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1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采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自尊量表(SES)对两组病人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末(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估,并自制问卷于干预后进行遵医态度及家属对疾病认知水平评估.结果①家庭干预前、后观察组病人MRSS、SDSS、GWB及SES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观察组病人对服药看法、遵医程度、用药的持续性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家庭干预有助于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和遵医态度,提高其幸福度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属心理护理、生活技能培训在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家庭监护条件的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由心理咨询师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生活技能培训,然后对患者实施假出院3个月。对照组患者仍住院治疗。实施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自尊量表(SES)进行测试。结果干预后干预组NOSIE及SE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家属心理护理、生活技能培训用于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使其社会能力、生活技能提高,激惹、抑郁等消极情绪减少;自尊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属心理护理、生活技能培训在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有家庭监护条件的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由心理咨询师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生活技能培训,然后对患者实施假出院3个月.对照组患者仍住院治疗.实施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自尊量表(SES)进行测试.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NOSIE及SE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家属心理护理、生活技能培训用于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使其社会能力、生活技能提高,激惹、抑郁等消极情绪减少;自尊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精神卫生中心2个辖区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社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接受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个案管理,即成立个案管理团队,由精神科护士为患者建立档案,于建档后第1、3、6、12个月上门对患者进行个案随访,根据个案管理随访记录表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于入组时及干预1年后采用简明依从性评定量表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测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有助于改善其服药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医院-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下称患者家属)的照护体验及照护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为针对性社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20名患者家属采取深入访谈和观察法获得其真实感受和体验,采用现象学分析提炼主题。结果获得照护缺乏系统性,获取精神康复知识渠道单一,身心负担过重,经济压力过大,家庭关系恶化5个主题。结论患者家属在照护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应针对性地完善社区护理机构,提供知识、心理援助,减轻其负担,提高照护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救助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卫生知晓率与病耻感相关因素,为社区综合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新乡县2011年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救助的10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调查对象。测查患者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评估获得社会支持及病耻感状况,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的有47例,占43.9%,与对照组相比较在价值否定和社交退缩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存在多方面因素,应强化社区综合干预,提高精神卫生公众教育与知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卫生中心2个辖区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社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接受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个案管理,即成立个案管理团队,由精神科护士为患者建立档案,于建档后第1、3、6、12个月上门对患者进行个案随访,根据个案管理随访记录表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于入组时及干预1年后采用简明依从性评定量表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测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有助于改善其服药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医院-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64例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居住的社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与出院宣教,出院后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过渡期护理,包括随访(电话和家庭随访)、康复知识讲座和社区康复活动等。干预前及干预12周分别采用自拟服药依从性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干预12周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 结果 干预12周,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和自我效能、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过渡期护理模式能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药物管理水平。方法将80例住院治疗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干预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药物处置培训,出院时分发服药盒、服药卡,出院后每周发送短信提醒患者按时服药。结果干预4周后干预组药物管理知识、精神病情阳性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出院3个月后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处置培训,可提高其药物自我管理水平和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的频率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自制问卷,对261例患者及家属采取询问方式进行调查。结果42.44%的滨州市区患者及40.45%的外地患者住院期间极少家属探视或无探视。62.83%患者无家属探视时表现为焦虑、埋怨及被遗弃感;73.56%的患者家属探视后心情愉快。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率低,医护人员需对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转变家属对患者和对探视的态度,多理解、关爱患者,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