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本文主要依据古今文献就急性胰腺炎病名,从其证候特点、疼痛部位、病理特征、变证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其与中医"腹痛""胁痛""胃脘痛""膈痛""脾心痛""胃心痛"等病证相关。但从临床特征、病理及证候规律分析,急性胰腺炎应归属于中医"结胸"范畴,重症可归于"厥脱"范畴。  相似文献   

2.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等范畴。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认为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温阳益气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从肾论治心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吴耀南教授治疗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详细论述其提出的"五脏六腑皆令胃病,非独胃也"的独特学术思想及其创立的"治胃要治心""治胃要治肺""治胃要治肝""治胃要治脾""治胃要治肾""治胃要治胆""治胃要治肠""治胃要治膀胱""治胃要治咽""治胃要治腰"的系列理论和治法用药。  相似文献   

6.
心病从脾(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认为:“心胃同病”。从心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愈心的实践性,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及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等方面探析说明心病应重视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7.
临床现许多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术后胸闷胸痛仍不缓解,张铁忠教授衷中参西,对冠心病辨治独具匠心。从六郁,即气、血、痰、湿、食、热之郁滞辨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各种不适症状,探讨冠心病的中医六郁理论相关性,从六郁阐述冠心病病机,总结了从六郁辨证治疗冠心病,由传统的活血化瘀转到"心胃同治""痰瘀同治""身心同治"以更好地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不断发展成熟,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理论将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康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这和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不谋而合,对当今骨科疾病的预防、治疗、愈后、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医护人员应秉承"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传""病后防复"的治疗理念,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贯彻执行"治未病"的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胃肠病是临床常见功能紊乱性心身疾病,症状随情绪变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大多从肝脾论治,忽视了心在情志方面的影响,临床疗效欠佳。心胃相关理论源远流长,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将对功能性胃肠病从"心胃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何明倩  陶琳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67-137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科常见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其应归属"吐酸""嘈杂""食管癉"范畴,该病病位在食管和胃,临床多从脏腑辨治,但该病与三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上、中、下三焦,三焦逆乱、清浊失调致病,本文将从三焦病机及三焦治疗角度对GERD进行阐述,并浅析脏腑辨治与三焦辨治异同,为临床从三焦辨治胃食管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柴可群  王德玉 《陕西中医》1991,12(9):407-408
本文从胆与胃的生理、病理方面探讨了胆胃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实际,阐述了在胆、胃系疾病诊治中重视胆胃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双心医学主要研究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互相影响和转归,强调在心脏病治疗中加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治疗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时,中医有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从肝治心与双心医学不谋而合。肝心两脏五行相生、经络相连、功能相用、情志相调,故从肝治心,可达"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彰显其在双心医学中的辨治优势。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病因很多。"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后世医家对其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诸多方面不断继承、深化和发展,成为失眠证治一大方法。本文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其辨治失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今后深入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其相关内容散见于"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各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主导下,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更加重视"治痰为先"的思想。故将从中医学痰邪致病的病机特点及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即炎症与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心肌纤维化等相关性出发,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高其治疗的针对性,彰显中医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5.
李明  丁艳亭  王新佩 《河南中医》2013,33(8):1197-1198
心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在经络联系方面,二者在脏腑相关经脉、脉络分属、经筋分布方面关系密切;在功能联系方面,二者间有五行相生、血脉、宗气等联系.临证时仲景将心胃相关理论应用于神志疾病中阳明内热、阳明湿郁、胃虚饮停、胃虚湿滞、胃虚痞烦、胃虚血弱等证型及胸痹杂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孤束核与心胃相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是指心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心胃相关理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深入探讨内脏感觉的初级传入中枢-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htary Tract,NTS)在心胃相关中的作用,可为心胃相关理论提供现代神经生物学依据,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痛""痞满"等病证。本文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毒热、气火观理论等方面综述其中医病机;从气血辨证、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从溃疡分期、胃黏膜征象、胃动力、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胃肠黏膜细胞因子及电镜检测等现代医学指标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复杂,辨证困难,临床治疗可根据具体病机和证候,结合相关客观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医理论,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五行相生、功能相关,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现代研究亦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胃病之间相互联系,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病及胃、胃病及心或心胃同病.临床治疗胸痹、心悸、慢性心衰等心脏疾病时,常兼顾调理脾胃,或者心胃同调,临床获效满意.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心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肾相关"理论的文献研究与有关论述,并从生理基础及病理基础方面对"心肾相关"理论的中医内涵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心、肾两脏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2DM合并NAFLD)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方面的表现。通过对中医典籍的阅读及分析,发现中医"脾瘅"理论与T2DM合并NAFLD有诸多相似之处。从病名、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讨论脾瘅与T2DM合并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脾瘅"理论从"异病同治""无症论治""治未病"出发,阐述T2DM合并NAFLD的特色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