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诊余缀谈     
<正> 五行生克反映了五脏之间有胜有复,亦化亦生,亦反映了脏腑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协调制约的关系。若制化关系失调,以五行子母相及、相乘、相侮等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内经》之旨,纵论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依五行定五藏之气的盛衰,阐明疾病的生克乘侮传变与不必治于传;按五行互藏,分类脏病廿五变;循五行主时节律,详述脏腑病证逆从。均可丰富中医病机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亢害承制论”最早出自《内经·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说明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克有制,有克制才能生化,若无克制,势必亢而为害,生化败乱,大病生矣。后世医家对此颇多发挥。唐·王冰注日:“亢者过急也,物恶其极。”王氏认为“亢则害承乃制”是说明自然界六气过亢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火气过亢则大旱,水气过亢则大涝,引起自然灾  相似文献   

4.
亢害承制理论首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五运六气学说阐述自然界气候的内在调控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后世医家联系自然现象及人体五脏系统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将其用于解释人体疾病时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临床,指出疾病本质与其外在表现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假象。依据亢害承制之理,以平其所复,扶其不胜,遵《黄帝内经》治病求本之法,可谓中医临证辨治之捷径。  相似文献   

5.
"升降出入"浅析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刘建新(3242000)《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既是生命运动的重要形式,升降出入失常既可导致疾病,而疾病的发生亦无不存在着升降...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藏象理论"以象测藏""取象比类"及"五行制化"的认识,我们提出"以象补藏"的观点,以"五行互藏"理论为指导,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五行"象"属性(金、木、水、火、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五行藏象系列疗法。基于前期对四象脾土模型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针对四时六气脾胃枢机主事阶段不同体质状态人群的五行偏颇,依据"五行之人应五象疗法"的原则,选择相应方案实施治疗,达到"以象补藏"和五脏防治疾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据《难经》之旨 ,以五行互藏阐述五脏的色、臭、音、液 ;用五行生克乘侮论脏腑病机五行传变和脉象、俞穴十变 ;延伸了五行确立的治则治法 ,这些内容均可丰富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8.
从五行学说探讨气虚发热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属内伤疾病范畴,其病机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笔者欲从五行学说出发来探讨气虚发热之病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亦称“五材”。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物质间的运动变化而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亦受到其深刻的影响,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五行学说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是祖先们用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诸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之法则的一种学说。它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现象,并且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正如《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正是存在着这种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人体才能维持平衡与协调,临床诊断及治疗才能得以相应的指导。根据《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疗原则,结合母子脏腑关系,以临床…  相似文献   

10.
"五行胜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理论的正确理解与否不仅关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对于"五行胜复"的原因,应当摈弃五行循环论的解释方法,一切从临床出发,注重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用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认识。对于"五行胜复"的正确理解应当集各家之所长:五行既不可无亢,也不可无制;亢而有制则生化有常,亢而无制则必害生命。其中五行胜复之外在表象又有"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之不同。  相似文献   

11.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当时热性病流行,而医界又拘泥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方,滥用温燥药物,为此,他根据《内经》有关热病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说。并以“亢害承制”学术思想分析疑似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它是五行学说内容之一,说明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五运六气的相互承制,是保证事物协调平衡,维持正常运动的关键。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此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过亢则害物,承制则生物的理论,联系人体脏腑生理和病理现象,既论其常,也述其变。  相似文献   

12.
戴永生教授为全国名中医及贵州省名中医,第五批及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肝胆脾胃疾病的诊治50余年,尤其应用五行辨治学说治疗疾病,具有很高的造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我国高发疾病,本文通过对戴永生教授应用五脏生克制化的五行辨证思想对本病治疗的梳理,为中医治疗慢性乙肝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 四、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中医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类天气的总称。五运六气,亦是中医气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它是古代科学家解释自然界变化,及其对万物生长发展过  相似文献   

14.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升降出入正常,人体就安康,反之就疾病丛生。因此,通过各种手段调畅气机,恢复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就成为治疗疾病的目的之一。在人体内,起承上启下、转输开合作用的部位非中焦莫属,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中的“五行”说,虽然来自哲学,但并非袭用其物质质料的意义,而是把它作为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而加以运用的。“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亦不等同于五种自然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人体脏腑系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机制,为人们防治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作为哲学理论,“五行”说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但在古代医家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并未完全受“五行”框框的限制,而是有所突破的。因而不能把哲学“五行”说的缺陷完全看作中医药学“五行”说的缺陷,二者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亢害承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原文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原属运气学说的内容,说明六气相承制约,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如失于相承,则无所制约,必致过亢为害。……  相似文献   

17.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出自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6首方剂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6个司天之政而设制的,是五运六气方剂中的代表.通过对这6首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发现,这6首方剂的组方体现了因时制方、阴阳配伍、五行配伍的特点.因时制方是把六气变化与四时寒暑的变化结合起来,以药调和顺应四时六气变化,体...  相似文献   

18.
五运六气与福建异常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种学说.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六气指风、热、湿、火、燥、寒六种气象的流转。其演绎方法:一以天干(甲、乙、丙、丁,……)结合五行为主:一以三阴三阳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相火、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结合地  相似文献   

19.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与配合子午流注,是祖国针灸医学治疗规律体系之一,其源自内经,把人身十二经重要各穴,配合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上,由手不过肘,足不过膝,选择出六十六穴,掌握五腧、五行、五运六气的错综变化,推数以观象,观象以记数,考查时气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更掌握阴阳对立,矛盾统一的规律,以按时取穴,辨证施治。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  相似文献   

20.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起源于上古五行、六府等文化,虞舜之时的六府就是五行的雏形,在夏启时期,五行概念已经形成,在周时提出了五运、六气的概念,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期间融汇阴阳学术,至西汉初期或之前形成了完备的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并记载于《黄帝内经》中。这符合文明发展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