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鹏  范红  陈艳敏  安瑛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33-735
目的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动力障碍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为主,胃动力障碍参与了GERD的发病,EGG对GERD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胃动力障碍患者胃电起搏治疗前后症状及胃电节律变化情况,以评估胃电起搏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行胃电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估及胃电图测定。结果: 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有明显的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经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0.05%;治疗前后餐前正常慢波节律分别为(41.9±16.9)%和(46.9±21.6)%(P>0.05),治疗前后餐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分别为(57.5±28.6)%和(78.7±16.6)%(P<0.05)。结论: 胃电起搏治疗短期内能改善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症状和胃电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3.
从体表胃电频谱改变探讨糖尿病与脾虚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204序列糖尿病患者及216序列对照组健康人体表胃电动态频谱。结果显示:糖尿病胃热组空腹胃电活跃期的百分序列数及活动指数倾向增高,而餐后10-20min胃电达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组餐后10-20min胃电达最大活动量的面分例数及餐后10min最大活动量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糖尿病患者空腹胃运动偏亢或正常,但食荷反应则均延缓减弱,此改变怀脾虚证患  相似文献   

4.
卢玲  浦菊芬  恽芬娟  刘鹏飞 《医学综述》2012,18(17):2724+2937
目的探讨胃电刺激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胃轻瘫患者72例,在控制血糖,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同时,接受胃电刺激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行胃电图检测,记录胃电慢波主频、振幅和胃动过缓发生率(胃动过缓次数/总胃动次数),并行糖尿病胃瘫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后患者餐后振幅均较餐前增高(P<0.05);治疗后,胃动过缓发生率餐前和餐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胃电刺激可使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动力学发生变化,改善胃运动功能,减轻胃瘫症状。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对大鼠胃排空和胃电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前后,肝硬化大鼠胃排空和胃电变化情况,为临床施以肝移植术后观察胃动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制备CCl4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利用浆膜法检测胃电;应用放免分析法,使用放射性核素锝(^99Tc^m),采取液相胃排空的方法,分析肝移植前后大鼠胃排空的情况。结果 肝移植前,胃排空产生明显障碍,胃电活动呈现紊乱状态。肝移植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大鼠胃排空状况明显改善(P〈0.01),胃电活动趋于规律。结论 肝硬化可导致胃排空障碍以及胃电活动紊乱。肝移植可明显改善因肝硬化所致的胃排空障碍,使素乱的胃电活动趋于规律。  相似文献   

6.
胃节律紊乱的胃电图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离散度指标,对73例病人做餐后胃电振幅及间期测定。结果发现:(1)餐后胃电振幅的标准差能够较精确地反映胃节律离散度,可做为胃节律紊乱特异的数据化的客观指标。(2)餐后胃电间期的标准差可做为胃节律紊乱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食管癌术后保留的完整胸胃在餐前餐后的胃电变化,并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20例胸段食管癌病人分两组,近期术后组(A组,12例)和远期术后组(B组,8例)。A组自身对照,比较术前及术后在试餐前后各胃电参数的差异;观测A组术前与A组术后、B组病人在试餐前后胃电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术前病人餐前胃电节律均正常,餐后主频不稳定系数显著增加(P〈0.01);②近期术后病人餐前餐后胃电节律均异常,进餐前后各种胃电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近期术后病人无论餐前或餐后正常胃电节律都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术前术后Ratio之比,P〈0.05;远期术后病人餐前胃动过速较近期术后病人下降,P〈0.05;近期术后与远期术后病人的正常胃电节律、DFIC、DF和Ratio均无差别,P〉0.05。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的胸胃胃电严重异常,远期术后病人的胸胃胃电与近期术后病人相比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动力随年龄增长的退行性改变。方法:对普通成年人80例作上消化道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胃电图检测与频谱分析。将全部对象分为50岁以上和50岁以下两组,作上消化道症状出现率组间差异的统计比较。结果:50岁以上组腹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率较50岁以下组显著或倾向增高。胃电频谱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则显示,普通成年人随年龄增高,其空腹和餐后胃电的主频频率及活动量呈逐渐降低的退行性改变。该结果可从电生理和病理生理角度解释中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出现率增多的部分机制。结论:中老年人上消化道动力障碍症状的出现率不同程度增高,胃电图检测显示其胃动力呈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与胃动力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胃动力异常症状与胃电改变的关系,对71例消化系统疾病及17例其他疾病的胃动力紊乱症状进行统计,并与28例随机受人者比较,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餐后饮胀、嗳气、返酸及恶心呕吐等胃动力异常症状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随机受检者。以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作体一胃电检查及功能谱分析,结果发现,在有餐后饱胀、嗳气、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的患者,其胃电频率、空腹与餐后的胃电活动量以及餐后反应表现不同类型的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胃肠起搏器治疗30例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治疗组),并与胃肠起搏空白输出机治疗组及普瑞博思治疗组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检查胃电图,记录胃电频率、幅值,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空白组、普瑞博思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46.6%、86.7%,治疗组和普瑞博思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空腹、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频率;普瑞博思组仅治疗后餐后胃电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空白组胃电频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起博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8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5例,采用药穴指针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16min,连续3周;对照组77例,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10mg,每天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连续3周;两组治疗前后均检测餐前、餐后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52%、75.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穴指针疗法可显著改善FD患者的主要症状,增强胃肌电活动,增加胃电图的主频及主功率,使紊乱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其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易为患者接受,为FD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430例各种胃疾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胃电图检查。发现:①正常组、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胃溃疡组进餐前后胃电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正常组、慢性球部溃疡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炎组进餐前后胃电振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表明,进餐对胃电频率和振幅有一定的影响。在胃电图检查中采用进餐功能试验对于诊断胃疾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体表胃电图参数及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排空率。结果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 6.70± 2 .17分 ,治疗后降为 3 .40± 2 .44分 (P <0 .0 1) ;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为5 2 .3 %± 19.2 % ;对早饱、上腹胀的有效率分别为 70 .1%和 83 .3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治疗后胃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 <0 .0 5 )。胃起搏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 4h胃内钡条排空率 ,有效率为 5 7.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 ,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提高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6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6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治疗后胃电图胃电主频率比和胃电主功率比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NN、SDANN、SDNNindex、rMSSD、LF、HF、LF/HF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胃动力,改善交感和迷走神经平衡失调,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健康人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EG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探讨胃电与胃窦机械收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 Polygraph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对11例健康人和14例FD患者连续5h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和胃窦幽门、十二 压力变化。结果 健康人胃电功率随消化间期移告发一复合运动(MMC)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2期时增高,绝迹 1期的2倍,3期最高,绝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