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6例眼眶炎性假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有眼球突出21例,眼环增厚7例,泪腺肿大5例,眼外肌增粗16例,眶内脂肪密度增高1 2例,视神经增粗3例,合并鼻窦炎5例.本组可分为①弥漫型10例,表现为病变范围弥漫无明确肿块;②肿块型2例,表现为可见到边界清楚的肿块;③泪腺炎型3例,表现为仅见泪腺肿大;④肌炎型11例,表现为1条或数条眼外肌增粗、肥大.结论CT扫描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42例眼眶炎性假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眼眶炎性假瘤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观察确诊的眼眶炎性假瘤4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42例中,以突眼(占73.8%)及眼球运动障碍(占52.4%)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眼缘触及肿块(占40.5%);其中单眼发病33例,双侧发病9例.CT分型:浅层巩膜型2例,浸润型4例,肿块型13例,肌炎型11例,泪腺型12例;MRI检查11例,其分型及表现基本同CT扫描.结论CT、MRI能明确眼眶炎性假瘤的部位及侵犯范围,其分型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内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和胸腺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LCD的18例患者和20例胸腺瘤患者(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侵袭性胸腺瘤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观察LCD和胸腺瘤肿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结果 18例LCD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结节及肿块型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MRI呈软组织信号;有16例密度及信号均匀且均一明显强化。20例胸腺瘤患者CT扫描囊变低密度区面积相对较大,边缘不光滑,密度不均,有11例密度及信号均匀,强化均匀,9例密度及信号不均匀,MRI扫描肿块边缘光滑,T_1WI呈低信号、略高信号或高信号,T_2WI呈高信号。两者在增强CT峰值,CT强化值,有分叶、低密度/坏死/囊变及脂肪间隙消失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LCD和胸腺瘤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CT及MRI增强扫描对术前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眼眶炎性假瘤多层螺旋CT、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收集在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6例眼眶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以及MRI检查。分析患者MSCT及MRI图像表现,并对比对两种检查方法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MSCT检查确诊为眼眶炎性假瘤患者为74例,诊断正确率为97.36%,与MRI检查相比无差异(确诊75例,诊断率为98.68%,P0.05);MSCT图像表现为灶性或弥漫性肿块,与周围组织交界不清楚,或呈现铸型关系,在增强后可见强化。并可见有眼外肌肥大、眼环增厚、视神经增粗等情况;MRI图像可见T_1WI为等或稍长信号,T_2WI为等、稍短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为明显中度强化,结论MSCT检查、MRI检查对眼眶炎性假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裴响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40-64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眶内特发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眶内特发炎性假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主要有:眼球突出16例,眼环增厚9例,泪腺肿大8例,眼外肌增粗14例,眶内脂肪密度增高6例,合并鼻窦炎4例。可分为:弥散型、肿块型、泪腺炎型和肌炎型。结论CT扫描对眶内炎性假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眼眶炎性假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的CT资料.结果:肿块型,占15.6%(5/32),CT表现为眶内软组织肿块:弥漫型,占34.4%(11/32),CT表现为充满眶内球后区软组织影,眶内结构分界不清;肌炎型,占37.5%(12/32),CT表现为眼外肌受累增粗,肌腱肥大;泪腺型,占12.5%(4/32),CT表现为泪腺肿大.结论:CT在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眼眶炎性假瘤25例行CT平扫20例,增强扫描14例,CT表现肿块14例,眼球突出20例,眼眶扩大10例,肌肉肥大9例,泪腺肿大10例,手术10例,临床确诊炎性假瘤作了CT扫描15例,炎性假瘤在CT上呈肿块型,弥漫型,肌炎型和泪腺型表现。CT是诊断炎性假瘤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眼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眼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特点。20例均行MRI扫描,其中1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0例中,5例为局限性淋巴管瘤,其中3例位于肌锥外间隙,2例位于肌锥内间隙;单囊型2例,多囊型3例。15例为弥漫性淋巴管瘤,同时累及肌锥内外间隙,4例累及眼睑,1例同时累及泪囊;单囊型2例,多囊型13例。局限性淋巴管瘤表现为局部类圆形肿块,边缘不规则或规则,边界清晰;弥漫性淋巴管瘤表现为弥漫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晰,信号不均匀。MRI表现:2例呈长T1长T2信号影(与眼外肌信号相比),信号均匀;18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14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无强化。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及形态,尤其对肿瘤内部信号特征的改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颖  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5):1636-1638
目的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眼眶SFT的CT和MRI表现,其中2例只行CT检查,2例只行MRI检查,1例同时有CT和MRI检查。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33~54(中位年龄46)岁。影像表现主要评价其部分、大小、边缘、CT密度、MRI信号和增强方式。结果 5例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2.1~3.5 cm。3例位于球后肌锥外,2例位于球后肌锥内。3例CT上表现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其中1例其内可见点状钙化;3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信号相对均匀,而T2WI则信号稍混杂,其中1例等信号为主,混杂有高、低信号影,另2例肿块大部分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状、小片状低信号影。增强检查肿块均表现为明显欠均匀强化。结论眼眶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应纳入眼眶富血供肿瘤鉴别之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1993年-2006年经我院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资料完整的17例眼眶炎性假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突出伴眶内软组织肿块占77.8%,眼外肌增粗占83.3%,眼球壁增厚占55.6%,眶内脂肪密度增高占88.9%,造影增强可强化,CT值平均增加38Hu。结论眼球突出、眶内软组织肿块、眼外肌增粗、眼球壁增厚、眶内脂肪密度增高是眼眶炎性假瘤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多可作出诊断,但对病变充满眼眶和泪腺型炎性假瘤CT表现不具特征性,需活检方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武玉坤  高长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551-255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眶内炎性假瘤的共性及特异性CT表现,提高眶内炎性假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2例眶内炎性假瘤的CT资料(均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眶内炎性假瘤按影像学表现分为5种主要类型:I型(肿块型),占9.5%(4/42),CT表现为眶内软组织肿块;Ⅱ型(弥漫型),占11.2%(5/42),CT表现为球后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无明显肿块;Ⅲ型(肌炎型),占38%(16/42),CT表现为眼外肌受累增粗,肌腱肥大;IV型(泪腺型),占9.5%(4/42),CT表现为泪腺肿大;V型(混合型),占35.7%(15/42),同时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CT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副窦炎症17例,占40.5%(17/42),CT显示上颌窦和/或筛窦炎症改变。结论:CT对眶内炎性假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眶外侵犯的途径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眼眶炎性假瘤眶外侵犯并经活检证实的9例患者MRI及CT表现。9例患者均进行了眼眶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进行了增强CT扫描。结果 1例直接向前侵犯眶隔前软组织;其余8例向后蔓延者均通过眶上裂,其中1例同时经视神经管向后蔓延,另1例通过眶下裂蔓延。病变向后侵犯海绵窦6例,其中两例同侧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病变包绕并狭窄;单独或同时侵犯中颅窝7例;翼腭窝及颞下窝累及1例。眶外病变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稍低或低信号,增强后有中等度至明显强化。3例增强CT显示眶外病变呈高密度,病变形态及范围分别与其MRI表现类似。结论眼眶炎性假瘤可以发生眶外蔓延,眶上裂是最常见的眶外蔓延途径,海绵窦及中颅窝是两个最常见的累及部位。MRI和CT对眼眶炎性假瘤眶外蔓延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脏炎性假瘤的增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8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CT、MRI及二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准确率、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特点;根据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表现分为中心坏死型、成片坏死型、纤维组织增多型、多组织混杂型,比较不同病理表现病灶的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特点。结果 CT、MRI及二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05%、83.33%、83.33%,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CT、MRI增强扫描表现,可将其归为四周环形强化、无明显强化、环状+分隔状强化、不均匀持续强化共4种类型。不同病理表现病灶的CT及MRI增强扫描特点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中心坏死型以四周环形强化居多(85.71%),成片坏死型以无明显强化居多(83.33%),纤维组织增多型以环状+分隔状强化居多(86.67%),多组织混杂型以不均匀持续强化居多(91.67%)。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不同病理表现的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特点不同,应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部炎性假瘤患者X线胸片及CT征象特征性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炎性假瘤影像表现.结果:①病灶部位及大小:右肺5例,左肺7例;肿块直径2.1~5.0 cm9例,直径大于5.0 cm3例.②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肿块6例,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3例;边缘较光整8例,边缘模糊4例.③密度与增强表现:均呈软组织密度,CT值在20~38 Hu,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3例.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其中1例CT值超120 Hu.④周围结构征象:有7例局部胸膜条带状增厚,5例肿块周围肺门侧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迂曲粗大的血管纹理向病变周边集中.结论:全面分析X线及CT征象能提高肺部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以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诊断,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CT扫描结果发现患者肿块呈现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34例患者病灶边界较不清晰,延迟后有37例患者扫描内部强化显著,肿块呈现出向心性强化;MRI扫描结果发现肿块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36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处强化;与单纯CT诊断相比,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可明显提高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早期病症诊断率,该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36例患者进行X线胸片及肺尖至肺底的螺旋CT容积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肺炎性假瘤多位于肺的外围,按CT形态可分为结节或肿块型、浸润型,其特征性表现为桃尖征、平直征、灶周网点征和晕征及均匀强化等征象.结论 CT影像对炎性假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郎涛  李晶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19-20,22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X线与CT诊断,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例证实为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病例,复习近几年来国内外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影像表现,讨论其X线、CT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胸片表现为气管内或支气管内结节或孤立的肺内肿块,有的伴或不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CT为结节状或类圆形肿块,常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呈较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X线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与其他气管支气管内肿瘤混淆,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8.
郎涛  李晶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19-20,22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X线与CT诊断,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例证实为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病例,复习近几年来国内外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影像表现,讨论其X线、CT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胸片表现为气管内或支气管内结节或孤立的肺内肿块,有的伴或不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CT为结节状或类圆形肿块,常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呈较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气管支气管内炎性假瘤的X线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与其他气管支气管内肿瘤混淆,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检查的影像特征以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来源于小肠5例,小肠网膜3例,胃3例。9例恶性CT平扫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肿块内可见坏死、液化及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坏死、液化、囊变区未见强化。9例恶性肿块直径>5cm,本组病例中最大个直径约18.3cm。2例良性肿块直径均<3.2cm,均匀强化,边界清楚。结论:螺旋CT检查明显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明确肿瘤是否腹腔内组织器官或腹膜后转移及治疗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CT扫描对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8例炎性假瘤行常规CT平扫,3例行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对炎性假瘤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炎性假瘤自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与肺癌无鉴别意义。26例位于胸膜下:13例有感染史,表现为空洞型、实体软组织肿块型,大多数边缘光滑锐利,少数形态不规则,边缘有轻度的分叶,粗长毛刺,棘突,胸膜凹陷,并对此征像进行讨论,与肺癌鉴别。讨论:依据病变的密度、边缘、形态、结合临床资料术前对炎性假瘤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