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半夏为有毒中药,古今使用剂量相差甚大,在经典名方研发时难以确定。文献考证后发现,经典名方中半夏的剂量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本着"遵从经典,符合药典"为原则,并结合现代实际应用情况,拟确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7首含半夏的方剂中合理的半夏剂量。通过对这17首经典名方的原书记载、历代演变、现在临床运用及其剂型、服用方法等进行考量,建议半夏厚朴汤与麦门冬汤中半夏剂量15. 0 g,温胆汤和桑白皮汤中半夏剂量6. 0 g,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厚朴麻黄汤、金水六君煎中半夏剂量均为7. 5 g,竹茹汤中半夏剂量6. 7 g,升阳益胃汤中半夏剂量4. 5 g,养胃汤中半夏剂量5. 0 g,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藿朴夏苓汤中半夏剂量均为5. 6 g。  相似文献   

2.
半夏厚朴汤现代临床使用广泛,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中医古籍中半夏厚朴汤的相关文献,分析与考证方剂来源、历史沿革、组成、方义、功能、剂量、炮炙、制法与煎服法等。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259条,涉及中医古籍107部。归纳分析发现半夏厚朴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和生姜5味药物组成。在历代医籍记载中出现厚朴汤、七气汤、四七汤、大七气汤等异名,其方剂组成、制法与煎服法被后世医家沿用,相关方义分析也鲜有争议。半夏厚朴汤中药物使用剂量可按1两折合3 g计算。其药物炮制方式与原方有别,半夏应选择"姜半夏",厚朴为"姜厚朴",其余药物炮制方式遵从2015年版《中国药典》。其主治病证亦有所延伸与拓展,除原方记载的"咽中如有炙脔"症状之外,此方还可用于心痛、胸闷、怔忡等心系病症、呕恶、噎膈、嘈杂等脾胃病证及遗精、淋浊、带下等下焦病证。  相似文献   

3.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半夏不同炮制品辨证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数据库中近10年半夏治疗失眠的文献,Excel软件构建半夏不同炮制品治疗失眠的方剂数据库,SPSS 26.0频次分析失眠的中医证型、配伍药物及其功效与性能,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Modeler 18.0插件关联规则分析半夏不同炮制品核心配伍药物及组方。结果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25篇,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为半夏治疗失眠常用炮制品,尤以法半夏最常用。3种炮制品均多用于痰热扰心、痰湿内阻、肝气郁结型失眠,配伍味甘苦辛寒,归肺、脾、心、肝经的补虚、清热、安神之品,常组成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使用,剂量6~30 g,法半夏-茯苓-酸枣仁、姜半夏-大枣-党参、清半夏-黄芩-柴胡为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该研究首次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总结了半夏治疗失眠常用炮制品的配伍组方应用规律,为中医药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治疗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由于其毒性较大,不可生用,故在汉以前有"治半夏"的炮制法.汉唐时代主要有汤洗、姜制、水煮、微火炮,宋代有制曲、矾制、姜矾制、姜与罗卜制、姜与甘草制,明代有酒姜制、皂角与矾及生姜制,清代有姜、青盐制等炮制方法,现代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炮制品.  相似文献   

6.
辛开苦降法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法,具有寒热平调、调理阴阳、调畅气杌、分解湿热的功用,临床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伤寒论》中创立了多首辛开苦降法的方剂.许多都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厚朴汤、小陷胸汤等均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8.
来源于《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方剂剂量折算有多种不同观点且相差悬殊,成为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点。当今半夏厚朴汤的临床实际应用剂量与其中1两约折合3 g的观点相近,该文系统评价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的有效性可为此种折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和Pub Med数据库,搜集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4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17项RCT,共计1 5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中成药治疗比较,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的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 24,95%置信区间(CI)(1. 18,1. 30),P 0. 000 01],治愈率[RR=1. 76,95%CI(1. 45,2. 15),P 0. 000 01]均优于对照组。当前证据显示,1两约折合3 g折算下的半夏厚朴汤干预梅核气疗效显著;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但笔者建议此种剂量折算观点应纳入经典名方的研发考虑。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明确指出须去(?)重煎的方剂,计约12首,大致可分为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及旋复代赭汤)、百合汤类  相似文献   

10.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及质量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萍 《中药材》1989,12(6):27-29
半夏药用历史悠久,炮制品也较多,本文就半夏炮制品的历史沿革及影响炮制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初探,供参考。一、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半夏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而半夏炮制品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叹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半夏的毒性。至南北朝时有了姜制品,并对半夏炮制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陶宏景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  相似文献   

11.
半夏历代炮制方法考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及相关法典,对半夏的历代炮制方法进行探讨。半夏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自《黄帝内经》出现治半夏后相继出现净制、切制、熬制、姜制、煮制、药汁制、火炮、焙制、麸制、浆制、半夏曲、灰制、醋制、矾制、米制、炙制、炒制、生用、泔制、油制、酒制、面制、煨制、制炭、胆汁制、盐制等一系列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其中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沿用至今并被广泛使用,但不同时期半夏炮制品的炮制方法、辅料种类及用量等有较大差异,其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2.
半夏为我国常用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药用半夏制品除包括生半夏之外,还有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等半夏炮制品。通过对半夏制剂质量控制情况的分析和探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修订提供参考,促进含半夏及半夏炮制品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杨冰月  李敏  吴发明  夏琴  周海玉  彭亮 《中草药》2015,46(17):2586-2592
目的 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和京半夏止咳效价测定的模型与方法,为初步探索生物效价测定法用于评价半夏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小鼠浓氨水引咳模型,采用量反应平行线(2.2)法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止咳效价的测定方法,测定其效价值,并结合总有机酸定量测定结果,分析总有机酸的量与生物效价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半夏炮制后,止咳效价值均升高;京半夏的止咳效价值最大,为2 105.59 U/g;其后依次为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半夏止咳效价值最小,为京半夏的1/3。结合总有机酸定量分析,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止咳效价与总有机酸的量相关,其R2为0.692 0~0.917 8,表现为总有机酸的量增加,止咳效价值增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该方法重复性、精密度良好,适用于半夏及其炮制品止咳效价的测定,可作为评价其质量的方法,为完善其质量标准,构建中药质控新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半夏中大分子淀粉类物质会影响共煎药物中小分子化合物的溶出,拟通过检测半夏、法半夏淀粉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来探究炮制对半夏淀粉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测量半夏和法半夏淀粉的溶解度、润胀度、水结合能力、晶体结构、微观形态来评定炮制对半夏淀粉产生的影响。结果:法半夏和半夏中的淀粉在微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法半夏淀粉的溶解度、润胀度、水结合能力与半夏淀粉相比显著降低,分别从30.80%,17.22%和10.56降低至13.93%,10.13%和7.82;而结晶度明显提高,半夏淀粉的结晶度31.77%,法半夏淀粉的结晶度55.11%。结论:炮制能影响半夏中淀粉类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推测炮制会对该药物药效产生影响可能与淀粉的性质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冰月  李敏  敬勇  赖月月  刘佳灵  彭亮 《中草药》2018,49(18):4349-4355
目的研究半夏及其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及功效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水提取物中8种有效成分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6-姜辣素含量;通过小鼠气管段酚红法和浓氨水刺激小鼠引咳法对半夏传统功效祛痰、止咳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半夏炮制品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含量较半夏生品明显下降,法半夏中未检出肌苷。3种炮制品相比,清半夏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含量最高,姜半夏最低,与祛痰作用强弱一致,该4种成分是祛痰作用的活性成分,清半夏炮制时加入白矾,也增强其化痰功效;法半夏止咳作用最强,其次为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作用最弱,法半夏经甘草、石灰水制后,辅料甘草(引入甘草苷、甘草酸铵)的加入增强了法半夏止咳作用。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生姜(引入6-姜辣素)增强姜半夏止呕作用,减弱化痰、止咳作用。结论半夏炮制后化学成分及功效均发生一定变化,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杨冰月  李敏  任敏  赵春艳  魏恒  彭亮 《中草药》2016,47(13):2301-2307
目的研究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和京半夏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与止咳作用的相关性,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与止咳作用的谱-效关系,以阐明止咳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的各共有峰峰面积与止咳的3个评价指标(咳嗽潜伏期、3 min内咳嗽次数及抑咳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止咳作用的谱-效关系。结果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对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半夏止咳功效一致。在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中,4、6(琥珀酸)、12号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止咳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止咳作用贡献较大,特别是4号色谱峰,峰面积大、关联度强。结论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与其止咳作用具有相关性。通过谱-效关系研究,阐明了半夏及其炮制品止咳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不同提取方法中法半夏对黄连中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复方葶苈泻肺利水合剂为考察对象,分别以水和乙醇为溶媒,采用方中法半夏、黄连、益母草、半边莲合提取及缺法半夏其余3味药材提取2种方法提取,比较提取液中盐酸小檗碱含量。以盐酸小檗碱提取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料液比对复方葶苈泻肺利水合剂中4味药材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流动相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 m 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 g,以磷酸调节p H 4.0),检测波长345 nm。结果:以水为溶媒,2种方式提取的盐酸小檗碱含量差别较大,合提与缺法半夏提取时盐酸小檗碱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9.20,13.53 mg·g-1;以乙醇为溶媒,2种方式提取的盐酸小檗碱含量差别较小,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5.15,36.12 mg·g-1。4味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盐酸小檗碱提取量37.92 mg·g-1。结论:以水为溶媒,法半夏与黄连合提将导致盐酸小檗碱含量显著降低;以乙醇为溶媒,法半夏与黄连合提对盐酸小檗碱溶出率影响较小,且在乙醇溶液中盐酸小檗碱提取率远高于水提法。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葶苈泻肺利水合剂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半夏、醇制半夏和清半夏的刺激性毒性和三者的液相指纹图谱,考察半夏醇制方法的合理性.方法 通过比较半夏、醇制半夏和清半夏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和对大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含有量的影响,考察醇制对半夏刺激性毒性的影响.Megres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30℃,鸟苷为对照峰,建立并比较3种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考察醇制对半夏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醇制半夏能够降低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使大鼠腹腔渗出液PGE2量降低,该作用与清半夏相当.半夏醇制后指纹图谱变化不大,而清半夏特征指纹峰数目及峰面积显著降低.结论 醇制能够达到降低半夏刺激性毒性的作用,且对半夏中核苷等水溶性成分无显著影响,醇制法可作为半夏减毒存效新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