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肝郁脾虚证40例,肝胆湿热证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肝胆湿热症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症患者HBeAg、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其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5种证型中除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之外其他证型极少,因此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内。分别对两种证型的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同时查看患者的血清病毒标志物水平和乙肝病毒DNA(HBV-DNA)。结果经过对比研究,肝胆湿热证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P0.05)。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以综合考虑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检验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各证型与HLA-DR13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即A1762T/G1764A)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102例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证型5种,设3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定量(HBV-DNA)水平及HLA-DR13基因,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测序法检测样本血清BCP变异,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并分析各证型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DNA定量结果各证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阳性率各组间比较,肝郁脾虚型HBe Ag阳性率高于与其他各证型(P〈0.05),即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肾阳虚型CD3^+及CD3^+CD4^+值明显降低(P〈0.05),肝胆湿热型及脾肾阳虚型CD3^+CD4^+/CD3^+CD8^+值亦降低(P〈0.05),各证型CD3^+CD8^+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13基因定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组降低(P〈0.05);BCP突变以肝肾阴虚型阳性率高于其他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13和BCP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障碍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施治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8例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进行生存质量测评,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比例最高分别为36.9%和28.6%。(2)CLDQ问卷以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两型评分最低(P0.05)。(3)中医各证型神经症评分比较,肝胆湿热证总积分最高、肝郁脾虚证次之(P0.05);且不同证型在症状积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或P0.05)。(4)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郁脾虚最高(P0.01),SAS评分以肝胆湿热证最高(P0.01)。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型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选取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慢性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另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体检健康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携带组两个证型患者CD86、CD80及HLA-DR表达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两个证型患者CD80表达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肝郁脾虚证患者CD86、HLA-DR低于肝胆湿热证,慢性HBV携带组肝郁脾虚证CD80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郁脾虚证患者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存在差异.DCs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病毒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98例5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结果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其中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为其常见证型,占所调查对象的81.1%,而3型中又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为主,分别为40.9%和31.3%。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患者病毒标志物有两种表型,即HBsAg(+)、HBeAg(+)、HBcAb(+)、HBV-DNA(+)或HBsAg(+)、HBeAb(+)、HBcAb(+)、HBV-DNA(+),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而脾肾阳虚患者病毒标志物以HBsAg(+)、HBeAb(+)、HBcAb(+)为主,提示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肝胆湿热型ALT、AST、TB IL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肝郁脾虚型仅次于肝胆湿热型,ALT、AST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除肝胆湿热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与病毒高复制状态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和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放射免疫法.结果:IL-6水平在各证型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其总体变化趋势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型.其中湿邪困脾组明显高于其它5组,本文的6个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TNF-α水平湿邪困脾组明显高于其它5组,与肝胆湿热组、肝郁气滞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TNF-α浓度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等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这4种常见证型与上述生化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对患者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特点及规律。结果: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ALT、AST、GGT活性低于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4种中医证型的TBIL、DBIL、IBIL、AL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ALT、AST、GGT活性有明显差异,TBIL、DBIL、IBIL、ALB、G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临床诊断特征。方法纳入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中医辅助诊疗仪采集面色、舌脉和脉象信息,参照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检测临床主要诊断指标(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和病理分级)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湿热中阻型占比最高(32.3%),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型(30.6%)、脾肾阳虚型(16.9%)、瘀血阻络型(13.7%)、肝肾阴虚型(6.5%)。不同中医证型间ALT、HBsAg、Fibroscan硬度值和Metavir分级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中阻证型患者的ALT和HBsA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P0.01),血瘀阻络证型患者的Fibroscan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且Metavir分级以F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不同证型的ALT、HBsAg和病理分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症型与彩超指标的联系,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门诊接收的1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分型和彩超诊断分度,观察不同证型患者与尿血酸(UA)、血糖(GLU)等彩超指标的联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医证型的发病率高低顺序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此外轻度患者多为中医肝郁脾虚型,中度患者多为脾虚湿滞型,而重度患者多为湿热困脾型,且彩超分度的证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脾虚湿滞型患者的GGT升高比较明显,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与彩超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彩超的各项指标能为中医证型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肖倩  谭善忠  沈建军 《中医杂志》2011,52(2):136-13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HB eA 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基因变异类型与中医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6例HB eA g阴性且被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肝患者,检测其HBV基因型和BCP区、前C区变异的情况,并同湿热中阻型患者做比较,同时结合肝郁脾虚型证型积分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患者相同位点的变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型患者在HBV基因型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变异类型占各HBV基因型的比例也不相同(P<0.05);肝郁脾虚型患者各基因型及各基因变异类型肝郁脾虚证候计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基因型和前C变异在慢性乙型肝炎HB eA g阴性肝郁脾虚型患者中常见,HBV基因型和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医临床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扫描结果,以评价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种中医证型,均进行Fibroscan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ibroscan检测值肝郁气滞型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ibroscan对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黄根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同时辨证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郁气滞5个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均予复方黄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HBV-M、HBV-DNA及部分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有效率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症状改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降低以及血清HBV-DNA水平降低以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更明显(P〈0.01),且各证疗效相当,肝郁气滞证稍差,但也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均有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以肝郁脾虚证最明显,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次之,肝郁气滞证无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病例。血清HA、LN和Ⅳ-C各证型均有明显下降(P〈0.01),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根颗粒对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总体疗效以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更次之。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会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非酒精脂肪肝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3例非酒精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观察彩超诊断分级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郁脾虚型患者超声诊断分级主要以轻度为主,占62.5%;脾虚湿滞型患者超声诊断分级轻度占53.7%,中度占29.3%,重度占17.1%;湿热困脾型患者超声诊断分级主要以重度为主,占39.3%。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诊断分级结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湿热困脾型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明显高于脾虚湿滞型和肝郁脾虚型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酒精脂肪肝的彩超诊断分级结果与中医分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指导中医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chronic hepatitis C,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候相关合适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20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和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和ALB)、HCV基因型及RNA含量、PT及PLT,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IL-28B SNPs(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和rs10853728)4个位点的基因型。SPSS 20.0软件分析各数据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200例RCHC患者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100例,50%),其余非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阻证、瘀血内阻证)共100例,占50%;肝郁脾虚证组患者年龄、肝功能四项和HCV基因型及RNA含量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PT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rs12979860 C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非肝郁脾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s12980275 AA基因型、rs8099917 TT基因型和rs10853728CC基因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HC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PT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差异,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采集此类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归纳为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及肝血瘀阻型五种证型。基因型以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C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和肝胆湿热型为主。中医证型与肝炎病情关系密切。轻度主要见于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重度主要见于肝肾阴虚型和肝血瘀阻型。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中医证型间HBV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气候韵律关系密切,提示在临床指导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根据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特点及患者的体质状况,加以权衡变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