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有着丰富的情志致病理论 ,充分挖掘《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理论对情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整理将《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归纳为 :特异性、同一性、危笃性、多变性、兼夹性五种。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内经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对疾病治疗发挥辅助作用,笔者对《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饮食、起居、情志、劳作等进行阐述,旨在对现代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治神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五脏藏神理论是《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的核心,基于该理论辨治情志疾病对于中医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述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思想的认识,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人体内外环境的诸多因素为依据阐述情志疾病的发病学特点,其中关于脏腑功能、气血营精对情志的主导影响,四时阴阳、五运六气对情志的相关作用,外邪侵袭、饮食因素,以及体质和情志的关系等论述表明了《黄帝内经》对情志疾病的发病学认识是基于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的中医发病学系统,因此,对情志疾病的论治必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涉及情志病的条文,对情志病致病机制的认识还是相当系统的,本文将从情志病的现状,从《黄帝内经》中探究情志病的必要性,结合《黄帝内经》研究情志病的框架来探讨《黄帝内经》对我们现代生活及中医情志文化的深远影响,对我们现代的疗法起到启示作用,对促进我们认识生活的健康理解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杨万福刘峰*甘肃临夏解放军第七医院(731100)主题词《黄帝内经》中医病机情志血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医和中医共同重视。鉴于血淤证在许多疾病中的广...  相似文献   

7.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9.
苏春香  王琦  杨晓玮 《光明中医》2012,27(10):1956-1958
《黄帝内经》中蕴含有丰富的情志护理思想,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机制及情志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加强对古籍中有关情志护理资料的整理分析,以推动本土化的心理护理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介绍张重华教授诊治耳鼻喉科情志性疾病的经验。张教授重视经典,推崇《黄帝内经》,并以此为基础,认识耳鼻喉科情志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各个方面,建立耳鼻喉科情志疾病的综合治疗模式。强调治疗过程中当守方与变方,坚持辨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黄帝内经》情志致病反思中医心理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淑琴  赵丹 《吉林中医药》2009,29(8):727-728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通过探究《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的内容,简要叙述了情志的产生机理与致病的原因。同时,对情志疾病的治疗,总结出情志相胜、移精变气、暗示等五种心理治疗方法,加以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肺主治节"中医传统理论基础,分析"治节"中的"节"与人体的"关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体"关节"的正常功能维持与"肺"密切相关,一旦肺失宣肃,肺主治节功能失常而引发骨关节的病症。情志致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忧伤肺","焦虑、忧郁"情志引起肺的功能受损,引起骨关节疾病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喜胜忧"的方式疏导患者的情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黄帝内经》指出,情志与五脏气血密切相关,脏腑气血是情志变化的物质基础。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当前对抑郁症发病的认识,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是由于气血亏虚,气机逆乱,损伤脏气,影响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所致,而反复刺激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试述中医情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瑛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6-1366
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这已被医学界所公认。祖国医学宗典《黄帝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这个气字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病理变化。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变化的一种生理反应。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  相似文献   

15.
谈《黄帝内经》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京玉 《吉林中医药》2009,29(8):649-650
《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形神统一养生、四时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房事养生等几方面的养生思想研究探讨,在养生健身、防老长寿方面得到启示与指导。《黄帝内经》将养生置于首位,实具至理。  相似文献   

16.
中医"以情胜情"思想与现代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神与形 (心理与躯体 )之间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这种重视集中在情志上。情者 ,情绪 ,情感也 ;即怒、思、惊 (恐 )、喜、忧(愁 )。中医学把情志致病做为疾病的内因 ,认为任何一种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干扰气机而发生疾病。如《左传》曰 :“哀乐失时 ,殃咎必至。”《管子》曰“忧郁生痰 ,痰固乃死。”都指出情绪失常为疾病之间的关系。随着《黄帝内经》把五志 (即怒、惊恐、喜、忧悲、思 )与五脏功能联系起来 ,形成“五脏五志”学说 ,指出情志过极可导致五脏受损而发生疾病 ;反之 ,五脏功能异常也可…  相似文献   

17.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情志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月香 《中医药学刊》2010,(9):1838-1840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