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再植指血运观察指标赋值量表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术患者105例(160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78指)采用血运观察指标赋值量表进行血管危象评估;观察组(53例,82指)采用改良的血运观察指标赋值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种量表应用后患指血管危象的正确检出率及再植指成活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危象正确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再植指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再植指血运观察指标赋值量表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再植指血管危象的检出率,对术后再植指的存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通过监测指尖血糖判断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体血运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断指再植患者115例,术后观察再植指体血运变化,其中采用传统判断方法(对照组)55例64指,采用指尖血糖判断法(观察组)60例79指。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判断,即根据再植体颜色、渗血判断血运状况。观察组采用指尖血糖变化判断再植体血运。血糖监测自术后开始每2小时测量一次,监测部位为指尖,测量完成后于床头记录血糖数值。再植体成活血糖阈值定位3 mmol/L,一旦指尖血糖监测数值接近3 mmol/L,无论指体颜色、饱满度、渗血有无改变,立即行急诊手术探查。结果 对照组中,64指术后共10指出现血运不良情况,根据经验判断发生血管危象并进行探查2指,3指予及时换药拆线对症治疗,术后共成活5指,未被及时准确判断而造成指体坏死5指,准确率为50%。观察组中,79指术后共12指出现血运欠佳,血糖到达阈值而进行探查8指,其余4指给予换药拆线对症处理,术后共成活10指,坏死2指,准确率为8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4指中5指发生坏死,其总成活率为92.2%,观察组79指中2指发生坏死,其成活率为97.4%。两组间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监测断指再植术后指尖血糖变化可准确判断再植指体血运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判,且无需特殊器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提高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单侧手外伤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3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选取2017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单侧手外伤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6例为干预组,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分别调查两组患者的舒适状况和红肿硬结、腰背不适、便秘、负性情绪等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为(98.90±6.8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3.20±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肿硬结、腰背不适、便秘、负性情绪发生率等方面,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集束化策略对断指再植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护理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断肢再植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断指再植术患者共6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握力、再植存活率及断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术后断指功能恢复效果显著,有效提高再植成活率及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程系统化健康教育在断指再植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60例(76指)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36指)和观察组30例(40指),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系统化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28例(38指)成活,2例(2指)失败,成活率95.0%,功能恢复满意;对照组24例(29指)成活,6例(7指)失败,成活率80.5%,2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断指再植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健康教育,能提高植成功率,并最大程度的恢复手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对再植指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26例断指再植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63例。观察术后改良治疗对两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和再植成活率的影响。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将两组中发生血管危象的120例归为观察组,未发生血管危象的606例归为对照组,对影响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改良组和常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分别为7.4%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再植成活率分别为97.5%和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选出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受伤原因、缺血时间和离断平面6个影响血管危象发生率和再植成活率的因素,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治疗方案基于合理的用药理念,选用了有别于常规的不良反应小的三抗药物,根据患者再植指血运情况适当缩减患者的卧床时间,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干预和饮食护理,明显降低了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三用(遮光、保暖、测量高度)鹅颈灯灯罩在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传统鹅颈灯照射;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患者设为观察组,鹅颈灯照射时加用自制"三用"灯罩。结果两组皮瓣及再植指体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舒适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调节鹅颈灯护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自制鹅颈灯灯罩用于皮瓣移植及断指再植术后烤灯照射,能减少光照干扰,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舒适程度,而且方便护士测量烤灯到治疗部位的高度,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医用保温装置,探讨其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设计以水作为加热介质、可设置温度并微电脑控制的医用保温装置。将2010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1例行断指再植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10例术后9 d内采用医用保温装置保温(试验组),211例术后采用常规烤灯(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就诊时间、损伤指别及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再植指存活率、患者和同室患者自评舒适度,并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结果术后试验组患者及同室患者舒适度好者分别为188例(89.52%)、201例(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例(11.85%)、145例(68.72%)。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按PSQI量表评价,获好105例、中85例、差20例,对照组分别为45、95、71例。术后试验组35例(16.67%)发生血管危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例(36.02%);试验组196例(93.33%)再植指成活,对照组为181例(85.78%)。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指再植术后应用医用保温装置对再植手指进行保温,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减少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并改善对同室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右美托咪啶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断指再植术后静脉镇痛,观察对术后疼痛、镇静效果及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行单指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即对照组(A组)和右美托咪啶组(B组),观察术后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断指再植后的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和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痛评分小于A组(P<0.05).结论 断指再植术后应用右美托咪啶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右美托咪啶可以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对血管痉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重建和血运状况的好坏与再植指成活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19例手指离断再植病例再植断指进行定时、连续温度测量,以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测定结果和血运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指温过低、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差的病例,再植指成活率低。结论 手指离断再植术后,对再植指进行定时、连续温度测定,有助于及时发现、避免和消除影响再植断指血运的各种内外因素,提高再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