,且第一组与第三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是激活的 ;随着不稳定心绞痛病情的加重 ,外周血白细胞活性也是增加的 ,白细胞活性状态与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常规参数的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转归不同,815例急性脑出血(ICH)患者被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并以8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血常规主要参数(包括WBC、NEU、NEU%、RBC、PLT、PDW、MPV)在组间的差异,计算优势比,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探索血常规参数判断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回归模型,并初步评估其预测效率.结果 WBC、NEU、NEU%、RBC、PLT在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WBC、NEU、NEU%分别在对照组、有效组和无效组中逐渐增高(P<0.01);脑出血组的PLT、RBC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无效组PLT较有效组减低幅度更大(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PLT、NEU以及患者年龄是急性脑出血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结论 急性脑出血发作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且变化幅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是临床上判断ICH预后常见而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并分析AECOPD病人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42例AECOPD患者,检测其在治疗前及使用抗生素后10~14天的CRP水平,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在急性加重期CRP水平明显升高(57.224±54.86552 mg/L),而治疗后迅速下降(10.3976±15.1405 mg/L),其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CRP与预后具有正相关,抗感染疗程及住院时间有随CRP增高而延长趋势.结论 CRP检测对COPD急性加重期感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与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51例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与347例肝硬化未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及白细胞计数。结果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细胞计数不同的患者出血率有差别(P<0.05),大于正常值的患者出血率高。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及白细胞计数高于未出血患者(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相对值(OR=1.074,P=0.000)和白细胞计数(OR=1.112,P=0.000)与出血呈正相关。结论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细胞计数为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方钊  蒋学俊  陶波  鲁明  刘浙波 《心脏杂志》2018,30(5):517-519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 方法 冠心病的患者25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32例,另取5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并计算NLR,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NLR及其他炎性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AP组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 9.398,95% CI 1.352~3.934,P<0.05)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NLR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53,P<0.05。 结论 NLR与冠心病相关联,而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24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确诊的2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有过敏史者占37.5%,过敏诱因者占25%.腹痛(87.5%)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为(4.59±3.69)×109/L.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粒细胞.激素治疗可在1 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提示作用,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优于饮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变化,探讨了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87例,其中肝硬化腹水无SBP患者45例,肝硬化腹水SBP患者42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结果]肝硬化SB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为(26.57±4.18)%,显著高于非SBP患者的(11.62±2.37)%(P0.01)。肝硬化SBP患者与非SB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肝硬化SBP患者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SBP患者(P0.01)。肝硬化SB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Child-Pugh评分A、B、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显著高于有效组(P0.01),患者治疗后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检测诊断肝硬化SBP的敏感性为95.2%(40/42),特异性为93.3%(42/45),阳性预测值为93.0%(40/43),阴性预测值为95.5%(42/44)。[结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显著升高,其有望用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疗效判定以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