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诸如自然灾害、暴力犯罪、性侵害等创伤性事件频频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注度正在逐年上升,如何防治PTSD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有效改善PTSD的相关症状,然而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到底为何,至今仍无定论。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企图初步揭示针刺治疗PTSD内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当机体遭受生命威胁或强烈精神创伤后发生的精神障碍。针灸在近期灾害性事件导致的PTSD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针刺干预PTSD的机理研究文献,以分析和总结针刺干预PTS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针刺干预PTSD的效应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在遭遇重大精神创伤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以往,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被仅仅认为是心理状态的改变而被人们忽视。然而,近些年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许多动物模型的出现,PTSD已经不再仅仅被认为是精神心理的问题,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改变已逐渐被科学家所认可。本文就是着重阐述最近几年国内外科学家对PTSD患者海马结构改变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在遭受强烈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证实,海马是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海马损伤会导致机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做出过度应激反应,最终产生PTSD样症状。导致PTSD海马损伤的机制多而复杂,主要包括HPA轴功能异常、神经递质系统异常改变、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紊乱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基于对PTSD发病机制的认识,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然而,由于药物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疾病的易复发性,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干预也只能暂时或在一定时间内改善症状,并没有一劳永逸之效。针刺作为我国中医药中的独特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改善PTSD的海马损伤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总结了近年来针刺治疗PTSD的相关文献,对针刺改善PTSD海马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PTSD,使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红艳  张先庚  刘琴 《四川中医》2012,(12):157-158
目的:通过查找PTSD恐惧应激调护的文献资料,总结分析补肾中药对PTSD恐惧的效果。方法:对国内外相关中药对PTSD恐惧应激调护的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研究。温补肾阳的中药对PTSD恐惧应激调护的实验研究已从最初恐惧应激的整体行为评估,到细胞水平的免疫、病理、生化等,再深入到基因表达谱等方面研究,且中药对PTSD恐惧应激模型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结果:补肾中药调护对PTSD恐惧应激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今后基于中医理论"恐伤肾"深入研究PTSD的发病机制、疗效和临床调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稳  范建民  唐莹 《光明中医》2013,28(8):1575-1577
目的探讨柴郁温胆汤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PTSD大鼠模型,应用柴郁温胆汤对PTSD大鼠造模后1天、7天、14天三个时间点,从GABA能系统的不同环节探讨PTSD"痰热郁结"动态过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PTSD的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柴郁温胆汤中、高剂量组能够降低PTSD大鼠模型每5min内(0~5min,5~10min)不动时间。结论柴郁温胆汤是治疗PTSD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传染病,一般多发于婴幼儿,全球发病率居高不下,危害较大。然而目前西医仅采取补液、止泻、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胃肠道黏膜、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对症治疗的方法而无特效药物,疗效相对缓慢,并且在预防RVE发病及缩短病程周期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中医药治疗RVE具有多靶点、安全价廉效优等显著优势,但具体作用机制阐释不足,研究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对于中药单体及其活性成分在RVE发病中的作用目前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但所涉及的种类仍较少,且其对自噬相关通路影响的研究缺乏大规模实验数据的支撑,实验研究及临床依据均不足。对于中药复方的相关研究则更为表浅,范围更加局限,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自噬(autophagy)作为高度保守的生物学现象,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其功能失调与多种病理过程有关。研究表明自噬在RV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病毒感染初期。自噬可以通过肠黏膜屏障损伤、肠神经功能紊乱及机体免疫异常等机制,导致RVE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干预自噬在循环、呼吸、消化、肿瘤、免疫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少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及其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可通过干预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干预病毒复制,从而在RVE的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目前针对中药调控自噬治疗RVE的研究较少,并且尚未有系统阐述,该文旨在通过对自噬在RVE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自噬治疗RVE等方面进行文献检索并加以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RVE提供更多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211-214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和环境适应上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30年来,关于DNA甲基化与衰老相关性疾病关系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及特定基因甲基化异常是衰老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药在治疗衰老相关性疾病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与化学药物相比,中药具有多途径、多方式、多靶点的作用优势。随着中医药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中药对表观遗传修饰,特别是对DNA甲基化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复方及单体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异常甲基化具有一定调整作用。本文综述了中药对衰老相关性疾病(肿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进展。DNA甲基化的研究有助于衰老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疾病风险评估及发现早期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同时还能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中药资源丰富,是研究开发DNA甲基化调节药物的重要资源库。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属精神心理疾患,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文章以临床研究中评价PTSD病情、疗效的不同方法为纲,从PTSD专用量表评定、配合应用焦虑与抑郁量表和应用其他评定方法三个方面对针灸干预PTSD的现代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全面揭示针灸临床治疗PTSD的有效性,进而评述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相关效应机制研究的开展和今后临床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医调护干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孕鼠对子鼠生长发育、行为的宏观表征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受孕SD母鼠分为空白对照组、PTSD组、情志中药组。采用单一长期应激(SPS)法造成PTSD模型;情志中药组造模后给予金匮肾气丸混合饲料补肾,同时放在优裕环境鼠笼构造情志护理;重复观测各组存活子鼠的体质量、身长、尾长、旷场试验(OFT)表现及糖水消耗情况。结果 PTSD组子鼠体质量增长最慢,而中药情志组体质量增长较快,且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PTSD组旷场试验得分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情志中药组(P均0.05),而空白对照组与中药情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SD组糖水消耗量小于空白对照组和情志中药组(P均0.05),而空白对照组与中药情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鼠孕期PTSD可以遗传到子代,延缓子代的生长发育;金匮肾气丸联合优裕环境情志护理可纠正母鼠PTSD导致的子鼠发育迟缓,且可促进生长发育,为进一步揭示PTSD胎损的遗传和调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对ADHD的动物实验研究逐渐得到发展,但在研究设计、动物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医药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认可度.该研究结合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有效推动中医药动物实验规范化,充分发挥实验动物科学在ADHD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遭受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而诱发的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近年来,随着战争、自然灾害、严重交通意外、暴力犯罪等重大创伤意外的不断增多,PT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检索2006—2016年被中国知网(CNKI)收载的有关中医药拮抗PTSD的临床和实验性研究文献。从PTSD所属中医病证的范畴;中医对PTSD的病因病机的认识;PTSD的临床辨证分型与选方用药;中医药治疗PTSD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PTSD的临床研究;中药拮抗PTSD的实验研究等6个方面对中医药拮抗PTSD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检索的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多数学者将PTSD归属于中医百合病、嗜睡、心悸、不寐、健忘、厥证、郁证、奔豚气、梅核气等范畴;PTSD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所涉及了心、肝、脾、肺与肾五脏,尤其是心、肝二脏;电针头穴治疗PTSD具有显著地临床疗效优势;中药复方拮抗PTSD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海马区域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与盐皮质激素受体(MR)受体的表达变化及调节HPA轴是中药复方拮抗PTSD的作用靶点或关键环节。对中医药拮抗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相关研究表明,HBV感染不直接造成肝细胞坏死,而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介导造成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发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合并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现象,研究显示机体处于免疫紊乱状态。目前,中医药广泛运用于肝病防治的各个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对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意义、中医体质在CHB中的应用、中医体质与CHB免疫状态的关系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popular for thousand year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synergistically with Western medicine while producing mild healing effects and lower side effects. Although many TCMs have been proven effective by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their bioactive constituents and the remedial mechanisms are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Researcher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e the real theory of TCM for many years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mass spectrometry within recent decade can provide scientists with robust technologies for disclosing the mysterious mask of TCM. In this paper, important innovations of HPLC and mass spectrometry are review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analysis from single compound identification to metabolomic strategy.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终末期造成的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死亡率很高。目前研究发现影响DN发生发展的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由高血糖所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肾组织炎症反应增加、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糖脂代谢紊乱是引起DN的主要原因。临床所用西药对于DN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主要治疗机制在于降低糖脂,无法从根本上防治DN的发生发展,加之DN的治疗是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服药,造成西药使用中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和经济负担很大。以上原因使得中医药在多因素诱发的DN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很多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学特性,例如抗氧化、调节免疫、营养心血管、降脂降糖的作用,这种药理学特性与DN的发病原因相合。针对中药的优势,如今出现了很多对中药治疗DN的研究,并且发掘出了很多有良好效果的药物。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明显降低尿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DN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DN的机制进行综述,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DN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抽动障碍(TD)是以一种或多种运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给患儿在学习、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患儿性格塑造的影响尤为深远。T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神经递质释放紊乱、神经免疫、遗传、微量元素失衡、饮食等因素有关。西药治疗TD效果虽然明显但都有严重的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TD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且持久的优势,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广泛认可。为探明TD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复方治疗TD的具体作用机制,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动物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例如造模法方法单一,未能考虑到TD的其他发病机制,也未能结合中医的具体证型进行针对性的造模,没有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该文综述常见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优缺点的的比较,并回顾总结中药复方对TD动物模型干预前后行为学、相关指标的变化,为今后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时有针对性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中医整体观和平衡观以及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以心理应激反应为切入点,提出研究假说:中医学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具体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采用“方-证-效-脏腑功能本质”的研究思路。通过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模型模拟“肝失疏泄、情志异常”的综合病理变化过程?就已取得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认为:肝主疏泄之所谓“疏泄”。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有关,表现出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多环节的作用特点;作用的脑区涉及到下丘脑(包括不同核团)海马,杏仁核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30多年的证候研究,认为中医的基本证候即为应激综合征,即疾病的非特异性症状(特异性症状则为定位证候),二者当为中西医理论上结合的切入点、共同点,据此深入研究可相互补充发展,研发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之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V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第2大痴呆性疾病,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慢性脑低灌注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重要原因,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迄今为止仍未完全阐明,目前FDA仍无批准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线粒体氧化应激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密切相关,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时氧化应激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在V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特征,在VD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中医药基于线粒体保护方面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机制包括减轻神经元线粒体水肿、增加线粒体数量、提高ATP酶活力、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关键酶的活力、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启动抗凋亡机制、提高线粒体复合物的活性等方面。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探索中医药基于线粒体保护防治VD的机制,将来可基于线粒体稳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研究基于现代中药新药创制理论的中药组分对线粒体的调节作用;基于线粒体稳态的新近重要信号通路进行研究,以便筛选出针对线粒体稳态的疗效卓著的中药组分或单体,助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新药创制。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re clinically common diseases with unclear pathogenesis, both of them are related to the immune system. With progress in studies on their pathogenesis, the two diseases are currently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disorder. In recent year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intestinal disease is to protect the complete structure and normal immunity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Howev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y have more advantages in regulating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stinal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s various single herbs and compounds of TC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mune regulation. The use of TCM is prevalent in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herapies appears to be supported by preliminary evidenc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se effects will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ith common chronic bowel diseases including IB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immunity wa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injur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syndromes and immune disorders, and TCM immune regulation. Moreover,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pointed out, and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TCM on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in chronic intesti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